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导读・心累为什么要读《心经》?

推荐语 《心经》如何解决众生的问题?核心方法是以「色即是空」等观念「扰乱」固有认知。「空」并非指不存在,而是指万物皆因缘和合、无独立不变的本体。通过颠覆对股票、婚姻等世间事物的执着,引导心灵跳出局限,抵达更高境界 —— 心本如秋月皎洁,却不可言说,在一念间即能转换现实的体验。 心累为什么要读心经?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有一个形象的说法,他说「《心经》就好像一个会议纪要,就像七国峰会,像联合国大会一样。这些会议也试图解决问题,唯一不同的是,这次会议试图解决所有众生的问题,而不仅仅是人类的问题。」 《心经》如何解决所有众生的问题呢?它的基本方法是「扰乱」。《心经》里面那句广为流传的句子「色即是空」就是一种扰乱,一下子打乱我们习以为常的秩序。一切有形的东西、一切可以触摸的东西、一切我们追求的东西,因为这句话突然变得可疑起来。当我们按照一般的理解把「空」理解为「没有」或「空无」,我们就会发现这个句子颠覆了某种根深蒂固的认知。明明存在着的东西怎么就「没有」了呢?明明是一个美丽的女子、明明是显赫的名望,怎么就是「空无」呢?当然,如果我们深究下去,就知道把「空」理解成「没有」或「虚无」并非佛陀的本意。 「色即是空」的空不是没有,不是不存在,而是指事物都不过因缘和合、缘起缘灭,并没有一个不变的实体。股票是空的,意味着股票是存在,但同时它不过是一种因缘和合的存在。婚姻、爱情、工作,世间的事情莫不如此。它们并非不存在,也并非存在。一如你去看 3D 电影时,戴上眼镜,电影人物冲到你的眼前,而你伸手去摸却什么都没有。 佛陀从一个很特别的思路回答了所有的问题。当《心经》说股票是空的、工作是空的,我们就跳出了原来固有的思维框架,完全以一种更高的视野来看待,以一种全新的心态来看待,从而创造了另一种现实。 唐代的夹山善会和尚曾说「众生只见到色,却未见到心。」《心经》把所有的问题都带到了心的层面,当我们抵达心的层面,其实就在一念之间去了另一种境界。那么有心的心在哪里呢?寒山有一首诗说「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无物堪比伦,教我如何说。」大意是「我有一颗心,皎洁的像秋天的明月,世上任何东西都无法和它比拟,但你要我说说它怎样,我却说不出来。」说不出来并不等于不存在,恰恰相反,说不出来的恰恰是最深刻的存在,最具有力量的源泉。 尘世繁华,但又处处荒凉。因为很多人那颗「秋月」似的心灵荒芜了,或者说丢失了。因为丢失了自己的心,就不明白自己内心真正想要什么,也不明白自己能够真正做什么,整天出于虚荣心在追求人云亦云的成功,追求人云亦云的幸福,却在追求的过程里越来越失败,越来越不幸。 临济慧照禅师曾经说过「佛者,心清静是;法者,心光明是;道者,处处无碍净光是。」如真正学道人,念念心不间断。所谓成佛,不过是静心的旅程。当心清静了,也就抵达了。而心如何才能清静呢?要从一个又一个刹那的念头上下功夫。所谓思想,所谓清静心,都是从一个又一个的念头而来。俗话说「一念之间天堂地狱」,所谓修心,其实就是要看住自己的念头。我们无法决定台风的方向,也无法决定生命如何死亡。但是,透过修行,我们完全可以决定,自己每个念头的方向。 《法句譬喻经》里有一个故事「说是一位少年比丘,性欲旺盛,难以自制。于是拿了把斧头想砍掉自己的男根。释迦牟尼佛阻止了他,说到『卿何愚痴,不解道理;欲求道者,先断其痴。然后制心。心者,善恶之根源;欲断根者,先制其心;心定意解,然后得道。』」意思是说「你怎么如此不明白呢?想要求道,首先要断除自己的愚昧偏执,然后调节自己的心理。心是善恶的根源,想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学会驾驭自己的心。心定了,意识通达了,就能够得到解脱。」当我们问如何解决性欲的问题?我们就很容易让性欲带着我们走。要么我们去学会寻找更多的方法满足自己的性欲,要么我们会去寻找更多的方法遏制自己的性欲,但是佛陀提供了另一种方法,就是从「心」这个根源上去解决。从心的层面去觉知性欲的空性,从而面对它时,不再受到它的主宰。 我们喜欢把人生比喻成一场赌博,人生确实像一场赌博,理所当然的我们陷于各种比赛的规则里,会费尽心思去琢磨怎样赢得比赛。我们困在赌局里,总是挖空心思想着改变牌的大小和组合,想着如何抓到大牌、好牌。想着有什么技巧能够打败对方,诸如此类。然而,最后都不免竹篮打水一场空。 《心经》向我们显示了所谓比赛的规则,乃至世间的一切事情,并非理所当然。大多数不过是一种不知不觉沉淀在我们意识里的习性而已。如果我们有所觉知,我们随时都能够离开,我们随时都能够发现我们沉迷于其中的不过是一个又一个颠倒的幻像。《心经》还向我们显示了一个难以用语言表达的事情「其实我们已经决定了我们自己的命运,每个人的所谓现实其实是每个人自己成就的,但每个人都以为有一个外在于自己的强大的现实,都把成长当作了与现实妥协的过程,这种谬误造成了无数烦恼平庸的人生。」 如果人生像一场赌博,我们无法决定牌的大小和组合,但是我们可以决定这场赌博对于我们自己来说是什么。如果以输赢为目的,整个赌博的过程就是一次紧张的斗争,我们不断学习成功的法门又不断承受失败的烦恼。如果以审美为目的,我们就创造了一种游戏的现实,整个赌博过程带给我们的不过是趣味,不过是花开花落。如果以平静为目的,我们就创造了一种修行的现实,整个过程不过给了我们一次又一次的机会,让我们不断学习着看清楚存在的真相。 人生没有答案,只有真相,只有在发现真相的旅程里我们才能真正的成为自己的主人,我们才能真正的超越输赢的羁绊、越过苦乐的循环,融入到平静的大海里。只有我们不再妄想着有什么不变的成功的秘诀,不再妄想着不变的快乐,而是在生命的旅程里安静的去觉知生命的真相和存在的真相,我们才能够成为命运的主人,不论做什么都是喜乐。 尽管《心经》全文仅 260 个字,却包含了 600 卷《波若波罗蜜经》的精华和核心,是一切觉悟者成就无上智慧的必修之法。是超脱世俗困苦的根本途径。所以,当你心累时,不妨安安静静地抄写一遍《心经》,或者清静地诵念一遍《心经》。 (2025 年 10 月 24 日手动整理自田园读书会《心经导读》音频之「心累为什么要读心经」)

