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向往自在清静,为何烦恼如影随形?

推荐语 您是否任由身中的感受肆意影响情绪而无法自拔?你是否向往清净却无法做到?下面的文章整理自「黄庭书院」张庆详老师的音频。让我们一起从道德经中的一段原文出发,来听老师讲讲「人人向往自在清静,为何烦恼如影随形?」 《道德经》云:「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上,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乘乘兮若无所归。」 一、你的心情起伏不定,只因身心交互感应 「贵大患若身」,我们看这个「身有所忿懥」(出自《大学》)的身,特别要注意的。意思是说人的七情在哪里上演?它是在身上,而不是心。 心可能是当时的一个诱因,心可能是最后的承受者,但是正在发动的时候,它却在身。一股一股的热浪,一股一股的气血,就在你的身体里面上演的。没有错,身心两者总是交互感应,但是谁让心起伏不定?那个祸首便是身。 为什么是身而不是心?因为人的身中有气血,而周身气血主宰于黄庭,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这个心。 黄庭又是忠诚地与外物不断地感应,黄庭不听你的。把你关在幽暗的山洞,忽然让你出来看到灿烂的阳光,内在是不是也有一个灿烂?你会灿烂,你不要说我现在在山洞里面,待会我出去一定会见到光,我千万不要灿烂,结果一出去看到灿烂阳光呢?还是灿烂。你看到非常开阔的山谷,内心还是开怀。 黄庭是本性具足的人身的感应场,它不听你的,但我们一直误以黄庭的微微动荡为你的心,这只是你的误解。 这个心头一起伏,周身气机一起伏,便让众生的内心同时感受到动荡,感受到七情。它的烦恼,它的久久不能自已,它的感动,它的哀伤……是由黄庭而开始的。 你的潜意识呢?也是从黄庭让你感受到,从黄庭浮出来的,也不是你可以去控制的。 你说:我最怕毛毛虫,待会我就要看到一条毛毛虫,我告诉自己千万不要害怕。可是一看到呢?还是害怕。你那个不由自主还是从黄庭冒出来,潜意识还是跑出来。 二、心向清静却烦恼不已,都是感受惹的祸? 人们当然愿意从内心深处去彻底放下烦恼,只是若周身气血久久不能自已,那么人们便苦于不知道怎么样的去放下,也就是说人们的最大祸患,并非来自于心。 坦白讲,我们扪心自问,我们想不想清净?想啊!我们想不想自在?想啊!你想不想孝顺?想啊!你想不想跟朋友和平相处?你都想!最后呢,都统统不太想,原因是心还是身?身出了问题。 所以人们的祸患并非只是心的问题,但眼耳鼻舌身意,意也是其中的一个影响因素,是没有错。但六根感应到你的身体之后,这些情绪在哪里发生?都在身。 这是源自于我们身中不断起伏的感受,这个才是人类的最大祸患所在。因此说贵大患若身,身内的感受才是问题,而不说「贵大患若心」,不是心的问题,心是每个人都想清静的。 三、解析「宠辱若惊」:为何得失皆扰心?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上,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宠为上,辱为下:上,得意洋洋的气血叫做上;下,哀哀戚戚的气血那个感受叫做下。宠的时候,你有个得意洋洋,那个感受出来的时候叫做上;被贬的时候,有一个非常紧非常沉的感受在胸口,那个叫做下。 什么是宠辱若惊?稍微褒一下,那么身内就兴起了波浪;稍微贬一下,我们的身内也兴起了波浪。褒也扰乱它的心神,贬也会扰乱它的心神。 可以说,任何得得失失都能够在身中兴起或大或小的波浪,都足以扰乱人们的心神,都足以令人烦恼不安,所以说宠辱若惊。 宠辱,不限于宠辱两个字,凡得失,凡对待都是宠辱若惊之「宠辱」所包的范围! 四、感受兴起时,做个自在冲浪人 「乘乘兮若无所归。」 当身内兴起了感受的波浪,乘乘兮,好像踏着冲浪板,不论大的浪、小的浪在上面奔驰。不论内在的感受是好的不好的,紧的热的,大的小的,你就好像驾着一个冲浪板在上面冲浪。 乘乘兮,若无所归,就是随便它载我去哪里,随便它在我身中产生什么样的姿态。 (2025 年 10 月 7 日整理自微信公众号「黄庭书院」)

