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念来了不要怕,老道长教你三招

推荐语 下面的文章摘录自一位道长。文章讲静功修炼的核心在于止念入静。将到道家有三种主要方法:有念即止、收回忘掉、顺其自然。这三种方法由浅入深,修炼者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运用,最终臻至清静无为的妙境。供正在修行的同学参考学习。 静功的关键,在于入静;入静的关键,在于止念。那么如何如何将止念与静功玩美地结合呢?下面介绍几种道家修炼所用的办法。 一、有念即止 静坐之中,始终保持警惕,如有杂念生出,随即除去,这样使前念消除,后念不生,当下无念,即是清静。或者有的念头,是个需要考虑的问题,比如明天要不要去做一件事情,那么可以考虑一下,有了结果马上停止。 这样心中不抱负担,停止这后一般不会再来。倘若还有其他事情需要考虑,仍用这个办法解决之。实在考虑不好的问题,就先放下再说,不必苦思冥想,耽误做功。这样逐渐减少,自然达到无念的地步。老子《道德经》曰: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损者减少之意,无念即无为境界。 这种做法的好处,比较便于掌握。就怕杂念太多,脑子不断地思考问题,此起彼伏,按下葫芦又起瓢,弄得不可招架,一旦急躁,杂念更多。所以还不算是上善的方法,但在一般人可以试行,短时间内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 二、收回忘掉 这种方法,属于心法,需要有点司性才能做到。静坐之时如有杂念,即用微意归身内,然后忘悼,一忘而杂念自无。可以想象自身如同大冶洪炉,熔化一切物我念想,所有杂念如似雪花片片,入炉即为消熔。 这样杂念生出,即收归身内,「忘」了之后,化为乌有。遂生遂收,遂收遂忘。渐渐导心入静,自臻清静无为之妙境。为什么说修炼需要悟性,这个「忘」字需要「悟」(领会)了才能做到。所谓「忘」,非是一般人什么都不知道的傻忘,乃是对于自性心性层次的一调节,即由杂念丛生的心境,移入一念不存的静地。 马丹阳祖师曾言:「无心者,非同猫狗蠢然无心也。务在存心于清静之域,耐我邪心也。故俗人无清静之心,道人无尘垢之心,非所谓俱无心而与木石同也。」此中「无心」即「忘」之本义,「邪心」即邪忘之心,可见「忘」字,非猫狗蠢然之忘,亦非俗人无心之忘,乃是修炼所要深入所要深入的一种境界。以「忘」的境界来行持入静,这是道家内丹独有的心法。 三、顺其自然 这种方法,是一种易简法门,即不加任何意念,自然入静。假若浮游乱想,萦绕心怀,虽然杂念不重,但是暗里许多,一时分辨不清,如同乱丝无头,用「有念即止」法难以清理,用「收回忘悼」法难以控制。 这时就不用管他,只须自己静坐不动,顺其自然,听其自生自灭。只要自心将其置之不理,这些杂念也就成为「假想」,因为念自心生,心中静坐不理,杂念失去市场,也就无奈我何,只有仍归自心,化为静念。 在做功夫中只要身体稳坐不动,任他杂念自动起伏,经过一段时间的「假想」之后,杂念自然也就慢慢地平息下去,而自然归于清境。中间猛然一觉,杂念全消,此时身心自静,舒畅难言。 就像不听话孩子,淘气玩耍,大人劝其回家安份,反而和大人较劲,这时索性不去管他,等他玩累玩乏之后,无处可去,不用劝说,自然乖乖地回家了。这种顺其自然的办法,有一点须要注意,倘系恶念,必须马上用第一种办法除掉,决不姑息,否则其害更烈。 (2025 年 11 月 10 日整理自微信公众号「昆仑文化家园」)