2025年10月24日

人生没什么不可放下・舍弃浮躁,人生才能淡定如水

推荐语 想彻底戒色,可以先从改正自己在生活中的各种小毛病开始,这样便可以慢慢克服自己的心浮气躁。情绪、心态稳定了,做事情便能事半功倍。请看一篇文章「舍弃浮躁,人生才能淡定如水」。 处事大忌急躁,急躁则先自处不暇,何暇治事?—— 弘一法师《格言别录》 这是弘一法师在一次演讲中谈到关于戒除浮躁的话。 大师认为,一个人在改正缺点和不良习惯时,很容易浮躁,将缺点一条条地列出来,恨不得一下子就全部改正,这样反而可能适得其反。还不如慢慢来,一次改掉一个坏习惯,这样,效果反而更好些。 做事急于求成,恨不能一口吃成个胖子,如果短期内见不到事情的效果,就会半途而废,不了了之,这就是浮躁的表现。 心浮气躁是很多年轻人的通病。具体表现为:做事情三心二意,浅尝辄止;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妄想鱼和熊掌兼得;这山望着那山高,熊瞎子掰棒子,掰一个扔一个;耐不得寂寞,稍有不顺就轻易放弃;急功近利,恨不得一锹掘出一眼井,遇到一点儿挫折,就会焦躁不安,怨天尤人……这 些浮躁的毛病,或轻或重地存在于每一个人身上。人一浮躁,就会终日处在烦躁忙碌的状态中,长期下去,就容易变得脾气暴躁、神经紧张。浮躁还会使我们缺乏幸福感、缺少快乐,太过于计较得失。如果不能够有效地克服它们,会影响到我们生活的质量和工作的成就。 世上有很多聪明但浮躁的人,浮躁的人在短时间内或许可以取得一点成绩,但是,却很难成就大业。 《了凡四训》里面有一个故事:一个秀才认为自己的文章写得不错,却没考中进士,便发牢骚说:「考官眼睛瞎了,不识货!」一个道士在旁边听了,便说:「你的文章一定不好!」秀才很不服气:「你又没有看到我的文章,凭什么说我的文章不好?​」道士说:「看你心浮气躁的样子,怎能写得出好文章?​」当局者迷,旁观者清。道士一语惊醒了秀才,从此沉下心去读书,再也不自负了。 我听到一个忙碌了半生的男人诉说自己的苦闷:「眼看着别人房子、车子、票子都有了,我辛苦半辈子,什么都没有,像我这种年纪又大、又没有技术的人,一辈子就这样完了。​」为什么过了半辈子却连门手艺都没学到?我们可以平凡,生活可以平淡,但一个人平凡到连门手艺都没学到,是谁的错?试问,有多少年轻人浮躁到连一门过硬的手艺都不想学就想发大财的地步?一个读了很多年书的研究生,抱怨自己的收入不及农民工,这样的人就是读到博士也不会有太高的成就,因为他太浮躁了,不问自己做了什么事,取得了什么成就,只一味算计自己的收入。 有一个老母亲生病了,两个儿子为了给母亲治病,每天都要上山砍柴赚钱买药。一位神仙被兄弟二人的孝心感动,便给了他们一个秘方,用 4 月的麦子、8 月的高粱、9 月的稻谷、10 月的豆子、腊月的白雪,放在千年泥做成的大缸里密封七七四十九天,待鸡叫 3 遍后取出汁水卖钱。兄弟俩按照神仙的秘方各做了一缸。好不容易等到了可以开缸的日子,鸡才叫第二遍,哥哥已经等不及了,打开密封的盖子,看到的是一缸黑臭的污水。弟弟坚持等到鸡叫第三遍后才打开缸盖,顿时清香扑鼻,原来缸里是又香又醇的酒。这就像我们做事情,做到百分之八九十就急不可耐地求结果,结果可想而知。其实,只要耐心做下去,用不了多久,完成那未完的部分,成功便唾手可得。 显微镜是 19 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但你知道吗,显微镜的发明者只是荷兰西部一个小镇上的门卫。为了打发时间,他试着用水晶石磨放大镜片。磨一副镜片需要几个月的时间,他不断地尝试以提高放大倍数。60 年后,他磨出了可以放大 300 倍的镜片。人们第一次在镜片下看见了细菌,他的名字叫列文虎克。当然,作为普通人,你不必像列文虎克那样用 60 年做一件事情,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 我们要学会享受当下,这也是不浮躁的一种表现。浮躁的人往往焦虑于当下的失败,而忽略了生活的质量和快乐。他们用一些损人利己的手段去赢得金钱、车子和房子,在追逐名利的过程中,心灵慢慢被尘埃遮盖,他们不再有淡定的人生,只有更浮躁和不安的灵魂。 淡定而不浮躁的人,即使生活赐予他的是苦难与失败,他也仍然能够从容面对。 泰国商人施利华,是一位拥有亿万资产的富豪。1997 年爆发的金融危机使他破产了。这时,他只说了一句:「好哇!又可以从头再来了!」他从容地走进街头小贩的行列叫卖三明治。一年后,他东山再起。 自古以来,真正建大功、立大业的人,都是心定身安的人。我们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愈是艰难愈要有耐心。就像流水那样,遇到阻挡就绕过去,绕不过去,便积蓄水量,漫溢过去。能力有限时,如小溪水淙淙不绝;能力大时,便汇成江。只有摒弃浮躁心态,人生才能淡定如水。 (2025 年 2 月 15 日摘录自宋默先生编著的《人生没什么不可放下》之「舍弃浮躁,人生才能淡定如水」)

