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语

下面是从微信公众号摘录的一篇文章。文章说:世人因执着于「我」而生分别心,陷入得失、美丑等烦恼中,人生由此困苦。对财富、权力等的执念更让人在比较中沉沦。《金刚经》揭示「无我」智慧,破除执著需领悟「无相」——即无分别心。佛说「放下」,实是放下对「我」的执着,包括行为、感受及其关联。如祥林嫂因执念毁掉生活。唯有放下过往包袱,才能面向新生。

世人之心,都有若干执念。因为对「我」的执着,凡事总是以「我」的感受而取舍,便有了若干的得失、进退、美丑、好坏等等,就会生出若干的烦恼。人生因此而苦。

执念生起的时候,人就会在劫难中起伏。因为对钱的执念,今天看到他人得到了钱财,心里就生气;明天看到他人丢了钱财,心里就开心。或者别人发家致富了,自己还是原来的样子,心里就憋屈。其它如权力、社会地位、享乐等等的执念,也是如此。如此日复一日,事复一事,就会在执念里沉沦,因而万劫不复。

《金刚经》中,佛陀这样告诉他的学生们:「一切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因此,《金刚经》是所有佛经的母经,原因就在于,此经让人们理解「无我」的本质,从无我、进而无人、无众生、无寿者,直至「无相」。心里无相,就不会有任何的执着,就不会在劫难中沉沦。通俗地理解「无相」,其实就是「无分别心」。凡事没有分别,就不会生出得失、取舍、多少等的区别,世界本一,也就不会执着于某物某事了。

佛曰「放下」。放下的是什么?放下的其实是「我」。既要放下行为的「我」,也要放下受体的「我」,同时包括行、受之间的联结。比如救助了某个贫困者,不可以认为在行施救助的是我,也不要认为是我的救助他才脱困,更不可以在认为自己曾经救助过他因而有恩于他。凡有此种念头,那都是执念。佛曰放下,就是放下「我」。

祥林嫂在起初,人们是同情她的。但是,在她喋喋不休地说她的阿毛的时候,人们就慢慢远离了。因为她对阿毛被狼吃掉有了浓重的执念,这份执念不仅害了她,让她不能正常生活,也影响了她周围的人。祥林嫂就处在万劫不复中,难以解脱。

放下包袱,奔向新生命。执念就是包袱。不论过去发生了什么,那都已经过去。我们需要不断面对新的生活,让自己获得新生。

(2025 年 11 月 10 日整理自微信公众号「知本学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