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康宝鉴・戒淫圣训

原文 文帝垂训曰:吾奉金阙至尊之命,于每月寅卯日,按行酆都地狱,考定天下有罪人民事实。见夫黑籍如山,皆是世人一生孽案。其间作恶多端,唯淫恶之报,天律最严。 奸人妻女,玷人闺门,在地狱中受苦五百劫,方得脱生,为骡为马;又五百劫,乃复人身,为娼为优。设谋造计,奸宿寡妇、尼僧,败人操履,在地狱中受苦八百劫,方得脱生,为羊为豕,供人宰杀;又八百劫,乃复人身,为瞽为哑。以卑乱尊,以长乱幼,败坏纲常,在地狱中受苦一千五百劫,方得脱生,为蛇为鼠;又一千五百劫,方得人身,或在母胎中死,或在孩抱中亡,毕竟不享天年。更有造作淫书,坏人心术,死入无间地狱,直至其书灭尽,因其书而作恶者罪报皆空,方得脱生。 淫书之为害,不可胜数。常有名闺淑媛,识字知文,或绿窗昼静,或青灯夜阑,展卷视之,魂摇魄荡,不禁欲火之焚,遽成奔窃之行,致节妇失节,贞女丧贞。更有聪明子弟,秀而有文,一见此书,遂起欲想,或手淫而不制,或目挑而苟从,小则斲丧元阳,少年夭折,大则渎乱伦纪,不齿士林。若夫巧作传奇,当场演出,教习嬖童,备示淫态,乱人清操,不可胜数。职其根由,皆淫书所致。奈何士子以夙世之慧根,握七寸之斑管,不思有功于世,积福于身,徒造无穷之孽,干上帝之怒,自蹈于冰渊火坑而不恤,深可悲也! 今译 文昌帝君垂慈训诫说:我奉玉皇大帝的命令,在每月的寅日和卯日,巡察酆都地狱,考察核定天下造罪人的犯罪事实。见到黑藉堆积如山,那都是世间人的造孽罪案。在天律所定的各种罪恶报应中,以淫罪的处罚最为严酷。 奸淫别人的妻女、玷污人家的闺门名节者,在地狱中要受五百劫严厉酷刑,才能出离,托生为骡为马,又要经过五百劫,才能再投生人世,沦落为娼妓等类。那些设计奸污寡妇或尼僧、败坏人家贞操的人,将堕地狱受极苦八百劫,然后投胎为羊为猪,供人宰杀。又经过八百劫,才得脱离羊身猪身,接着又托生为蛇为鼠。这样又经过一千五百劫,才得脱离蛇身鼠身,投生为人。在人中或死于母胎之中,或在怀抱中夭亡,毕竟不能长大。更有造作淫秽图书、坏人心术者,这种人死后堕入无间地狱(受苦没有间断的地狱),直到这些书完全消失,而且看了这些淫书而造罪者的苦报也受尽了,淫书的作者,方能出离地狱。 淫秽图书对世人的危害,实在是罄竹难书。常有名门闺秀,贤淑女子,她们识文解字,或于白天绿树飘拂的窗前,或于夜深人静的青灯之下,偷看淫书,不觉心神荡漾,欲火中烧,因此做出了淫奔偷情的恶行,守节的寡妇由此失去了节操,纯洁的少女由此丧失贞节。更有一些聪明俊秀而有才华的青少年,偶尔看到淫书,立即燃起淫欲妄想,有的发生手淫而不能自制,有的则眉来眼去轻薄地挑逗异性,从而发生伤风败俗的男女关系。从小处看,则由此损伤元阳,摧残了少年的脆弱之躯,导致夭折早亡;从大处说,则渎乱败坏了伦理法度,为人们所鄙视。还有一些人编写传奇故事,当众演出,教使年幼的嬖童,表演各种色欲情态,惑乱了他人原本清纯的操守,这样的事,也是数不清的。追究其根源,都是由于淫秽图书所造成的。可叹这些文人,有着多生多世培植的慧根,却不思考如何建功勋于世间,积福德于自身,反而造下无穷的罪孽,惹起上天的震怒。这真是往冰窟火坑里面跳,自己不知珍惜自己,实在太可悲了! (2024 年 7 月 28 日整理自《寿康宝鉴》)