2025年2月15日

人生没什么不可放下・心被外物所牵你才会受煎熬

推荐语 邪淫的人就是心在被色欲所牵,无法看清事物的真相,一直在幻境里死去活来。你所感受到的是快乐吗?还是煎熬?如何才能逃出欲望的魔掌,从而不被外物所牵呢?请看文章「心被外物所牵你才会受煎熬」。 不为外物所动之谓静,不为外物所实之谓虚。 —— 弘一法师《格言别录》 弘一法师在讲经说法时曾提到智者大师的一句话:「世间色、声、香、味常能诱惑一切凡夫,令生爱著。」他解释说:「『色、声、香、味、触』是五尘,属于物质,再加上一个『法』,名为六尘,法属于知识。眼所见者为色,耳所闻者为声,鼻所嗅者为香,舌所尝者为味,身所接触者为触。这都是外面的环境,容易迷惑人,令人生起贪嗔痴慢。为了追求物欲享受,使人生起爱著,一爱一执着,毛病就来了。心被境界所转,即是凡夫。」 法师刚出家那阵子,住在浙江的一座古寺中修行。寺里的老和尚派了一个小和尚照顾他。其实,法师吃饭的碗碟向来都是自己洗,桌子自己抹,居室自己扫,自己洗衣服,自己补衣服,洗脸漱口的用水也是自己打的,是不需要人照顾的。法师不忍拒绝老和尚的心意,便只好接受了这份盛情。好在他只是在此暂住个把月。一天,照顾法师的小和尚看墙上新贴着一张纸条,上书: 无尽禅师偈句: 一池荷叶衣无尽,数树松花食有余。 深恐世人知住处,为移茅舍入深居。 小和尚似要问什么,却没好意思张口,只是看着字条出神。法师便轻声问他:「看得懂吗?」小和尚恭敬回答:「字懂得,就是意思没懂。」 法师亲切地说:「这是无尽禅师出家时写的偈句,说的是一个出家人,应该以学佛修道为本,不要为衣食所累。日中一食,树下一宿,是出家人的本色。我福薄业重,又出家未久,深恐为在俗时的虚名所扰,故常择居偏僻茅舍,以避声华。无尽禅师『深恐世人知住处,为移茅舍入深居』这两句,我很喜欢,所以手录墙壁,用以自加做戒。」 法师到深山中修行,是因为觉得自己的修行不够,恐为世俗人情打扰,难免心念不一。那么,我们平常人想在俗世保持清静之心,不被外物所扰就更是难上加难了。 美国著名小说家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被认为是美国文学的经典,总销售量已超过千万册。在成名之后,塞林格不是像常人那样,住豪宅、穿华衣、开名车,而是过起了深居简出的隐居生活。他退隐到新罕布什尔州乡间,在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买了九十多英亩土地,在山顶盖了一座小屋,房屋的周围都种上树木,屋外拦着将近 2 米高的铁丝网,网上还装有警报器。他每天早上八点半带了饭盒入内写作,下午五点半才出来,在此期间,家人不能来打扰他,如有要事,只能电话联系。 他偶尔去小镇购买书刊,有人认出他,他马上拔腿就跑。有人登门造访,得先递上信件或便条,如果来访者是生客,就拒之门外。他从不接受媒体的采访,成名后,只回答过一个记者的问题,那是一个 16 岁的女中学生为给校刊写稿特地去找他的。 诚然,塞林格的与世隔绝也是很奢侈的。毕竟,那 90 多亩的土地和装着铁丝网的小屋就不是一般人置得起的。 一位禁欲苦行的僧人,到山中去隐居修行。有一天,他发现自己唯一的一件换洗衣服破了一个洞。于是就到山下的村庄向村民要来一块布缝补。回到山中,过了几天,他发现原来茅屋里有一个鼠洞,衣服就是被老鼠咬破的。