- 色欲重者是一个内心流离失所的「可怜人」,即刻起,请赶快让你的心回家!
- 你是否深陷色欲的陷阱中无法自拔?你是否身心饱受痛苦,但还是逃不出欲望的魔掌,一次又一次做了欲望的傀儡?你是否想看清色欲的真相,不再被其驱使?即刻起,请停下你的脚步,认真读几篇这里的文章。只要你有改过的决心,坚定不移的实践,就能彻底看清色欲的真相,打破恶性循环,重新做回那个光明正大的自己!
妄念很奇妙
推荐语 你是否总是被妄念拉着跑,哪怕知道它是妄念不是你真实的念头,也无法逃脱它的「魔掌」?有空了,请做一个小游戏吧,静静地看着妄念,你会对它既熟悉又陌生,你会发现有时候它真的很奇妙。下面请看一篇从微信公众号摘录来的文章,让我们跟着老师的指导,体会妄念的奇妙。 妄念很奇妙,有点像社会上的一些骗子。 当你与他们交谈,并被他们的逻辑俘虏时,他们就会激起你的欲望,进而控制你。 当你不管他们,任由他们自说自话,更不会被他们蒙骗时,他们也就无功而返了。 同样的,当你太执著于妄想时,它就算一回事。 如果你不执著它,不理会它,它就只是擦身而过的过客。 你可以做个试验,看看你能否把那妄想保持十天十夜? 活到一定的年纪,如果真要说学到什么的话,那就是学到了对人生的境遇要有信心。 不论上天怎么安排,我都欣然接受。 因为我深信,每一件发生在我身上的事,都将指向一个更加广大、完美的计划,远非我一时片刻所能想象得到。 (2025 年 10 月 31 日整理自微信公众号「普章玛布」)
戒色成功的关键,真戒色与假戒色
2025 年 10 月 29 日读者「中华传统文化」来信谈「关于戒色的关键以及真戒色与假戒色」,完整内容如下,供广大戒友参考。 戒色成功关键在于圣洁 圣洁就是对罪恶有着天然的厌恶反感憎恨,把罪恶看作眼中钉肉中刺,把罪恶看作仇敌。 一个人若对色不厌恶反感憎恨反而喜爱,那么这个人就不可能真正戒色。 真戒色与假戒色 假戒色:因为色有很多危害,所以戒色。 真戒色:因为色本身就是危害,所以戒色。 假戒色的人仅仅厌恶由色带来的危害,并不厌恶色本身;真戒色的人厌恶色本身。 假戒色的人厌恶色带来的危害,却喜爱色本身,就像一个人厌恶强盗抢劫,却喜爱强盗本人,非常可笑。
心经导读・心累为什么要读《心经》?
推荐语 《心经》如何解决众生的问题?核心方法是以「色即是空」等观念「扰乱」固有认知。「空」并非指不存在,而是指万物皆因缘和合、无独立不变的本体。通过颠覆对股票、婚姻等世间事物的执着,引导心灵跳出局限,抵达更高境界 —— 心本如秋月皎洁,却不可言说,在一念间即能转换现实的体验。 心累为什么要读心经?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有一个形象的说法,他说「《心经》就好像一个会议纪要,就像七国峰会,像联合国大会一样。这些会议也试图解决问题,唯一不同的是,这次会议试图解决所有众生的问题,而不仅仅是人类的问题。」 《心经》如何解决所有众生的问题呢?它的基本方法是「扰乱」。《心经》里面那句广为流传的句子「色即是空」就是一种扰乱,一下子打乱我们习以为常的秩序。一切有形的东西、一切可以触摸的东西、一切我们追求的东西,因为这句话突然变得可疑起来。当我们按照一般的理解把「空」理解为「没有」或「空无」,我们就会发现这个句子颠覆了某种根深蒂固的认知。明明存在着的东西怎么就「没有」了呢?明明是一个美丽的女子、明明是显赫的名望,怎么就是「空无」呢?