2024年7月28日

寿康宝鉴・文昌帝君训饬士子戒淫文

原文 文帝曰:天道祸淫,其报甚速。人之不畏,梦梦无知。苟行检之不修,即灾殃之立至。嗟(jiē)尔有众,听予训言。惟惠迪吉,自古云然。不善降殃,昔人明戒。春秋之淫乱,皆败国而亡家。风雅之刺讥,尽鹑(chún)奔而鹊逐。故逆理乃自戕其性,而贪淫即自夺其名。人事一乖,天心尽怒。桂香上苑(yuàn),非洁己者难邀。杏宴天恩,岂污名者可得? 予莅(lì)文衡,尝垂教示。奈士子只贪半晌之欢,罔(wǎng)惜终身之计。淫人人淫,交手为市。业报惨酷,洗心者谁?吾于二八试闱(wéi),每多临时去取。一笔勾削,只缘窥(kuī)彼邻妻。数字增加,端为拒兹(zī)室女。欲闻平地之雷,莫起寸心之火。终年潦倒,岂负学苦文高。一世迍(zhūn)邅(zhān),悉是逾(yú)闲败节。士人不察于所由,反或怨天而恨地。植来黄甲,只在心田。衣尔紫袍,总由阴骘(zhì)。棘(jí)闱满地皆神,文院三场有鬼。惜哉字字珠玑,忽遇灯煤落卷。怅矣篇篇锦绣,无端墨迹污文。此时予实主持,孰谓苍天无眼。榜发三元,为有惊神之德。莲开并蒂,旋闻坠蕊之凶。倘(tǎng)能持正而不邪,自尔名归而禄得。特颁新谕。咸使闻知。 今译 文昌帝君说:上天常降祸于好色贪淫之人,而且其报应也特别快。愚人却像做梦一样的颠倒无知,不知畏惧。世人如果放纵自己的行为不加检点,那么灾殃随时都会降临。诸位学子请听我的劝导之言:自古以来只有积德行善,才能获得吉庆;违背天理,造作罪恶,必然遭受祸殃。这是往昔圣贤的明训。春秋时期那些邪淫乱伦的诸侯大夫,最后都导致了败国亡家。《诗经》也讥刺男逐女奔的荒淫无耻。所以违逆天理,就是自害性命,而贪图淫乱,就是自败名节。人的作为背天理,上天岂能不震怒。高贵香洁的御花园,只有洁身自好的人才能受邀游览;天子为新科贵人赐宴的恩宠,岂是名声污秽者所能享得? 上帝命我掌管士子功名,我于此类事也曾作过教诲训示。无奈有些读书人,只为贪图片刻的欢乐,而不顾惜一生的前程。淫乱别人的妻女,自己的妻女必被他人所淫,如同交易有买就有卖。淫恶的报应残酷无情,可是能洗心革面、痛改前非的又有几人呢?我在春秋两季的科考中,经常临时取舍一些人:有的原本该考中,而被一笔勾销名字,那是因为他偷看了邻家的妻室;而那些原本不在录取之列,后被增补上来的人,是由于拒绝了私奔的少女。要想听到金榜题名的平地惊雷,心中就不要生起淫欲之火。那些落榜后的贫困潦倒者,并不是没有寒窗苦读和满腹文章,他们一辈子艰难困苦,说起来还是由于越规犯淫,自坏节操。可叹这些人不去检查自身的原因,却反而怨天尤人。高中进士的福报,是从心地上种来的;身穿大臣的紫袍,也是阴德中修出。科考场中处处都有神明监察。可惜呀,考卷中字字珠玑,忽然灯灰落纸毁坏考卷;怅恨呀,篇篇文章锦绣,似乎无缘无故被墨迹污脏。其实都是我在冥冥中主持公道,怎么说老天没长眼睛呢?高登金榜前三名的,都是因为有惊动鬼神的阴德;而本来有莲开并蒂瑞兆的,却因为犯淫败节,随即就听到花败榜落的凶信。诸位士子,只要你们坚守节操而不犯邪淫,自然能功名成就,福禄随身。特颁新谕,希望你们都能明白这个道理。 (2024 年 7 月 28 日整理自《寿康宝鉴》)