为了防止老鼠再咬破衣服,他到山下向村民讨来一只猫。猫需要吃食物,于是,他又向村民要了一头奶牛,每天挤牛奶喂猫。但是,每天要照顾小猫和奶牛影响了他的修行,他便到山下寻来一个流浪汉,请流浪汉代替自己照顾猫和奶牛。为了吃饭,流浪汉又在山上开了一片地,种了一些作物。过了一些日子,流浪汉说:「我需要一个老婆。」事情可想而知,有了女人,接下来便是孩子,有了老婆孩子便需要更大的房子,种更多的地,养更多的奶牛……到了后来,整个村庄都搬到山上去了。 这个苦行僧只为了一件衣服便新造了一个村庄,想修行也不可能了。欲望就像一条锁链,一个牵着一个,永远不能满足。欲望是人性中的一部分,无法泯灭,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合理控制自己的欲望,修剪自己的野心,让自己不做欲望的奴隶。 在曼谷的西郊有一座寺院,索提那克法师是寺院的新住持。索提那克法师发现寺院的山坡上到处生长着杂乱而青翠的灌木。为了让它们看起来美丽一些,索提那克找来一把剪子,一有时间就去修剪灌木。半年过去了,一些灌木被修剪成一个半球形状。 有一天,寺院来了一个有钱人。有钱人向法师请教了一个问题:「人怎样才能清除掉自己的欲望?」索提那克法师微微一笑,折身进内室拿出剪子,让客人跟着自己来到寺院外的山坡上,然后指着那些修剪好的灌木说道:「只要经常像我这样,反复修剪一棵树,你的欲望就会消除。」 有钱人疑惑地接过剪子,走向一丛灌木,咔嚓咔嚓地剪了起来。过了一会儿,法师问他感觉如何。他说:「身体倒是轻松了许多,心里也不像先前那样烦躁了,但脑子里那些欲望好像还在,并没有消除。」 索提那克法师笑着说:「你以后要经常来这里修剪,过一阵子就好了。」 这个人就经常到寺院里修剪灌木。三个月后,一只展翅欲飞的雄鹰已经初具形状了。这时,法师来到有钱人身后,问他:「你懂得如何消除欲望了吗?」 有钱人面带愧色地回答说:「每次在修剪的时候,我觉得心里的欲望已经没有了,可是,一旦回到家里,回到我的生意圈子里,所有的欲望又全部冒出来了。法师,你说,这是怎么回事?是不是我太愚钝了?」索提那克法师笑而不言。 当这只鹰完全成型之后,有钱人还是没能摆脱欲望的枷锁。他甚至怀疑法师的办法根本不灵。法师笑了,说:「你知道我当初为什么建议你来修剪灌木吗?我不知道你每次修剪前发现没有,原来剪去的部分,会重新长出来。就像我们的欲望,你别指望完全消除它们。你所能做的,就是尽量去修剪它。放任欲望,它就会疯长,如果你能经常修剪它,反而会成为一道悦目的风景。」 每个人都会有欲望,一个欲望刚刚消失掉,新的欲望又会浮上心头。甚至可以说,产生欲望是人的本能,如果人没有欲望,每天确实不需要那么忙碌,但人生的乐趣就会减少很多。但是,如果欲望太多,不但对人一点儿好处也没有,反而会成为枷锁,让我们疲惫不堪。甚至,有很多欲望难以达成的人,会因为急功近利做出一些不理智的事情来。 定期清理你的欲望,甚至当欲望来到时,你不妨将它暂时放一放,看过一段时间,你是否还会对它念念不忘。比如当你看中一件价值不菲的衣服时,不要急于将它买下来,待过几天,你会发现,你已经没有了当时那样强烈的购买冲动。当你有了超出自己能力的欲望时,不妨问问自己,我真的需要那些欲望吗? (2025 年 2 月 6 日摘录自宋默先生编著的《人生没什么不可放下》之「心被外物所牵你才会受煎熬」)