当然,如果我们深究下去,就知道把「空」理解成「没有」或「虚无」并非佛陀的本意。 「色即是空」的空不是没有,不是不存在,而是指事物都不过因缘和合、缘起缘灭,并没有一个不变的实体。股票是空的,意味着股票是存在,但同时它不过是一种因缘和合的存在。婚姻、爱情、工作,世间的事情莫不如此。它们并非不存在,也并非存在。一如你去看 3D 电影时,戴上眼镜,电影人物冲到你的眼前,而你伸手去摸却什么都没有。 佛陀从一个很特别的思路回答了所有的问题。当《心经》说股票是空的、工作是空的,我们就跳出了原来固有的思维框架,完全以一种更高的视野来看待,以一种全新的心态来看待,从而创造了另一种现实。 唐代的夹山善会和尚曾说「众生只见到色,却未见到心。」《心经》把所有的问题都带到了心的层面,当我们抵达心的层面,其实就在一念之间去了另一种境界。那么有心的心在哪里呢?寒山有一首诗说「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无物堪比伦,教我如何说。」大意是「我有一颗心,皎洁的像秋天的明月,世上任何东西都无法和它比拟,但你要我说说它怎样,我却说不出来。」说不出来并不等于不存在,恰恰相反,说不出来的恰恰是最深刻的存在,最具有力量的源泉。 尘世繁华,但又处处荒凉。因为很多人那颗「秋月」似的心灵荒芜了,或者说丢失了。因为丢失了自己的心,就不明白自己内心真正想要什么,也不明白自己能够真正做什么,整天出于虚荣心在追求人云亦云的成功,追求人云亦云的幸福,却在追求的过程里越来越失败,越来越不幸。 临济慧照禅师曾经说过「佛者,心清静是;法者,心光明是;道者,处处无碍净光是。」如真正学道人,念念心不间断。所谓成佛,不过是静心的旅程。当心清静了,也就抵达了。而心如何才能清静呢?要从一个又一个刹那的念头上下功夫。所谓思想,所谓清静心,都是从一个又一个的念头而来。俗话说「一念之间天堂地狱」,所谓修心,其实就是要看住自己的念头。我们无法决定台风的方向,也无法决定生命如何死亡。但是,透过修行,我们完全可以决定,自己每个念头的方向。 《法句譬喻经》里有一个故事「说是一位少年比丘,性欲旺盛,难以自制。于是拿了把斧头想砍掉自己的男根。释迦牟尼佛阻止了他,说到『卿何愚痴,不解道理;欲求道者,先断其痴。然后制心。心者,善恶之根源;欲断根者,先制其心;心定意解,然后得道。』」意思是说「你怎么如此不明白呢?想要求道,首先要断除自己的愚昧偏执,然后调节自己的心理。心是善恶的根源,想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学会驾驭自己的心。心定了,意识通达了,就能够得到解脱。」当我们问如何解决性欲的问题?我们就很容易让性欲带着我们走。要么我们去学会寻找更多的方法满足自己的性欲,要么我们会去寻找更多的方法遏制自己的性欲,但是佛陀提供了另一种方法,就是从「心」这个根源上去解决。从心的层面去觉知性欲的空性,从而面对它时,不再受到它的主宰。 我们喜欢把人生比喻成一场赌博,人生确实像一场赌博,理所当然的我们陷于各种比赛的规则里,会费尽心思去琢磨怎样赢得比赛。我们困在赌局里,总是挖空心思想着改变牌的大小和组合,想着如何抓到大牌、好牌。想着有什么技巧能够打败对方,诸如此类。然而,最后都不免竹篮打水一场空。 《心经》向我们显示了所谓比赛的规则,乃至世间的一切事情,并非理所当然。大多数不过是一种不知不觉沉淀在我们意识里的习性而已。