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语
人人都说色欲之关难破,是因为色欲是人的本能。正因为如此,能破此关才是真的丈夫!下面的文章来自于微信公众号「云溪伴石居」,带你我一探色欲难破的原因。
伟人毛泽东在他学生时代的读书笔记中曾写下:「货色两关不破,其人不足道也!」(参见李锐著《毛泽东同志的初期革命活动》一书)
货是指财宝,色指的是色欲。而人之色心所欲,根源于人的性本能。古人云: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个本性,主要便是指人与生俱来的本能,「食色性也,人之大欲存焉」。
显然,人之为万物之灵,虽有动物相通一面的动物性,但人与动物又有本质性的区别。这个区别在于:人的特质不在动物性的本能上,人高于万物的本质特征乃因为人是精神性的存在。
正如黑格尔所说:人的本质是精神,精神的本质是自由,自由的本质是创新。人类有别于且高于所有动物的独特本质,就在于人类历史是一部不断创新的文明史。
由上可见,人是动物性与精神性合二为一的同一存在,也是一分为二的矛盾存在,这便注定了人的一生都在本能的动物性与超本能的精神性的矛盾漩涡里挣扎沉浮,没有例外。
就连被人们神化了的弘一法师,临终前手书的「悲欣交集」四字,也似乎从字缝透露出大师对「悲欣」这强烈情感的无法可施,无可奈何。
这说明,一个人,不论精神发展程度多高,始终不可能完全摆脱人天生性本能及炽热情感的反复纠缠。一生以思想创新为生活主旋律的革命导师马克思,也曾说过:「人所具有的我都具有。」
打个比方说,色欲犹如一座充满诱惑的城,城中的人想出去,但只是想想而已,城外的人一进来,弄得不好,便在酒池肉林中走失了自己。
写《道德经》的老子,早已看透了人性,他知道所有人在道德上都有瑕疵,能够做到「少私寡欲」就相当优秀了。至于说自己「大公无私」的人,大概都只是说说而已,或者甚至是以「大公」来「成其私」。(老子语)
佛教苦行僧一派实践的禁欲,太不容易了。如今世风日下,追求锦衣玉食、香车美人成为时尚,佛门也似乎不清静了,乃至于成了世人垢病的不洁之地,敛财工具。
色欲这一关,打游戏的高手也过不了,色欲乃人天生的动物性,而动物性中必有隐藏的兽性、非理性,这是不可能由人的理性来完全操控的,如同我们无法不让潜意识中的欲望以梦的形式趁人入睡时跑出来,变相的满足我们一样。
从修行的角度来看,色欲是迷魂药,是民间谚语说的「皮下抽肉」,是吕洞宾《警世》诗所言:「二八佳人体似酥,腰间仗剑斩愚夫。虽然不见人头落,暗里教君骨髓枯。」
色欲有如此巨大的诱惑力,因为它是人之大欲的表现又是人所欲的性福的达成。人天生的本能,必须得到直接的或间接的满足,否则人性可能会被扭曲。然而,沉溺于欲海不能自拔,又可能给人带来灭顶之灾,例如那个欲望无边的赖小民。
色欲乃是世界上所有人之「通病」,无论是在红尘滚滚的闹市,还是在庭院深深的闺房,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都免不了色迷心窍,色心骚动,甚至色胆包天!
从慧根来讲,不单是中下之人,被如花似玉的色相所迷。即使是上根之人,若不慎独自持,严于律己,守静入定,则亦难免不被花容月貌所打倒。
而今各个网络平台上,搔首弄姿,卖弄色相,已成时尚乃至流量密码。不少快刷手抖的,色不迷人人自迷,万花丛中忘了睡。迷恋色欲,睡眠不足,成了网络时代的流行病。
古今中外,无数出类拔萃的人杰,立功立言者不少,这方面固然足够称之为圣贤。可是,却极少有人能在「立德」上打破货色关。更多见的是,仿佛人们功成名就的成功,正是为了尽享人间的荣华富贵,特别是阅尽人间的窈窕春色。
按照弗洛伊德学说,性本能,力必多,性能量,是生命力的体现,也是人之精神性升华的基础和动力。色欲,反过来则是欲一一色,人因生命能量的推动而欲求有色彩的生活,追求诗意的美的生活。例如毕加索,伪装成爱情的色欲,每一次都促进了他的艺术创作,精神世界的升华使他产生了不少杰作。
但从佛经上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万相非相,四大皆空,外息诸缘,本自具足。
凡修练过气功的人,在守静入定中大致体验过内心清净圆融的喜悦,这是反观自身,内求通达的结果。但要守住这灵肉圆融合一的大喜悦,却并非易事,因为在修行过程中,性欲色欲会时不时跑出来干扰迷惑,稍有松懈,或太过着力,都可能又被打回起点。
楞严经云:「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如果说,人的肉身构造,使人自带「淫具」和「淫心」,那么,又如何能在「淫具」存在的情况下,根除「淫心」呢?
