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道修行要勘破世情摆脱爱欲情仇,甚至做到「见色不色」的境界

推荐语 对于有邪淫恶习的人们,普通的戒色方法都是术,真正的戒色方法是戒心。下面请参看一篇修行相关的文章,看看从道家的角度如何看待修行的次第。 一、扫除世情,是道门修真的第一步 扫除世情,是道门修真的第一步。然而人类受七情六欲的影响,不神之神的真心,会逐渐隐退。为学日益的假心,会日益张狂。所以,修出真心,这对丹道修真者来讲,既重要又艰难。它先要扫除世情,后才能渐渐走向道情的世界。 简单地讲,道门修真之前,是要明白积德修行对修真的意义。在丹道入门之前,修真者先要做到的,是要把世情勘破,是要把凡夫俗子难以摆脱的爱欲情仇,从尝探的经历中走出来,甚至要做到「见色不色」的境界,才能放下万有,去一心修行。这个道理,丹道叫做「无假不能成真」的借假修真。 所以,《悟真篇》说:「未炼还丹莫入山,山中内外尽非铅;此般至宝家家有,自是愚人识不全。」 一个修真者,如果没有将世情的爱欲情仇放下、看穿,这在丹道文化来讲,修行是难以成功的。 一个修真者,如果难以放下世情,仍然处于流浪生死之海,奢望不负如来不负卿的世俗生活,往往就不能做到一心一意作功夫。人心就会处于顽劣的境地,这就导致修真者打坐修真时,难逃心猿意马的遐想连篇,难以驯服这颗顽劣的人心,故而出现百欲感其心,万物劳其形的世情万有。处于这样的境地,修出阴阳际会的玄关,是很困难的,即便倏忽修出来了,这个玄关也是「稍纵即逝」,难以善持的。 这就是张三丰祖师在《道情歌》指出的:「先把世情齐放下,次将道理细研精。」的修道原则。这就是丹道「还丹最易,炼己最难」的深邃修炼道理。 二、积德立行,也是修行玄关的必要条件 由此看来,积德修行,众善奉行,利己利人,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坦坦荡荡,光明磊落,这样的处事态度,这样的做人道理,这些都是修得玄关,丹道修炼成功,所必备的要素。 丹道修炼需要如此艰苦的外在条件,不是靠某个师傅的口诀,就可以立马实现的。尤其在人心不古、世风日下、物欲横流的时代,大都难以具备修行的基础条件。故而人们的修行,「密叩玄关」就会困难重重。 道家丹道文化跟社会因素的这些关系,表现出对乱世的人性,具备独特的救赎作用,这些丹道文化思想,对彰显人性的光辉,对丹道玄关修真的价值,具有其它修真文化,无与伦比的美丽。 《悟真篇》也说:「故知上善利源深,不比寻常药品。」丹道的药品,丹道的玄关,是需要站在修道高度,靠个人去积德立行,去密叩玄关。 三、炼己筑基,才能逐渐显露玄关 古人早就告诉了我们,「还丹最易,炼己最难。」什么叫炼己?我们为什么要炼己?我们在前文已经用「全凭戊己成功」的修真思想,从阴阳合一的角度,跟大家作了相应的介绍。 丹道的炼己,也就是一个逐渐排遣人欲私心的过程。只有将这个「己」,这个私欲之心,通过具体的修炼,促其渐渐消磨,直消磨到「无己」时,即是海蟾翁《至真诀》所讲的「无心心即真心」的玄关自然显现,才是张三丰祖师所说的「机死神活」的玄关出现。 所以,张三丰祖师告诉我们:「要筑基,先炼己;炼成熟,明采取。」怎么叫「炼成熟」呢?就是修真者要练到「无己时」的那个心意状态。怎么叫「明采取」呢?采取的又是什么呢?很显然,就是修真者炼己炼到无己时,处于「微茫之中,心光发现」的道心、真心自然出现,对这个「玄关」的显露,要不惊不喜,有一颗「万般景象皆非类」的真心善持,祖师叫做「明采取」,用一个「明」字,将玄关显露时的心意运用,清楚地告诉了我们。 吕祖《沁园春》说:「七返还丹,在人先须炼己待时。」这个「待时」,就是渐修出玄关,这个真心出现的时刻。 炼己即是筑基,筑基即是炼己,二者没有绝对的界限。修真者不可将二者割裂开来。丹道并没有那些稀奇古怪「打妄想」的「添油接命」之法。丹道炼己的过程,也是筑基的时刻。怎么去炼己,吕祖说「养气忘言守,降心为不为」,《吕祖百字碑》用一句话,就高度地概括了丹道炼己筑基的修真法则。 后世道学家对《吕祖百字碑》的崇高地位的认可,是含有道家文化因素在里面的。 四、丹道修真,其实也是「养气」之学 简单地说,丹道修真就是传统文化的「养气」之学。孟子说:「气以直养而无害」。现代丹道所揣测出的「玩弄精气」的戕生游戏,不是直养,而是一种曲养,这对修炼者的寿命,是无益的。 古代圣贤告诫后人,那些打着丹道旗号的道术,非但不能延年,反而会促寿的道理,就在这里。 道门的丹道,是仙佛同源的「降心」之法。是《阴符经》告诉世人的:「火生于木,祸发必克」的降伏其心。 这些修玄关的道理,我们曾经告诉大家,应从张三丰祖师《道言浅近说》中,去参看如何修出玄关的那些理法。 五、只有渐修之功,才能修得玄关 我们反复强调,道门的玄关,是通过渐修之功修出来的,也是道门「道法两用」的结果,是丹道炼己炼到无己时的「无心之心」。 我们反复解释玄关的这些道理,是好让大家明白,道门修命的玄关,这个秘密不在于某种师传的口诀当中,不在于某人神神秘秘的只言片语当中,而在于修真者去身体力行,脚踏实地,克己复礼,从大造化当中,去参悟正念,日积月累,炼己筑基,才能立于正信、正行的修行之路。 (2025 年 3 月 15 日整理自微信公众号「昆仑文化家园」)