2025年11月10日

修炼中绝不能忽视「观心」和「回光」

推荐语 下面的内容来自于一位道长,供正在修行的同学参考。文章说:道家打坐修行,重在心神活泼、气息平和。入静时需清醒自如,既不执着万念,也不堕入昏沉。修炼中可能出现三种效验:神入谷中而闻声若远;虚室生白而内外通明;神归头顶而体暖上浮。修行须坚持每日静坐,并在日常中练习返照法,不着人相我相。百日筑基后,精气充足,真阳自生,坎离交媾而圣胎凝结。整个过程须自然无为,心空为丹,心静为药。一息回光即一息成仙,此乃修行根本。 我们道家功法的修行,每进行一步就有一步的效验。在打坐修行的时候,先要作好准备工作,不要多用心,要让自己的心神活活泼泼地,先让气息平和,心神恬淡,坐下后也可以先做几次深呼吸,然后再静坐。 修行入静,真要得机得窍,不能坐在一种无所事事的硬壳里。在放下一切感觉和思虑当中,心神亦然要和平常一样的清醒,但又不能兴致勃勃地放下万念,那就太过分了。 在清醒而不糊涂之中,自自如如地放下万念;但又不能放任自流,以致堕入蕴界。所谓「蕴界」,是指色(形象)、受(感觉)、想(意象)、行(意志)、识(意识)五种阴魔的活动。 在修炼过程中,要做到心平气和,安静自然,心里什么都不想,而又什么都清楚。 上面讲的是大家修炼中可能出现的一些情况。目前大家在打坐入静时能够印证的效验,大致有三种: 一种是入静之后,神进入谷中;听到外边有人讲话,声音就象隔了一里多路似的,但又清楚而明了。那声音进入耳鼓,好象深山大谷中的回声,未尝听不见,但又未尝能听得见。这种神入谷中的现象,大家可能有时会体验到。 一种是在入静之中,眼光腾腾散开,前面一片白色,就象在云彩当中,即使睁眼去看自己的身体,也无从看见。这种现象,称为「虚室生白」,那是内外通明,吉祥止止的征象。 一种是在入静之中,肉体温暖和软,又像棉花,又像璧玉。坐在那里好像留不住似的,有腾腾上浮的感觉。那是因为神归头顶时产生的一种感觉。 这三种,是有可能在修炼时得到验证的景象。但许多效验是要随各人的素质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景象的。总之一句话,必须自己信得过,那才真切。 回光的功法要按部就班地进行,不管平时做什么事,都不要影响自己修炼的正业。古人说:「事来要应过,物来要识破。」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用正念行事,那光就不会随物而转移。遇事以正确态度对待,光随时可以返回。这叫做时时刻刻作无形无相的回光。 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时时处处作返照功法,不著人相,不著我相,那就等于随时随地在回光。这才是修行的第一妙用。 懂得了以上几个修行的主要功法步骤,对于我们学习道家养生修行是至关重要的,但关键还是在于坚持修炼,如果每天清晨起来,能排除各种干扰,静坐一两个小时,那就最妙。 另外,就是在平常的一切待人接物活动中,要练习返照法,能够做到没有一刻间断;照此实行两个月、三个月,就会有较大的印证效果了。《心印经》说过:「回风混合,百日功灵。」 说明练功要有一百天,才能奠定基础,才有真光出现。比如说,各位回的光,目前还只是一种眼光,不能说是神火,不能说是性光,更不能说是智慧金光。 等到回光一百天之后,精气自然充足,真阳自然生成,水中自然会产生真火;照这样实行下去,坎离自然会交媾,圣胎自然会凝结。 自己还在不知不识之中,那婴儿却已经发育生成了。整个过程完全是自然的;如果稍稍用意念来促进的话,那就不是正道,而是外道。 总而言之,用心用意就是识光,放下意念就是性光;这里头有毫厘千里之差,不可不去仔细地分辨。我们要知道识不断,神就不生;心不空,丹就不结。心静就成了药,心空就成了丹。 不执着任何事物,叫作心静;不留恋任何事物,叫作心空。空,如果是能够发现的空,那空就不能算空。直到空得忘掉了是空,这才算作是真空。真空才能妙有。 观心和回光,全在于专心至致去实行。只须将真息凝照在中宫,久而久之,自然会通灵达变。观心和回光就是要让识神退位,元神就位。 总之,要以心静气定为基础,心忘气凝为效验,气息心空为丹成,心气合一为温养,明心见性为了道。修道养生是人生第一要务,必须认真而行,错过了光阴,那就太可惜了。 一天的时间不回光,那一天就作了鬼;一息的功夫能回光,那一息就成了仙。修行悟道,脱胎换骨,就从这里开始。 我们现在从事的工作是研究人类人体科学的重大工程,是一件伟大的事业!各位一定要努力去修炼实践才行! (2025 年 11 月 10 日整理自微信公众号「打坐仙翁」)