如果我们有所觉知,我们随时都能够离开,我们随时都能够发现我们沉迷于其中的不过是一个又一个颠倒的幻像。《心经》还向我们显示了一个难以用语言表达的事情「其实我们已经决定了我们自己的命运,每个人的所谓现实其实是每个人自己成就的,但每个人都以为有一个外在于自己的强大的现实,都把成长当作了与现实妥协的过程,这种谬误造成了无数烦恼平庸的人生。」 如果人生像一场赌博,我们无法决定牌的大小和组合,但是我们可以决定这场赌博对于我们自己来说是什么。如果以输赢为目的,整个赌博的过程就是一次紧张的斗争,我们不断学习成功的法门又不断承受失败的烦恼。如果以审美为目的,我们就创造了一种游戏的现实,整个赌博过程带给我们的不过是趣味,不过是花开花落。如果以平静为目的,我们就创造了一种修行的现实,整个过程不过给了我们一次又一次的机会,让我们不断学习着看清楚存在的真相。 人生没有答案,只有真相,只有在发现真相的旅程里我们才能真正的成为自己的主人,我们才能真正的超越输赢的羁绊、越过苦乐的循环,融入到平静的大海里。只有我们不再妄想着有什么不变的成功的秘诀,不再妄想着不变的快乐,而是在生命的旅程里安静的去觉知生命的真相和存在的真相,我们才能够成为命运的主人,不论做什么都是喜乐。 尽管《心经》全文仅 260 个字,却包含了 600 卷《波若波罗蜜经》的精华和核心,是一切觉悟者成就无上智慧的必修之法。是超脱世俗困苦的根本途径。所以,当你心累时,不妨安安静静地抄写一遍《心经》,或者清静地诵念一遍《心经》。 (2025 年 10 月 24 日手动整理自田园读书会《心经导读》音频之「心累为什么要读心经」)
欲念如火,小火是容易扑灭的,烧成大火就难灭了
推荐语 本文来自于一位戒色师兄的分享,强调戒色的关键在于及时、果断地断除欲念。作者将欲念比作火苗,指出必须在念头初起时就迅速觉察并扑灭,否则将难以控制。文章推荐使用「念起即断」的口诀,通过反复练习形成条件反射,做到在欲念产生一秒内立即斩断。同时强调戒色需要保持高度警惕,持续审查每个念头,不能有丝毫松懈,这样才能成功戒除。 欲念就像火,戒色如防火,欲念之火的规律就是:在刚烧起来时好灭,小火是容易扑灭的,如果烧成大火了就难灭了,所以不怕念起,就怕觉迟。贵快贵狠!绝对不能迟疑和犹豫! 很多戒友真可谓是后知后觉,欲念久了,才突然发现,啊!这时候已经不是小火了,难度就增大了不少。 所以,一定更先知先觉,当还是小火时,甚至还是火星时,立即发现,马上无情扑灭! 欲念关,是戒色的拦路虎。这关也是必须过的,欲念是暗漏,伤害也是非常之大的。很多戒色新人会问,光看有害吗?如果你有一定的中医常识,就会知道心动则精自走,只要心动了,精就会失其正位,心一动,元精变浊精。 当然,这里的心动,是指沉迷欲念,如果欲念刚起来就断掉,那就没事,如果你沉迷欲念,身体就会遭到伤害。 无数戒友都反馈过,在欲念发生后身体出现了症状反复,特别男科疾病的症状反复或者出现不适。所以,一定要学会克服欲念,过了欲念关,其实就成功了一半,过了欲念关,戒色天数就会突飞猛进! 控制欲念,其实就是控制念头。假使一个人一天有 100 个念头,其中 10 个是欲念,你要做的就是净化的念头,净化的心相续。 我们的念头可以组成一条河流,不要让它们污染这条河流,我们小时候的心相续就比较纯净,像一泓清泉。 但是大了以后,欲念增多,心相续就被污染了。而在一个欲望泛滥的年代,这种污染是异常严重的。