如所周知,古代皇宫里的太监,虽是去势之人,然「淫心」却尚在,「淫心不除」,则「尘不可出」,依旧是欲海中苦渡之人。
与太监大不同的是,学道之人,为的是出离生死,既免生之性福又免死的恐惧。然而,按佛经所示,如果不痛除色欲淫心,贪恋红尘美色,则是不可能使自己的精神升华到出离生死,超越动物性本能的。
淫心不除,即使天天念佛守戒吃素,也只能是「带业往生」。如果「淫习固结」,克制不了,纵然身在法门亦必与佛心隔千里,难于感应天地之大道而往生极乐。
但从佛家所求「出离生死,超越六道轮回,往生极乐世界」来看,「乐」乃至「极乐」,仍是修道者欲求的终极境界,只不过与世俗人的区别在于,前者修的是来世,后者蝇蝇以求的是「今朝有酒今朝醉」的今生。
色欲关难破,难在它根植于人的性本能。记得有老友悄悄告诉我,当他用婴儿车推着一岁多的小宝宝上街玩儿时,回家后这个小宝宝说:他看见街上的小女孩,居然会有生理反应,「小鸡鸡硬了」。可见,见色起意,色欲之心,是人生而有之的,而非成人才有的。
学佛修行之人,告诉戒色欲方法曰:欲绝此祸,莫如见一切女人,皆作亲想,怨想,不净想。
所谓亲想者,见老者作母想,长者作姊想,少者作妹想,幼者作女想。因此,欲心纵盛,断不敢于母姊妹女边起不正念。视一切女人,总是吾之母姊妹女。则理制于欲,欲无由发矣。
这种止欲念之法,说它是佛学,不如说它根据的是宋明理学,以人间的伦理道德,制服心中的色鬼欲魔。不失为一种方法,但非究竟法、根本法,因为人的起心动念来自人内部的性能量,仅靠外部道德规范的约束压抑是不够的。
试想,人间的疾病都有一个共同的来源,就是慢性病,它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天长日久慢慢生成,所以在病源学上许多疾病都是慢性病。而所有的慢性病都有一个共同源头即生活方式,不好的生活方式。不好的生活方式的源头,则是人性三毒:贪嗔痴,特别是贪一个字,害人不浅也害死人无数。
人为什么管不住嘴?贪吃,吃得脑满肥肠体态变形,还在贪吃,浑身油腻,在外表上就给人不洁的印象。
人为什么迈不开腿?贪懒,好吃懒做。
人为什么破不了色欲关?贪婪。注意,「婪」的意思是林木一样多的女人,抑或「林」象征的是男人阳物的贪欲本性。
佛教徒及学佛修行的人,为什么尊称佛祖为大医王,恰是因为他道出了所有疾病的共同源头,在于人性内蕴的贪欲这个贪嗔痴三毒中最大的毒根。
一个人,只有克服了贪念,贪欲,贪心,贪婪,才不致于随波逐流,受外物的引诱和掌控,也才能真正做到独立而自由,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心态决定体态,心体和体态决定生命形态。人最高的追求,应该是老子所言的「返朴归真」,过有机的有诗意的生活,吃的自然,唾的安然,心情坦然,处世超然,独处悠然。
有诗友称我是「情痴」,其实我是一个特别念旧的人,天蝎座的人,是慢热型的,不可能如世间痴男,一见美女,便起爱心。
须知,人由爱心可升华自己的精神,也可由此爱心而堕入恶道,长期受色欲折磨,不能出离生死。对于痴男怨女,所谓女色男色,皆犹如美丽鲜艳的罂粟花暗中含毒。
佛教人做如是观,观所有美色皆不净者,外表美貌动人,只是外面一层薄皮而已。倘若揭去此粉面表皮,则丑不忍目睹矣。骨肉脓血,屎尿毛发,淋漓狼藉,了无一物可令人爱。
但人皆为薄皮色相所蒙蔽,则妄生贪痴爱恋,而实则美人不论男女,皆犹如「花瓶盛粪」,人不可以貌相而日日把玩。美人美色之薄皮,如同漂亮花瓶,而皮内所容纳的,有人性的贪嗔痴,还有肉身的病毒便。
人为什么爱其华丽外皮,而忘了色相皮里藏着的种种秽物呢?如同张爱玲对人性的洞见:华丽的袍子下,爬满了虱子。
如何才能打破色欲关,做自己肉身的主人,而不是让肉身指挥着自己团团转?
记得五十年前,在我当知青的时候,集体户土墙缝里藏着的「储备粮」,是香烟充足时留下的烟屁股。精神断粮的知青,从墙缝中掏呀掏呀,连最后一个也不放过。还有将阿斯匹林粉末,放在香烟上点着吸,空虚迷茫的青春乐在其中。
当时我寄居在法王寺,却与佛远离,嗜欲溺我太深。直到 2010 年我戒烟后,才知道人是上半身或下半身的奴隶,人的一生只是为了学会当自己的主人。但烟瘾毕竟来自外物影响,与来自本能的色欲性瘾相比,色欲的彻底戒除几乎是不可能的。
怎么办?
佛教人,你若想在见境(色境)时不起染心(欲念),必须在未见境时,常作上述白骨观不洁观污秽观,则见境便恶心倒胃,自然可以做到心不随境迁。否则,纵使个人独居不见色境,意念地仍复缠绵悱恻,终被淫欲习气所束缚,而不得解脱和自在。
因此,必须认真涤除恶业贪念,斩断好色爱美的贪婪,方可以有精神的自由和升华。学佛之人,每日除了尽己职分外,专心念佛名号,朝暮佛前,竭诚尽敬,诚恳忏悔无始宿业,如是久而久之,当有不可思议的奇迹发生,色欲之关竟然于不知不觉中便打破了,有了一颗舍利子那样晶莹剔透的清静心。
法华经云:「若有众生,多于淫欲,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欲,瞋恚,愚痴,亦然。是知能至诚念弥陀观音圣号者,贪瞋痴三惑,自可消除也。」
特作一诗偈以为本文结束语:世上百病同源贪,万事从来胜己难。人若破得色欲关,一破即为人中仙。
(2025 年 7 月 4 日整理自微信公众号「云溪伴石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