2025年11月10日

心有执念,万劫不复

推荐语 下面是从微信公众号摘录的一篇文章。文章说:世人因执着于「我」而生分别心,陷入得失、美丑等烦恼中,人生由此困苦。对财富、权力等的执念更让人在比较中沉沦。《金刚经》揭示「无我」智慧,破除执著需领悟「无相」——即无分别心。佛说「放下」,实是放下对「我」的执着,包括行为、感受及其关联。如祥林嫂因执念毁掉生活。唯有放下过往包袱,才能面向新生。 世人之心,都有若干执念。因为对「我」的执着,凡事总是以「我」的感受而取舍,便有了若干的得失、进退、美丑、好坏等等,就会生出若干的烦恼。人生因此而苦。 执念生起的时候,人就会在劫难中起伏。因为对钱的执念,今天看到他人得到了钱财,心里就生气;明天看到他人丢了钱财,心里就开心。或者别人发家致富了,自己还是原来的样子,心里就憋屈。其它如权力、社会地位、享乐等等的执念,也是如此。如此日复一日,事复一事,就会在执念里沉沦,因而万劫不复。 《金刚经》中,佛陀这样告诉他的学生们:「一切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因此,《金刚经》是所有佛经的母经,原因就在于,此经让人们理解「无我」的本质,从无我、进而无人、无众生、无寿者,直至「无相」。心里无相,就不会有任何的执着,就不会在劫难中沉沦。通俗地理解「无相」,其实就是「无分别心」。凡事没有分别,就不会生出得失、取舍、多少等的区别,世界本一,也就不会执着于某物某事了。 佛曰「放下」。放下的是什么?放下的其实是「我」。既要放下行为的「我」,也要放下受体的「我」,同时包括行、受之间的联结。比如救助了某个贫困者,不可以认为在行施救助的是我,也不要认为是我的救助他才脱困,更不可以在认为自己曾经救助过他因而有恩于他。凡有此种念头,那都是执念。佛曰放下,就是放下「我」。 祥林嫂在起初,人们是同情她的。但是,在她喋喋不休地说她的阿毛的时候,人们就慢慢远离了。因为她对阿毛被狼吃掉有了浓重的执念,这份执念不仅害了她,让她不能正常生活,也影响了她周围的人。祥林嫂就处在万劫不复中,难以解脱。 放下包袱,奔向新生命。执念就是包袱。不论过去发生了什么,那都已经过去。我们需要不断面对新的生活,让自己获得新生。 (2025 年 11 月 10 日整理自微信公众号「知本学社」)

2025年11月10日

妄念很奇妙

推荐语 你是否总是被妄念拉着跑,哪怕知道它是妄念不是你真实的念头,也无法逃脱它的「魔掌」?有空了,请做一个小游戏吧,静静地看着妄念,你会对它既熟悉又陌生,你会发现有时候它真的很奇妙。下面请看一篇从微信公众号摘录来的文章,让我们跟着老师的指导,体会妄念的奇妙。 妄念很奇妙,有点像社会上的一些骗子。 当你与他们交谈,并被他们的逻辑俘虏时,他们就会激起你的欲望,进而控制你。 当你不管他们,任由他们自说自话,更不会被他们蒙骗时,他们也就无功而返了。 同样的,当你太执著于妄想时,它就算一回事。 如果你不执著它,不理会它,它就只是擦身而过的过客。 你可以做个试验,看看你能否把那妄想保持十天十夜? 活到一定的年纪,如果真要说学到什么的话,那就是学到了对人生的境遇要有信心。 不论上天怎么安排,我都欣然接受。 因为我深信,每一件发生在我身上的事,都将指向一个更加广大、完美的计划,远非我一时片刻所能想象得到。 (2025 年 10 月 31 日整理自微信公众号「普章玛布」)

2025年10月31日

人人向往自在清静,为何烦恼如影随形?