有的人可能一天有几十个乃至上百个欲念的念头,他的心相续就像一条发臭的河流,而心的污染,就会导致身体出现各种问题,因为身心是合一的,相由心生,心被污染了,迟早会反映在身体上,更会反映在脸上,比如双眼无神、气色差、眼袋黑眼圈、肤质下降、身体也容易发臭。 有一个词叫戒定真香,因为戒色,心得到了净化,身心合一,身体也会飘出清香,这是很微妙的感觉。 那种香,就像小孩子的体香一样,未曾污染的心灵,他的身体也会清香。一旦心被污染,身体能量大量走失,人体就会发臭。自己都觉得自己恶心猥琐。 小孩子的气场,是清透纯正的,眼神明亮清澈,而放纵之人的气场,是污浊的,一看就有一种说不出来的灰暗。 关于断欲念,我推荐的就是断欲念口诀,即:念起即断,念起不随,念起即觉,觉之即无。 这个口诀就是降伏欲念的尚方宝剑,对于这个口诀应该每天多背,刚开始每天至少背诵几百遍,要达到形成条件反射,要做到自动防火墙的地步,就是不需挣扎,不需犹豫,自动就断掉了。念起即断,下意识就断掉了,断得很轻松,一点不煎熬。要达到这种程度。 如果你断欲念很犹豫,很舍不得,心里很矛盾很挣扎,那就是断欲念不得力了。控制不了欲念,破戒的可能性就很大。还有不少戒友,欲念了很久才突然发现自己在欲念,这时候已经烧成大火了,再想扑灭就很难了,逼得你不得不破戒,即使勉强克制住了,心里也会久久难以平静。所以有句话叫,不怕念起,就怕觉迟。 关于欲念,还有一个规律就是,如果你能不断降伏欲念,欲念出现的次数就会减少。就像一个人经常被你打败,他就会怕你。 欲念也是如此,如果你总是能够战胜欲念,欲望就会减少骚扰,欲望就像一个考官,你每次考试都通过,他也就自知无趣,就会减少考验。但欲望一直在渴望翻盘,只要你放松警惕,欲望就会乘虚而入,欲念就是欲望的子弹,怂恿的念头就是欲望的说客。 有不少戒友,戒了 1 年多,欲念变得很少了,他以为成功了,然后一放松警惕,马上就破戒了。还有的戒友戒了 2 年,然后某一天出现了想试定力的念头,他不知道这是欲望的怂恿,然后他去试了,一试就把持不住,破戒了!戒 2 年很不容易,这一失足真成千古恨。 对于大脑中出现的念头,我们要逐个审查,特别是那些可疑的念头,要重点盘查,不要让其轻易通过,否则它将控制你的身体。 戒色成功者,最后都是「念头审查者」,警惕性是极高极高的,对于自己的每个念头都极其敏感,对于不良念头马上加以消灭或者转化,不让其得势。但很多人还是无法做到断欲念,对于欲念还是无法自控,和不少戒友的聊天中,他们都会提到「我无法控制自己的念头」,然而要戒色成功就必须要断掉欲念,必须要学会控制欲念,如果你能做好断欲念的思想工作,那么你戒色就成功了一半。 你必须时时刻刻看住自己的念头,出现欲念的念头马上就断掉它。 凡是成功戒色的人,断欲念都是极快极狠的,完全是压倒式的,铁面无私的。不怕念起,就怕觉迟,有些戒友反应太迟钝,已经欲念十几秒了,才突然发现自己是在欲念,而这时候,欲念的火苗已经烧起来了,要灭掉它,难度会上升很多。所以,断欲念贵早、贵快、贵狠! 断欲念的规律:时间越长,就越难断掉。欲念的时间越短,就越容易断掉。我推荐的断念时间是 1 秒内,如果你超过 1 秒了,其实你已经断慢了,断晚了。你必须先知先觉,在它刚露头时,就无情地干掉欲念! (2025 年 10 月 7 日整理自微信公众号「持戒课堂 365」)
我戒掉手淫有 6 年了,经验总结分享