2025年3月15日

为什么正向思维无法撇净烦恼?

推荐语 你的无休止的想法或者念头来自于大脑还是内心?如何才能让烦恼远去?你能否让所有的念头都停止下来,什么都不想?让我们阅读一篇来自于《黄庭心学》的文章,一起来探索烦恼的根源,以及与感受自处的方法。 理性思维与内心感受的区别 造成我们认识自己内心无比困难的其中一堵墙,就是我们脑中的想法、思绪。脑中的理性思维跟内心的感受相混淆,到底你的烦恼是属于内心的感受,还是脑中的想法? 为什么大家都在这个地方有相当的混淆?原因是科学界无法检验到你的内心感受究竟是什么,但是可以测得出脑波的一些科学反应。 很多人就以为安宁必定是要来自于我脑中理性的逻辑思考,甚至我们可以把头脑分成左脑右脑,哪一边管情绪,哪一边管理性,我们如何增加理性的思考,以便于我人生就会更幸福。 正向思维的局限性 社会上有很多课程在教正向思维、正向思考,以便让我们的情绪更正向、更自在。 比如说什么是正向的思维呢?像是学习宽恕,要知足,要慈悲,要勇敢,要无畏,要懂得感恩,你就不会那么多烦恼。你不要计较就不会那么多烦恼,当我们知足,懂得感恩的时候,烦恼就自然会减少。 有时候逆境太多了,或是常被人欺负,我们就会想佛家讲因果,不是不报,是时候未到,忍着,忍到忍无可忍,那就这么想吧,心里会释怀一些。 有时候想,吃亏就是占便宜,现在我吃亏,以后你总该还我的嘛,或者把目前的逆境,悲惨的命运,就当作是前辈子欠他的嘛。 有很多人告诉我们,说应该这样想、应该那样想,一开始,也许你听得万分的感动说:「啊,我忽然开悟了,我忽然想通了!」 可是过一阵子,当这个新鲜感失去的时候,你会发现烦恼依旧。你又想到是因为他们还存在,就又堕入了第一堵墙的陷阱,想办法要把外在人和事一一摆平。 当然,你可以去摆平外面的事情。但是摆不平之前,难道你就没有资格可以获得与生俱来、本自拥有的安宁吗? 或者你会找一个很擅于禅定的禅师,他教你如何对世上所发生的一切事情不要分别取舍,都用平常心来看待;他教你头脑不要这么纷乱,教你如何一念不起,教你怎么止住脑中的想法,让脑波停下来。 甚至发明了机器来检测你的脑波,让你的脑波从什么 α 波 β 波 转到 θ 波 ,你就会非常的定静,你就会充满了幸福。 他们教你怎么样让纷乱的思绪停下来,止住它,一个念头都不要发生。但是在短暂特殊的感受,那种激情过后,你还是会发现,这是最容易失去的事情,短暂的一种宁静,一种感觉,并不能贯穿在生活的每一时每一刻。 就算让你做到了,那刚好进入佛家所谓的顽空,佛家的顽空是说什么?就是说头脑都停住,都不要动;还有一种是叫你不要出去做事情,在家里静坐就好了;叫你离开了三纲五常,遁到深山里面去修行就好了。 其实到深山里还是有三纲五常,因为有人,你的旁边永远有人。如果你做这样的思维,就是佛家所说的顽空之病。 