2024年7月28日

人生没什么不可放下・恬淡是养心的第一法

恬淡是养心第一法 —— 弘一法师《格言别录》 恬淡,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恬静淡泊。古人认为:「恬静养神,弗役于物。」意思就是说,恬静可以养神,使人不拘于外物。恬静讲的就是一种「退」的处世态度,万事不萦于怀,保持这种心境的人,在养心方面必然可以做得很好。 现代越来越多的人在追求「养生」,养生包括养心、养性和养身。但很多人只热衷于养身之法,认为只要身体养好了、健康了,就能更长久的享受生活。所以,很多人能坚持每天锻炼身体,吃健康的食物,但很少有人能够坚持每天养心。 有一个朋友的妈妈非常注重养生,每次见到她,她都会不厌其烦地向别人宣讲养生的道理,告诉别人每天要吃什么东西,吃多少、怎么吃,每天要运动多长时间,等等。她一次又一次地声明:只有这样,才能不生病!可是,我每次听到这些却很奇怪,一个人每天从早到晚都为如何给自己准备健康的食物而忙个不停,害怕自己一顿饭吃得不好就会生病。一边养生却一边为身体而焦虑,唯恐自己生病,唯恐自己不够长寿。每天都这样担心,怎么能开心? 如果我们不从养心和养性开始养生,心中有诸多烦恼,有万般欲念,就算身体再健康,不过是一具躯壳罢了。我们所能体验到的幸福,也无非是吃穿玩乐这些享受,人生本身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升华。 弘一法师认为恬淡是「养心第一法」。他所讲的「恬淡」,归根到底就是要人静心。世间的事纷纷扰扰,容易扰乱人的心境。所以,很多人认为自己心不静,是因为有太多事情在干扰。其实,扰乱我们的不是纷扰的世事,而是不静的心。当我们能把一切外在事物剥离的时候,不管处在什么样的环境中,都能真正享受闲适的生活。 (2023 年 10 月 15 日摘录自宋默先生编著的《人生没什么不可放下》之第一部分「放下欲念,修一颗清净心」)

2023年10月15日

太上清静经

第一章 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 第二章 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降本流末,而生万物。 第三章 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第四章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 第五章 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 第六章 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 第七章 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无,唯见于空。 第八章 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 第九章 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 第十章 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能悟之者,可传圣道。 第十一章 太上老君曰:上士无争,下士好争。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执着之者,不明道德。 第十二章 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 第十三章 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着万物。既着万物,即生贪求。既生贪求,即是烦恼。 第十四章 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便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 第十五章 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静矣。 (2023 年 6 月 12 日整理自「黄庭书院」《经典读本 · 贰五 · 中》)