推荐语 您是否任由身中的感受肆意影响情绪而无法自拔?你是否向往清净却无法做到?下面的文章整理自「黄庭书院」张庆详老师的音频。让我们一起从道德经中的一段原文出发,来听老师讲讲「人人向往自在清静,为何烦恼如影随形?」 《道德经》云:「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上,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乘乘兮若无所归。」 一、你的心情起伏不定,只因身心交互感应 「贵大患若身」,我们看这个「身有所忿懥」(出自《大学》)的身,特别要注意的。意思是说人的七情在哪里上演?它是在身上,而不是心。 心可能是当时的一个诱因,心可能是最后的承受者,但是正在发动的时候,它却在身。一股一股的热浪,一股一股的气血,就在你的身体里面上演的。没有错,身心两者总是交互感应,但是谁让心起伏不定?那个祸首便是身。 为什么是身而不是心?因为人的身中有气血,而周身气血主宰于黄庭,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这个心。 黄庭又是忠诚地与外物不断地感应,黄庭不听你的。把你关在幽暗的山洞,忽然让你出来看到灿烂的阳光,内在是不是也有一个灿烂?你会灿烂,你不要说我现在在山洞里面,待会我出去一定会见到光,我千万不要灿烂,结果一出去看到灿烂阳光呢?还是灿烂。你看到非常开阔的山谷,内心还是开怀。 黄庭是本性具足的人身的感应场,它不听你的,但我们一直误以黄庭的微微动荡为你的心,这只是你的误解。 这个心头一起伏,周身气机一起伏,便让众生的内心同时感受到动荡,感受到七情。它的烦恼,它的久久不能自已,它的感动,它的哀伤……是由黄庭而开始的。 你的潜意识呢?也是从黄庭让你感受到,从黄庭浮出来的,也不是你可以去控制的。 你说:我最怕毛毛虫,待会我就要看到一条毛毛虫,我告诉自己千万不要害怕。可是一看到呢?还是害怕。你那个不由自主还是从黄庭冒出来,潜意识还是跑出来。 二、心向清静却烦恼不已,都是感受惹的祸? 人们当然愿意从内心深处去彻底放下烦恼,只是若周身气血久久不能自已,那么人们便苦于不知道怎么样的去放下,也就是说人们的最大祸患,并非来自于心。 坦白讲,我们扪心自问,我们想不想清净?想啊!我们想不想自在?想啊!你想不想孝顺?想啊!你想不想跟朋友和平相处?你都想!最后呢,都统统不太想,原因是心还是身?身出了问题。 所以人们的祸患并非只是心的问题,但眼耳鼻舌身意,意也是其中的一个影响因素,是没有错。但六根感应到你的身体之后,这些情绪在哪里发生?都在身。 这是源自于我们身中不断起伏的感受,这个才是人类的最大祸患所在。因此说贵大患若身,身内的感受才是问题,而不说「贵大患若心」,不是心的问题,心是每个人都想清静的。 三、解析「宠辱若惊」:为何得失皆扰心?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上,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宠为上,辱为下:上,得意洋洋的气血叫做上;下,哀哀戚戚的气血那个感受叫做下。宠的时候,你有个得意洋洋,那个感受出来的时候叫做上;被贬的时候,有一个非常紧非常沉的感受在胸口,那个叫做下。 什么是宠辱若惊?稍微褒一下,那么身内就兴起了波浪;稍微贬一下,我们的身内也兴起了波浪。褒也扰乱它的心神,贬也会扰乱它的心神。 可以说,任何得得失失都能够在身中兴起或大或小的波浪,都足以扰乱人们的心神,都足以令人烦恼不安,所以说宠辱若惊。 宠辱,不限于宠辱两个字,凡得失,凡对待都是宠辱若惊之「宠辱」所包的范围! 四、感受兴起时,做个自在冲浪人 「乘乘兮若无所归。」 当身内兴起了感受的波浪,乘乘兮,好像踏着冲浪板,不论大的浪、小的浪在上面奔驰。不论内在的感受是好的不好的,紧的热的,大的小的,你就好像驾着一个冲浪板在上面冲浪。 乘乘兮,若无所归,就是随便它载我去哪里,随便它在我身中产生什么样的姿态。 (2025 年 10 月 7 日整理自微信公众号「黄庭书院」)