这是不可行的,为什么?各位想想看,眼耳鼻舌身意,这叫六根,头脑只是六根其中的一根,头脑阻碍了你,你就想办法把它给止住,让它没有功能,让它不要发生念头。 请问,如果眼睛看东西烦恼了你,那接下来怎么办,眼睛先挖掉吗?如果听声音烦恼了你,怎么办呢,难道把耳朵给废了?!这就叫顽空之病。 理性思维,无法触碰到内心的领域 我们说脑中的思维跟内心的感受混淆不清,脑中思维,像是精密的逻辑、念头、思考都算脑中思维。 那什么是内心感受呢?内心那一份安宁满足,这就是一种感受。安宁也是感受,满足也是感受,内心的喜乐、哀伤、都是感受,情绪是感受,那个澎湃的激情、不能自已的情感是感受。 它不是逻辑想来的,一加二加三,所以我这么爱他的吗,不是,它不是逻辑想来的。它不是想象,不是逻辑,它不是理性。因为它不是计算的,它是当下自自然然、不学而能、不虑而知,就直接发生在你的内心里面了。它是直接充满的,当下的,不是未来的。 这个感受只能感觉,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你没有办法透过语言,没有办法透过文字书写。 为什么没有办法书写?譬如说柠檬是酸的,柠檬怎么酸,我问你,柠檬的酸跟醋有什么不一样,跟酸的水果有什么不一样,请问你怎么描写?没有办法描写。感受没有办法透过文字,用文字只能够写给同样懂这个感受的人看,如果你写给那个不曾感受过的人看,他看一辈子都不会看懂。 感受不能够透过逻辑思维,它就很单纯,它只是充满在内心的一种感受,充满在身体的一种感受。所以,我不需要用推理去分析每一种感觉。 怎么读《心经》,你所需要的是用内心去感觉; 怎么读《金刚经》,你所需要的是用内心去感觉; 如何了解孔子说的仁、孟子说的恻隐之心,你只有用心去感觉,没有办法书写的,没有办法逻辑思维的。 在内心感觉到的那一份平静才叫平静,那一份满足才叫满足,不是墙上写着平静跟满足!所以,逻辑思维是解决不了你的渴求! 你很想安宁,可是用想的,你得不到片刻安宁;你很想抛开忧伤,只是用逻辑堆砌,你无法抛开忧伤,有的话都是暂时的、侥幸的。 好比你脑海中想象着自己正快乐地喝水,问题是空虚的,你内心那个渴望并没有减少。你只是想象那个画面,安慰一下自己是可以的,没有错,它会转移一下内心的感受,可是很快就会淹没你了。 你可以在大太阳下想象着说「我不热、我不热」,问题你的汗是一直流出来的,你的内心说「太热了,自欺欺人啊」! 内心,主轴是感受的,是情感的,是情绪的,当然也是烦恼的。你的烦恼都是感受,你的嫉妒是感受,你的不快是感受,说我心堵堵的,说揪心之痛都是感受,是一种情感的自由发抒。 但它走上了第二条路,变成了烦恼,它不是思维,所以唯有去感受、去感觉,才可以触碰到内心的领域。 (2025 年 2 月 28 日整理自微信公众号「黄庭书院」)