2023年6月12日

楞严经・四种清净明诲

唐天竺 · 沙门般剌密帝 译 佛告阿难:「汝常闻我毗奈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阿难,云何摄心,我名为戒?」 「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淫,必落魔道: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彼等诸魔,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魔民,炽盛世间,广行贪淫,为善知识,令诸众生落爱见坑,失菩提路。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先断心淫,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一决定清净明诲。是故阿难,如不断淫,修禅定者,如蒸砂石,欲成其饭,经百千劫,只名热砂。何以故?此非饭本,砂石成故。汝以淫身求佛妙果,纵得妙悟,皆是淫根,根本成淫,轮转三途,必不能出。如来涅槃,何路修证?必使淫机,身心俱断,断性亦无,于佛菩提,斯可希冀。如我此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阿难,又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杀,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杀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杀,必落神道:上品之人为大力鬼,中品则为飞行夜叉、诸鬼帅等,下品当为地行罗刹。彼诸鬼神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鬼神,炽盛世间,自言食肉得菩提路。阿难,我令比丘食五净肉,此肉皆我神力化生,本无命根。汝婆罗门,地多蒸湿,加以砂石,草菜不生。我以大悲神力所加,因大慈悲假名为肉,汝得其味。奈何如来灭度之后,食众生肉,名为释子?汝等当知,是食肉人,纵得心开似三摩地,皆大罗刹,报终必沉生死苦海,非佛弟子。如是之人,相杀相吞,相食未已,云何是人得出三界?汝教世人修三摩地,次断杀生,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二决定清净明诲。是故阿难,若不断杀,修禅定者,譬如有人,自塞其耳,高声大叫,求人不闻,此等名为欲隐弥露。清净比丘及诸菩萨,于歧路行,不蹋生草,况以手拔,云何大悲,取诸众生血肉充食?若诸比丘,不服东方丝、绵、绢、帛,及是此土靴、履、裘、毳、乳、酪、醍醐,如是比丘于世真脱,酬还宿债,不游三界。何以故?服其身分,皆为彼缘,如人食其地中百谷,足不离地。必使身心,于诸众生,若身身分,身心二途,不服不食,我说是人真解脱者。如我此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阿难,又复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偷,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偷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偷,必落邪道:上品精灵、中品妖魅、下品邪人。诸魅所著,彼等群邪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妖邪,炽盛世间,潜匿奸欺,称善知识,各自谓已得上人法。詃惑无识,恐令失心,所过之处,其家耗散。我教比丘循方乞食,令其舍贪,成菩提道。诸比丘等,不自熟食,寄于残生,旅泊三界,示一往还,去已无返。云何贼人,假我衣服,裨贩如来,造种种业,皆言佛法?却非出家,具戒比丘,为小乘道,由是疑误,无量众生,堕无间狱。若我灭后,其有比丘,发心决定,修三摩地,能于如来形象之前,身燃一灯,烧一指节,及于身上爇一香炷,我说是人,无始宿债,一时酬毕,长揖世间,永脱诸漏。虽未即明无上觉路,是人于法,已决定心。若不为此,舍身微因,纵成无为,必还生人,酬其宿债,如我马麦,正等无异。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后断偷盗,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三决定清净明诲。是故阿难,若不断偷,修禅定者,譬如有人,水灌漏卮,欲求其满,纵经尘劫,终无平复。若诸比丘,衣钵之余,分寸不畜,乞食余分,施饿众生。于大集会,合掌礼众,有人捶詈,同于称赞。必使身心,二俱捐舍,身肉骨血,与众生共。不将如来不了义说,回为己解,以误初学,佛印是人,得真三昧。如我所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阿难,如是世界六道众生,虽则身心无杀、盗、淫,三行已圆,若大妄语,即三摩地不得清净,成爱见魔,失如来种。所谓:未得谓得,未证言证。或求世间尊胜第一,谓前人言:我今已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道、辟支佛乘、十地地前诸位菩萨。求彼礼忏,贪其供养,是一颠迦,销灭佛种。如人以刀断多罗木,佛记是人,永殒善根,无复知见,沉三苦海,不成三昧。我灭度后,敕诸菩萨及阿罗汉,应身生彼末法之中,作种种形,度诸轮转。或作沙门、白衣、居士、人王、宰官、童男、童女,如是乃至淫女、寡妇、奸偷、屠贩,与其同事,称赞佛乘,令其身心入三摩地。终不自言:我真菩萨、真阿罗汉,泄佛密因,轻言未学;唯除命终,阴有遗付。云何是人,惑乱众生,成大妄语?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后复断除诸大妄语,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四决定清净明诲。是故阿难,若不断其大妄语者,如刻人粪为旃檀形,欲求香气,无有是处。我教比丘直心道场,于四威仪,一切行中,尚无虚假,云何自称得上人法?譬如穷人妄号帝王,自取诛灭,况复法王,如何妄窃?因地不真,果招纡曲,求佛菩提,如噬脐人,欲谁成就?若诸比丘,心如直弦,一切真实,入三摩地,永无魔事,我印是人,成就菩提无上知觉。如我所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2022 年 12 月 31 日整理自《寿康宝鉴》增附与「佛弟子文库」)

2022年12月31日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唐 三藏法师玄奘 译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2022 年 9 月 4 日整理)

2022年9月4日
免费结缘一本善书

建站宗旨:帮助深陷邪淫恶习中的人们看清幻象、重归正途!

投稿、纠错、投诉、合作等请联系:contact@buzhu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