2025年10月7日

一个人业力开始逐渐清净,会有这六个征兆

推荐语 许多人在修行中感到停滞不前,是因业力尚未清净。一个人业力开始逐渐清净时,是有征兆的。一个人真正的转变源于内心的觉察与觉醒,通过止恶行善、净化自心,才能改变命运,迎来真正的清净与福报。下面分享一位老师的文章,让我们都能消减业力,带来福报。 修行多年,却总觉原地踏步。痛苦未消、关系不顺、财富难聚、情感反复,仿佛命运从不曾善待自己。 其实,这一切背后藏着一个深层真相:你的业力尚未清净,灵魂仍承载着过往种种因果的牵绊。 真正走向清净的人,身上会逐渐显现出一些清晰可辨的征兆。 一、情绪平稳,不为外境所动 从前的你,或许旁人的无心之言就能刺痛内心。一个眼神、一句评价,足以让你陷入情绪漩涡,久久难以平复。 而当业力逐渐清净,你会觉察到:别人说什么、做什么,其实与你无关。 你不再轻易动怒,不再感到委屈,不再为了讨好谁、也不再为了证明什么而活。 这不是冷漠,而是内在的「如如不动」,佛法称之为「心无所住,随缘而行」。 他人的态度、外境的变化,都只是因缘的聚散。你看明白了,也就放下了。 内在的安定升起时,业障自然脱落。 二、关系重整,虚缘渐散 修行路上最令人唏嘘的,莫过于人际关系的变迁。 你会发现,那些曾经形影不离的朋友、亲密无间的伴侣、熟悉的亲友同事,渐渐疏远、冷淡,甚至莫名对你产生敌意。 不必惊慌,这是业力在清算。 佛说:「万法缘生,皆是业感。」 你今生所欠、所被欠的,到了该了结之时,自会散去。 无需强留、也无需多言。 真正的缘分,时空隔不断;虚妄的关系,自会在你能量提升时悄然瓦解。 这其实是上天在助你消业解缚,轻装前行。 三、主动远离低频环境与负面信息 过去,你可能热衷八卦、习惯抱怨、喜欢争辩,容易被低质量信息吸引,陷入情绪的泥沼。 而当业力开始净化,你会自然而然远离这些。 不愿参与、不想评论、懒得听、也懒得看。 仿佛内心有个声音在提醒:别沾染这些低频的因缘。 佛法有言:「心染浊境,易入迷途。」 当业障减轻,频率提升,你自然会脱离低层次的能量场。 这不是清高,而是灵魂的本能保护。 四、真正承认:「一切都是自己创造的」 曾经的你,或许习惯抱怨原生家庭、指责过往感情、归咎于环境,甚至嫉妒他人的拥有。 而当业力清净,你会深刻体认到一个事实:「一切皆由我造,一切果报自受。」 这不是自我谴责,而是对宇宙法则的清醒认知。 佛经中说:「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 当你真正认账,不再推诿,业障才能真正开始消融。 五、面对无常,心常安稳 修行到一定阶段,生命会密集经历无常:亲友离世、事业起伏、健康告急、财物得失。 从前的你,或许痛苦不堪,怨天尤人。 而当业力清净,你反而能在无常中生出一种深层的安宁,面对变故,内心如镜,平静而豁达。 你明白:生老病死、成败得失,本是常态;万法皆空,并无一物可执。 当你的觉知安住于此,旧业就如秋叶飘落,新的福报悄然萌芽。 六、放下情执,安然独处 修行人终究要走过一段孤独的旅程。 业力清净之后,你不再执着于「被爱」、「被理解」、「有人陪伴」,而是享受独处的自在与清明。 这不是孤傲,而是因为你真正领悟到:没有人能真正拯救你,除了你自己。 你愿意少言、不争、寡欲,把时间留给静坐、诵念、观心、内照。 孤独不再是惩罚,而是成长的礼物。 不必一味追逐外在的显化,真正的转变始于内心的能量净化。 当你认账、止业、释怨、淡欲、放下执着,福气与好运自会不期而至。 业力清净,从来不是靠念多少经文、焚多少香火,而是靠你对自己的深刻觉察与持续不断的醒觉之力。 记住这句话:「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 当你真正做到,命就彻底改了。 (2025 年 10 月 7 日整理自微信公众号「灵性醒觉」)

2025年10月7日
免费结缘一本善书

建站宗旨:帮助深陷邪淫恶习中的人们看清幻象、重归正途!

投稿、纠错、投诉、合作等请联系:contact@buzhu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