2025年2月28日

今生的夫妻,必然有着前世的因缘

推荐语 你是否相信因果?你是否相信业力?你是否相信人与人的姻缘冥冥中有一定的定数。不管你信不信佛,你是否想看看从佛家的角度怎么看待人生?看待姻缘? 每个人的面目不同,其因果也不一样,每个人在往昔生生世世所欠下的债也不同。有些人欠债太多了,到这个世界上来,还也还不了,所谓「债台高筑」,也就是业障之台,一天比一天高,一天比一天深,债上加债,纠缠不清。 这是什么缘故呢?是因为往昔专门放高利贷,借钱给人,利上加利,贪得无厌,自己以为占了便宜,结果是自己吃了亏,业障一天比一天重,终于拔不出腿来了! 有的欠人做父亲的债,有的欠人做母亲的债,有的欠人做妻子的债,有的欠人做丈夫的债,有的欠人做儿子的债,有的欠人做女儿的债。所谓「父母的饥荒,伦常的账码」,种种的因缘,乃促成你我今生命运的安排。 可是一般人不明白一切都是前因后果,定业难逃,所以有时候还不认账,还想扛债不还,明明欠人的债,却不承认。因为这样不讲道理,所以酿成世界上种种麻烦的发生 ── 你有你的麻烦,我有我的麻烦,他有他的麻烦,各人有纠缠不清、善恶夹杂的因果。偶尔遇到佛学,听了佛理,便明白一点。 可是今天明白了,明天又糊涂了;后天又想明白,大后天又糊涂了。于是变成智愚平等的局面,智慧和愚痴平均,糊涂时便不想修道,明白时便想修道。 可是修道的时候很少,糊涂的时候很多,因此所修的不及所丢的,智慧也一天不如一天;而愚痴却一天比一天增加,在无明驱使之下,便做出很多糊涂事。心里糊涂,进一步身上也糊涂了;心里有贪瞋痴,身上便犯杀盗淫,这些都是糊涂账,根本算不清! 所以,有时家庭眷属不和,父子不和、母女不和、夫妇不和、兄弟不和、姊妹不和、兄妹不和,种种问题就发生了。发生了,自己还不承认、不认账,反而觉得很受委屈。其实这都是前因后果的定律,以前种下的因,如今结果了,有什么好怨呢? 所以「是故知命者,不立岩墙之下」,「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首先要明白因果,不要再种糊涂因果,要种清净的因果,要是道则进,非道则退。不要再把善恶混淆不清,是非夹杂不明,若能黑白分明,真假了然,便有机会返本还原,回复到本有的性净明体、妙真如性。 在种因上不小心,结果上就要认帐了。 那么人为什么做人?我们做人,就是来还债的。还什么债?还伦常的债、还世间的因果债。你还这个债,就能了这个债;你不还这个债,债就不能了。也就好像什么呢?好像我们欠人的钱,就还人的钱;不还,债就不能了了。人在世间上,也就这样的。 我又想起来一个公案。有个家庭养了一只驴,就天天用它来拉磨。磨坊的主人嫌驴走得慢,在磨坊里,天天拿着一把竹扫把打它,赶着这驴拉磨,叫它来为他做工。那么这一生完了,来生这只驴就转生做一个男人,打驴的人就转做一个女人,两人就结婚了。 结婚,你说怎样呢?这个男人一天到晚就打这个女人,无论拿起什么东西就打,或者吃饭的筷子拿起也打;一天到晚连打带骂,她做什么都不对。啊!打来打去,这一天这个女人遇到宝志禅师来了,就说:「唉!我的丈夫不知道为什么天天都打我?您老修行是得五眼六通的,请看看我们这是什么因果,为什么他天天这么打我呢?」 志公禅师说:「喔!你们两个什么因果啊?你前生是个男人,在磨坊里头,用一只驴为妳磨面粉,你天天打这只驴。现在这只驴就转生做男人了;你啊,就是打驴那个人,现在做女人。你们两个结婚了,所以他天天打你,就因为你以前天天用扫把打这只驴。一只扫把是由几百条竹子做的,你现在要想解这个冤结,我教你一个方法。 妳把家里所有的东西都收起来,就留一支用马尾织的拂尘,那个叫蝇甩子。他看没有其它东西可打的,就会拿拂尘打你;打完了,妳就告诉他说,前生妳是个赶驴拉磨的人,他前生就是那只驴,因为天天被妳打,所以现在他也天天打妳。那么他用马尾子织的拂尘打妳,这个一下子就有几百条,所以他打你一顿,今天就把以往的债都还了。你对他说明白以后,他就不会打你了。」 她果然就把所有的物件都藏起了。她的男人回来,不由分说,就要打她;各处找东西都找不到,只找出一支马尾子,劈头盖脸就打。以前他打,这个女人就跑;这一次打,她就坐在那儿挨打,等他打够了,就问:「喂!我以前打你,你就跑;今天我打你,你怎么不跑?」 她说:「你不知道你打我是有前因后果的。今天宝志禅师来,我请教他,为什么你天天这么打我呢?他告诉我说,你前生是只驴,因为我叫你拉磨,天天打你;所以今生你投生做一个男人,我变成一个女人,两个人结婚,因此你天天要来打我。他教我把拂尘放在这儿,等着你来打我,叫我不要躲避;那么你今天打完了,我们俩的债就没有了,以后再不会打架。」 这个男人一想:「喔!原来是这么一回事,那我现在不可以再打了,我今天若打她多了,来生她又要打我。」从此之后,两夫妇不再打架了。 由这一点看来,人世间谁和谁有缘,谁和谁没有缘,谁和谁是夫妇、父子、兄弟,这都在往昔有一种因果,所以今生才做这种眷属。我们若明白因果,就应该要改变因果 —— 往好的做,不要往错的做。 (2025 年 2 月 15 日整理自微信公众号「打坐仙翁」)