2025年2月6日

人生没什么不可放下・恬淡是养心的第一法

恬淡是养心第一法 —— 弘一法师《格言别录》 恬淡,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恬静淡泊。古人认为:「恬静养神,弗役于物。」意思就是说,恬静可以养神,使人不拘于外物。恬静讲的就是一种「退」的处世态度,万事不萦于怀,保持这种心境的人,在养心方面必然可以做得很好。 现代越来越多的人在追求「养生」,养生包括养心、养性和养身。但很多人只热衷于养身之法,认为只要身体养好了、健康了,就能更长久的享受生活。所以,很多人能坚持每天锻炼身体,吃健康的食物,但很少有人能够坚持每天养心。 有一个朋友的妈妈非常注重养生,每次见到她,她都会不厌其烦地向别人宣讲养生的道理,告诉别人每天要吃什么东西,吃多少、怎么吃,每天要运动多长时间,等等。她一次又一次地声明:只有这样,才能不生病!可是,我每次听到这些却很奇怪,一个人每天从早到晚都为如何给自己准备健康的食物而忙个不停,害怕自己一顿饭吃得不好就会生病。一边养生却一边为身体而焦虑,唯恐自己生病,唯恐自己不够长寿。每天都这样担心,怎么能开心? 如果我们不从养心和养性开始养生,心中有诸多烦恼,有万般欲念,就算身体再健康,不过是一具躯壳罢了。我们所能体验到的幸福,也无非是吃穿玩乐这些享受,人生本身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升华。 弘一法师认为恬淡是「养心第一法」。他所讲的「恬淡」,归根到底就是要人静心。世间的事纷纷扰扰,容易扰乱人的心境。所以,很多人认为自己心不静,是因为有太多事情在干扰。其实,扰乱我们的不是纷扰的世事,而是不静的心。当我们能把一切外在事物剥离的时候,不管处在什么样的环境中,都能真正享受闲适的生活。 (2023 年 10 月 15 日摘录自宋默先生编著的《人生没什么不可放下》之第一部分「放下欲念,修一颗清净心」)

2023年10月15日
免费结缘一本善书

建站宗旨:帮助深陷邪淫恶习中的人们看清幻象、重归正途!

投稿、纠错、投诉、合作等请联系:contact@buzhu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