推荐语 下面的文章是一位戒友的真实分享。该戒友因青少年时期接触不良信息并沉迷手淫,导致身心健康、学业与人际关系严重受损。在接触戒色团队后,他彻底戒除手淫六年,身心状况全面好转。文中强调「适度无害」的说法错误,并总结戒色经验,包括落实戒律、素食、远离诱惑、行善修心等方法,呼吁有相似经历者共勉,坚决戒除。 我小的时候学习很好,父母给予我希望。但是,自从考上高中的那个暑假,看了从恶友那里借来的害人东西以后,整个人就变了,脑子里整天只有肮脏的想法。直到上了高中开始手淫,自己也戒过,但总是断断续续。 从那时候开始,到现在,越来越坎坷,整天神经兮兮,脸蜡黄、油腻、两眼无神、社恐,人际关系很差,人见人厌,考大学考了二回,考研究生考了好几回才成功。还有慢性鼻炎(相当痛苦),整天疑神疑鬼,跟自己过不去。 自从知道了戒色团队,看了很多戒友的帖子,看了他们的真心发露,才悔悟过来,才坚决认真地戒掉了这个害人不浅的邪淫。 自己的一些经历和一些戒友们的经历一对照。总结起来,手淫的人,一般有以下特点:身有异味,自卑,疑神疑鬼,胆小怕事,脑子不好使,消减功名,减少聪明才智,人际关系很差,定力很差,记忆力下降,思维迟钝,身患一些顽固的慢性疾病(比如说本人的慢性鼻炎),经常被人骗,老丢东西。 自从戒了手淫以后,我整个人变化很大,无论是从身体,还是学业,人际关系,等等都得到了极大的好转,我每天都像在过年一样!其中,困扰我很久的慢性鼻炎病情也好多了,手淫和慢性鼻炎病情的加重有直接关系,因为手淫所导致的肾气的严重亏损会导致慢性鼻炎病情的加重,「下损而不能上达」。 希望大家千万不要相信一些无知至极的话:「适度没有关系」,这是大大的错误,说这种话的人肯定会有恶报的,因为这些话误导了众生。我以过来人的身分,告诉大家:有则改之(而且是立刻忏悔过错),无则加勉。 总结自己戒掉手淫六年的经验: 一、戒色文章所说的 《戒色十规》是我们戒欲望的必备指南,上面所说的一定要条条落实,必有很好的效果; 二、尽量素食,这个很重要,不用担心素食没营养。李连杰,孟子,刘德华,爱因斯坦,这些大德都是吃纯素的; 三、远离害人东西,没有正事尽量不要上网,网上随处见的害人擦边东西,很多戒友都是因为有意或者无意看了擦边东西而屡戒屡犯的; 四、管好自己的眼睛,不要看穿着暴露的人,一定不要觉得看看没关系,须知小小的刺激的力量累积起来都会成为一座高山。 五、要经常祈求菩萨加持自己戒色,我们凡夫俗子,业障深重,烦恼习气很多,菩萨就像母亲一样,我们就是学步的小孩,没有母亲的护持,我们肯定会摔得头破血流的,有了母亲的护佑,我们才会健康茁壮成长; 六、重点:多行善事,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多放生,很多戒友多行善事之后,往往比较容易管住自己; 七、一定要认识到:意淫的危害和手淫一样大,戒手淫的基础是戒意淫,才可以收到好功效,我的经验感觉行善,念佛是对治欲念的最好方法! 八、常修不净观(或者印光大师教我们,白骨观),这个方法很对治; 九、行善,放生超拔怨亲债主,为什么戒欲念屡戒屡犯,其中也有自己的冤亲债主在起作用,强烈建议大家到山西小院打地藏七,就会明白了,这个很重要很重要,也一定要坚持行善。 十、大悲寺的妙祥法师说,少吃,尽量过午不食,或者晚上只吃五分饱,可以帮助我们戒欲念,有助于持戒!这一点我还是前一段时间才看到的,我现在正在体验,过一段时间再向大家汇报。以上是我的个人感受和经历,仅供大家参考!人生之路坎坷,戒色的路上,愿与所有戒友们共勉! (2025 年 10 月 7 日整理自微信公众号「戒者正气」)
人人向往自在清静,为何烦恼如影随形?