2025年2月15日

你占的便宜,都是债

推荐语 人们都喜欢占便宜,殊不知这便宜的背后却有一个「坑」,你占到的便宜,到某时定会在别的事上还回去。你能看清,在以后遇到事的时候就不会总想着占便宜了。 世人喜欢占便宜。占了便宜后,要么得意洋洋向人炫耀,要么闭口不说装委屈,反正都是心里欢喜得狠。 这些占的便宜,有若干种,说不全面。大体上包括言语上的便宜,行为上的便宜,物质上的便宜,甚至如阿 Q 那样思想上的便宜:「我是你爹。」 其实,这些占的便宜,都是债。 若干年前,身边一哥们,行为不检点。在酒店吃酒,去卫生间时,迎面遇漂亮美女,便随口说了句「曼真俊」。这就是言语上的便宜。这美女啥也没有说,看了一眼转身走了。很快,这美女领着一群青年冲了进去,对那哥们一顿揍。原来,那美女的男朋友是一个跟着道上大哥混社会的。这哥们下跪也没有解决问题,最终找了道上的人说了情、然后赔了钱才算完。 某单位组织团建,去参加某农场的劳动,自愿参加。某人心里一盘算,称家里有事不去了。就当他在家里喜滋滋地喝茶时,领导来电话了,有一急件,让他抓紧去单位系统里接收并传给领导。这哥们没有办法,按照安排去了单位。下午团建的回来了,都带了不少的新鲜蔬菜。 赵本山有个小品,就是捧红小沈阳的那个。其中有一台词:「你看小鸡都炖上了。」这话的意思就是:吃人嘴短,拿人手短。得了别人的便宜,总是要付出的。就像古人说的,天下哪有免费的午餐? 占的便宜都是债,那就要还。一旦还债,肯定就比原来占到的便宜要多、要大、要重。 古人说:「天道损益,天道盈亏。」这话的意思是:天道是公平的,会减少那些得到多的,增补那些没有得到的。那些占到的便宜,本质上本不属于你。当你得到了不应该得到的,就会让你损失本来属于你的。由此有句总结:吃亏就是占便宜。又有: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意思是:得小便宜吃大亏。 持平常心,持公正心,养豁达之态度,树淡然之情怀。该你的,自然会来;不该你的,千万莫抢。抢来的,终究留不住,还会造成其它的损失。 这就是:得不偿失。 (2025 年 1 月 2 日整理自微信公众号「知本学社」)