2025年10月7日

丹道修行要勘破世情摆脱爱欲情仇,甚至做到「见色不色」的境界

推荐语 对于有邪淫恶习的人们,普通的戒色方法都是术,真正的戒色方法是戒心。下面请参看一篇修行相关的文章,看看从道家的角度如何看待修行的次第。 一、扫除世情,是道门修真的第一步 扫除世情,是道门修真的第一步。然而人类受七情六欲的影响,不神之神的真心,会逐渐隐退。为学日益的假心,会日益张狂。所以,修出真心,这对丹道修真者来讲,既重要又艰难。它先要扫除世情,后才能渐渐走向道情的世界。 简单地讲,道门修真之前,是要明白积德修行对修真的意义。在丹道入门之前,修真者先要做到的,是要把世情勘破,是要把凡夫俗子难以摆脱的爱欲情仇,从尝探的经历中走出来,甚至要做到「见色不色」的境界,才能放下万有,去一心修行。这个道理,丹道叫做「无假不能成真」的借假修真。 所以,《悟真篇》说:「未炼还丹莫入山,山中内外尽非铅;此般至宝家家有,自是愚人识不全。」 一个修真者,如果没有将世情的爱欲情仇放下、看穿,这在丹道文化来讲,修行是难以成功的。 一个修真者,如果难以放下世情,仍然处于流浪生死之海,奢望不负如来不负卿的世俗生活,往往就不能做到一心一意作功夫。人心就会处于顽劣的境地,这就导致修真者打坐修真时,难逃心猿意马的遐想连篇,难以驯服这颗顽劣的人心,故而出现百欲感其心,万物劳其形的世情万有。处于这样的境地,修出阴阳际会的玄关,是很困难的,即便倏忽修出来了,这个玄关也是「稍纵即逝」,难以善持的。 这就是张三丰祖师在《道情歌》指出的:「先把世情齐放下,次将道理细研精。」的修道原则。这就是丹道「还丹最易,炼己最难」的深邃修炼道理。 二、积德立行,也是修行玄关的必要条件 由此看来,积德修行,众善奉行,利己利人,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坦坦荡荡,光明磊落,这样的处事态度,这样的做人道理,这些都是修得玄关,丹道修炼成功,所必备的要素。 丹道修炼需要如此艰苦的外在条件,不是靠某个师傅的口诀,就可以立马实现的。尤其在人心不古、世风日下、物欲横流的时代,大都难以具备修行的基础条件。故而人们的修行,「密叩玄关」就会困难重重。 道家丹道文化跟社会因素的这些关系,表现出对乱世的人性,具备独特的救赎作用,这些丹道文化思想,对彰显人性的光辉,对丹道玄关修真的价值,具有其它修真文化,无与伦比的美丽。 《悟真篇》也说:「故知上善利源深,不比寻常药品。」丹道的药品,丹道的玄关,是需要站在修道高度,靠个人去积德立行,去密叩玄关。 三、炼己筑基,才能逐渐显露玄关 古人早就告诉了我们,「还丹最易,炼己最难。」什么叫炼己?我们为什么要炼己?我们在前文已经用「全凭戊己成功」的修真思想,从阴阳合一的角度,跟大家作了相应的介绍。 丹道的炼己,也就是一个逐渐排遣人欲私心的过程。只有将这个「己」,这个私欲之心,通过具体的修炼,促其渐渐消磨,直消磨到「无己」时,即是海蟾翁《至真诀》所讲的「无心心即真心」的玄关自然显现,才是张三丰祖师所说的「机死神活」的玄关出现。 所以,张三丰祖师告诉我们:「要筑基,先炼己;炼成熟,明采取。」怎么叫「炼成熟」呢?就是修真者要练到「无己时」的那个心意状态。怎么叫「明采取」呢?采取的又是什么呢?很显然,就是修真者炼己炼到无己时,处于「微茫之中,心光发现」的道心、真心自然出现,对这个「玄关」的显露,要不惊不喜,有一颗「万般景象皆非类」的真心善持,祖师叫做「明采取」,用一个「明」字,将玄关显露时的心意运用,清楚地告诉了我们。 吕祖《沁园春》说:「七返还丹,在人先须炼己待时。」这个「待时」,就是渐修出玄关,这个真心出现的时刻。 炼己即是筑基,筑基即是炼己,二者没有绝对的界限。修真者不可将二者割裂开来。丹道并没有那些稀奇古怪「打妄想」的「添油接命」之法。丹道炼己的过程,也是筑基的时刻。怎么去炼己,吕祖说「养气忘言守,降心为不为」,《吕祖百字碑》用一句话,就高度地概括了丹道炼己筑基的修真法则。 后世道学家对《吕祖百字碑》的崇高地位的认可,是含有道家文化因素在里面的。 四、丹道修真,其实也是「养气」之学 简单地说,丹道修真就是传统文化的「养气」之学。孟子说:「气以直养而无害」。现代丹道所揣测出的「玩弄精气」的戕生游戏,不是直养,而是一种曲养,这对修炼者的寿命,是无益的。 古代圣贤告诫后人,那些打着丹道旗号的道术,非但不能延年,反而会促寿的道理,就在这里。 道门的丹道,是仙佛同源的「降心」之法。是《阴符经》告诉世人的:「火生于木,祸发必克」的降伏其心。 这些修玄关的道理,我们曾经告诉大家,应从张三丰祖师《道言浅近说》中,去参看如何修出玄关的那些理法。 五、只有渐修之功,才能修得玄关 我们反复强调,道门的玄关,是通过渐修之功修出来的,也是道门「道法两用」的结果,是丹道炼己炼到无己时的「无心之心」。 我们反复解释玄关的这些道理,是好让大家明白,道门修命的玄关,这个秘密不在于某种师传的口诀当中,不在于某人神神秘秘的只言片语当中,而在于修真者去身体力行,脚踏实地,克己复礼,从大造化当中,去参悟正念,日积月累,炼己筑基,才能立于正信、正行的修行之路。 (2025 年 3 月 15 日整理自微信公众号「昆仑文化家园」)

2025年3月15日
免费结缘一本善书

建站宗旨:帮助深陷邪淫恶习中的人们看清幻象、重归正途!

投稿、纠错、投诉、合作等请联系:contact@buzhu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