推荐语 您是否任由身中的感受肆意影响情绪而无法自拔?你是否向往清净却无法做到?下面的文章整理自「黄庭书院」张庆详老师的音频。让我们一起从道德经中的一段原文出发,来听老师讲讲「人人向往自在清静,为何烦恼如影随形?」 《道德经》云:「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上,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乘乘兮若无所归。」 一、你的心情起伏不定,只因身心交互感应 「贵大患若身」,我们看这个「身有所忿懥」(出自《大学》)的身,特别要注意的。意思是说人的七情在哪里上演?它是在身上,而不是心。 心可能是当时的一个诱因,心可能是最后的承受者,但是正在发动的时候,它却在身。一股一股的热浪,一股一股的气血,就在你的身体里面上演的。没有错,身心两者总是交互感应,但是谁让心起伏不定?那个祸首便是身。 为什么是身而不是心?因为人的身中有气血,而周身气血主宰于黄庭,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这个心。 黄庭又是忠诚地与外物不断地感应,黄庭不听你的。把你关在幽暗的山洞,忽然让你出来看到灿烂的阳光,内在是不是也有一个灿烂?你会灿烂,你不要说我现在在山洞里面,待会我出去一定会见到光,我千万不要灿烂,结果一出去看到灿烂阳光呢?还是灿烂。你看到非常开阔的山谷,内心还是开怀。 黄庭是本性具足的人身的感应场,它不听你的,但我们一直误以黄庭的微微动荡为你的心,这只是你的误解。 这个心头一起伏,周身气机一起伏,便让众生的内心同时感受到动荡,感受到七情。它的烦恼,它的久久不能自已,它的感动,它的哀伤……是由黄庭而开始的。 你的潜意识呢?也是从黄庭让你感受到,从黄庭浮出来的,也不是你可以去控制的。 你说:我最怕毛毛虫,待会我就要看到一条毛毛虫,我告诉自己千万不要害怕。可是一看到呢?还是害怕。你那个不由自主还是从黄庭冒出来,潜意识还是跑出来。 二、心向清静却烦恼不已,都是感受惹的祸? 人们当然愿意从内心深处去彻底放下烦恼,只是若周身气血久久不能自已,那么人们便苦于不知道怎么样的去放下,也就是说人们的最大祸患,并非来自于心。 坦白讲,我们扪心自问,我们想不想清净?想啊!我们想不想自在?想啊!你想不想孝顺?想啊!你想不想跟朋友和平相处?你都想!最后呢,都统统不太想,原因是心还是身?身出了问题。 所以人们的祸患并非只是心的问题,但眼耳鼻舌身意,意也是其中的一个影响因素,是没有错。但六根感应到你的身体之后,这些情绪在哪里发生?都在身。 这是源自于我们身中不断起伏的感受,这个才是人类的最大祸患所在。因此说贵大患若身,身内的感受才是问题,而不说「贵大患若心」,不是心的问题,心是每个人都想清静的。 三、解析「宠辱若惊」:为何得失皆扰心?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上,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宠为上,辱为下:上,得意洋洋的气血叫做上;下,哀哀戚戚的气血那个感受叫做下。宠的时候,你有个得意洋洋,那个感受出来的时候叫做上;被贬的时候,有一个非常紧非常沉的感受在胸口,那个叫做下。 什么是宠辱若惊?稍微褒一下,那么身内就兴起了波浪;稍微贬一下,我们的身内也兴起了波浪。褒也扰乱它的心神,贬也会扰乱它的心神。 可以说,任何得得失失都能够在身中兴起或大或小的波浪,都足以扰乱人们的心神,都足以令人烦恼不安,所以说宠辱若惊。 宠辱,不限于宠辱两个字,凡得失,凡对待都是宠辱若惊之「宠辱」所包的范围! 四、感受兴起时,做个自在冲浪人 「乘乘兮若无所归。」 当身内兴起了感受的波浪,乘乘兮,好像踏着冲浪板,不论大的浪、小的浪在上面奔驰。不论内在的感受是好的不好的,紧的热的,大的小的,你就好像驾着一个冲浪板在上面冲浪。 乘乘兮,若无所归,就是随便它载我去哪里,随便它在我身中产生什么样的姿态。 (2025 年 10 月 7 日整理自微信公众号「黄庭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