2025年1月2日

人这一生,平安就好

推荐语 人这一生最重要的是什么?是金钱?是名誉?且听老师的分享。 人这一生,有道不尽的快乐,也有数不清的烦恼。莫幻想心想事成,别奢求万事如意,平平安安地过好每一天,比一切空想都现实。 都说人生最快乐的是「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可世间不可能只有婚与嫁,难免会有丧亡事;也不可能只有「金榜题名时」的喜与乐,还会有「名落孙山」的烦恼事。 人啊, 各有各的生活,各过各的日子,没有必要模仿,没有必要攀比。模仿不好就成了「东施效颦」,攀比不成就会满腹窝屈。 山有山的高度,小山不必和五岳比;水有水的深度,小溪无需和海洋比。 世间没有同样的人,红尘却有相似的事。你认为有用的就去尝试,你认为忧烦的就要放弃,你认为看准的就去追求,你认为值得的就要珍惜。 人活一辈子,相逢千万人,遭遇万千事,有你看不惯的人,也有人看不惯你。 也许有人耻笑你,也许有人羡慕你,也许有人讨厌你,也许有人嫉妒你,也许有人诽谤你,也许有人陷害你,也许有人误会你。只要你能看得淡,想得开,这一切都没关系。 你要坦然地告诉自己:生活本来就如此,不能为别人而活,我要活好我自己! 没有不被议论的人,话真话假别入心;没有不被评说的事,事实事虚别当真。 世事繁杂莫惧怕,心有明镜可照人。照了自己可改过,照了别人可识人。做事只管凭良心,不怕半夜鬼敲门。人心难测不去测,做好自己最要紧。不可只把脾气留给亲人,也不能只将微笑留给外人。 请你喝酒的人不算少,你喝醉了照顾你的人却很少;平时对你夸海口的人可不少,有灾有难时能帮你的人却很少;生病时问候你的人不算少,能带你看病、床前伺候的人却很少;刮风下雨时问你要不要雨伞的人不算少,真正能去给你送伞的人却很少。 虽说追名逐利人之常情,但一个心思地算计名利不可取。虽说渴望钱权富贵无可厚非,但切不可踩着别人当天梯。 你的人生不能被别人控制,决定命运的应该是自己。 人不能被物欲金钱控制,能让你幸福的应该是知足;人不能被怒气情绪控制,能让你快乐的应该是心态;人不能被恩怨仇恨控制,能让你淡定的应该是宽恕;人不能被假象控制,能让你清醒的应该是看淡;人不能被曾经过往控制,决定你生活的应该是当下。 说来说去,人生不必过于计较。人老人少,健康就好;钱多钱少,知足就好;家贫家富,和谐就好;谁对谁错,理解就好;友多友少,真诚就好;人这一生,平安就好! (2024 年 12 月 31 日整理自微信公众号「慈怀书院」)

2024年12月31日

不争就是慈悲,不辨就是智慧!

推荐语 人生在世,为何要修一个不争的心?请看老师的一篇分享。 一 人生其实就是一场修行,修的是一颗心,修的是一颗不污不垢、淡看浮华的平淡、平和、宁静之心。 在道家教义中,「不争」则是人们顺乎天理而不强求的原则。而这种原则,是天地万物的运行以及人的为人处世都必须遵循的。 《老子想尔注》说:「圣人不与俗人争,有争,避之高逝,俗人如何能与之共争乎?」并指出:「求长生者,不劳精思求财以养身,不以无功劫君取禄以荣身,不食五味以恣,衣弊履穿,不与俗争」。 柔弱不争是道家修养自我,处世生活的教义。老子从对自然界的观察思考和分析中,深刻阐述了「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和「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的道理。 所以「道」以柔弱为用,道家弟子信道学道,以柔弱的教义思想规范和修持自己,是非常必要的。 而道家「不争」的教义,与「柔弱」思想有着相互的联系。 所谓「不争」,《道德经》说:「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即天地万物的运行和人的行为都应顺乎自然而不能强求,与自然无为的教义思想非常相近。所以,又有「无为不争」之说。 二 学会平淡,便会淡看荣辱得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让清淡的日子活出精彩;学会平和,适时清扫心灵污垢,便会让脚步轻盈,享受诗意人生。 在我们人生的这趟旅行中,若能让心时时不被灰暗的烟尘所覆盖,若能以平和宁静的心态上路,得不到的物质引起的重负就自然变轻了。 如此,人生的这趟旅行,我们走得岂能不更轻快愉悦? 简单的做人,不沉迷于幻想,不茫然于未来,走今天的路,过当下的生活,自然从容,丰润底蕴,洗尽铅华,这才是人生大智慧。 风也好,雨也罢,坎坷泥泞,委屈忧伤,寂寞痛苦,欢喜惆怅。始终怀着一颗平和的心,微笑着去面对,苦乐人生,不卑不亢,亦不彷徨。 人生看淡的诱惑越多,或许会缺少许多做人的欢乐,却因心境的简单、平和而少去更多的烦恼。 平淡使人简单,简单又使人快乐。 只有活得平淡,心平气和地对待自己的有无,珍惜上天的赐予,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我们的内心才能装下满满的幸福。 三 人生路上,静静的敞开内心,保持内心的平淡、平和与宁静,不贪、不妒、不谄、不骄、不去苛求别人什么,心中有爱世界就会充满爱。 急于追求,只会把自己弄得身心疲惫;攻于心计,只会把自己变得世俗平庸。 如此,何不看淡,看透,锁一份平和于生命处,然后于人生路上且歌且行?若凡事但求无愧于心,得失荣辱不介怀,自然就会落得清闲自在。 如水人生,单纯见底;云海烟波,飘拂于心。人活一世,心态比什么都重要,要做自己人生的主人,就得要有一颗阳光的心态,懂得进退,方能成就人生。 功名利禄来来往往,炎凉荣辱浮浮沉沉,人生一份平淡,一份平和,一份宁静。 《云笈七签》有:「太上曰: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故与时争之者昌,与人争之者亡,是以有兵甲而无所陈之,以其不争。夫不祥者,人之所不争;垢辱者,人之所不欲。能受人所不欲则足矣」。 大家都知道,俗人所不争的事物,一般都是不祥的;俗人所不欲的事物,基本都是垢辱的。道家弟子的「不争」,还不仅仅是谦让,而且还得一心为善,绝不造恶。 道家认为,一个为善的道家弟子,即使「不争」,也不会不胜利;即使「不言」,也会有响应的人。 这是因为,「不争」的高尚行为,自然会感动周围的人。「不争」本身是无声的语言,标志着一个道家弟子的思想境界。 (2024 年 12 月 31 日整理自微信公众号「昆仑文化家园」)

2024年12月31日
免费结缘一本善书

建站宗旨:帮助深陷邪淫恶习中的人们看清幻象、重归正途!

投稿、纠错、投诉、合作等请联系:contact@buzhu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