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婚,該不該由「玄學」決定?

推薦語 婚姻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有的人知道人生有很多的定數,那對於結婚,要不要去卜卦?要不要由「玄學」來決定?下面的文章來自於張慶詳老師,讓我們來一看究竟。 即將步入婚姻的他,因易經大師預言「五年內不宜結婚」,陷入兩難境地。這個婚,到底還能不能結? 一、真的有命運之「數」嗎? 我年輕的時候認識不少臺灣的易經大師,因爲我喜歡到處求學。 年輕的時候對道學還不是很清楚,一股腦就栽進數術類裏面,堪輿、八字、星象,然後學《易經》,最後發現天地之間有一個「數」在裏面。 「數」的意思就是:天下的萬事萬物有個規律。 這個規律現在科學界也是可以印證的。比如說炮彈從這裏打出去,仰角多少,火藥填多少,它會飛多遠,在哪裏落地,都可以算。所以爲什麼你的導彈發射出來別人可以攔截,就是因爲有一個「數」。 這個「數」如果被掌握到的話,就可以知道它的軌跡,精準地預測它未來會落在哪裏。 人生差不多也是這個意味,人從出生的時候八字就已經定了(出生的年、月、日、時都有天干地支兩個字,這樣人一出生就有了八個字),這八個字就是你的陰陽比例。 譬如泡一杯咖啡,咖啡幾克,牛奶幾克,糖幾克,有的還要再加個巧克力。你只要比例抓好,給它調進去,我們就給它取一個名字,叫拿鐵或是卡布奇諾。 八字會不會被人爲造作出來呢?如果懂這個原理,當然也可以對它有影響力。我們知道仰角多少,裏面火藥多少,打出去會到哪裏,那就可以調角度,不是這樣嗎? 有些人對數術不懂,或者是半吊子,有時候我們就稱其爲「江湖郎中」,就是因爲他算的有時候準,有時候不準,到底是騙的還是真的,搞不清楚。 但是像劉伯溫、諸葛亮那種人,他就鐵口直斷,很準。 怎麼知道那個很準的人是誰呢!這實在是可遇不可求,真的很懂的人不喜歡說話,很喜歡說話的又不懂,這個事情難就難在這。 二、既然命運不可選擇,除了認命還能做什麼? 我開始學道之後,就發現以前花了這麼多錢,這麼多的精力,這麼多的時間,算是買個經驗,後來再看就有一點覺得白費。 一個人從出生到人生結束,就算這軌跡都被定了,這不是重點!重點就是在這個過程裏面,你體會到了什麼,在這個過程裏面,你是不是俯仰無愧! 出生在哪個家庭,你不能選擇;有幾個兄弟姐妹,也沒辦法選擇;父母長什麼樣,你也沒辦法選擇;他的脾氣怎樣,你也沒辦法選擇;你有沒有發現,可以選擇的其實不多。 看起來伴侶可以選擇,可是在你身旁認識的這麼多朋友裏面,有的人就找不出伴侶來。然後你翻一翻就會發現這個不適合、那個不適合,最後一直翻,好像這個還稍微可以交往……。 其實你所謂的可以選擇,很多情況也都是因爲在你可以認識的這一羣人裏面去選擇。 有的人說,我到公園微信搖一搖,就可以認識一個人。這也是很妙,就剛好那時候他就在你旁邊。有的人搖一搖,搖出一個姻緣來;有的人搖一搖,搖出一匹狼來。這個不一定。 沒有錯,人生是有很多可以選擇。 比如我今天要喫什麼,可以選擇。我有三五個可以挑,我要交哪一個男朋友、女朋友,可以選擇;我現在要做這個行業還是那個行業,可以選擇;我今天早上要走這條路還是那條路上班,可以選擇。 但是其實說穿了還是有很多不能選擇。 三、真假如人生是一場旅行,需不需要做攻略? 當遇到一個人生的十字路口,必須要做選擇的時候,我想先去算個命,先知道人生的軌跡再選擇,這也沒什麼不好。 譬如說我要去旅行,先在網絡上把那些該看的風景看一遍,把要走的每一步模擬一遍,這也是可以。 但是,也有另外一種人,他實在是不知道那邊是怎麼樣,假設我要去新疆,還是要去西藏,我知道大概要從布達拉宮,要往日喀則走,最後要到阿里。有的人知道這樣就好了,中間都不知道。不知道纔好玩嘛! 然後有碰到這種際遇、那種際遇。而不是每天你要經過哪,你要入住那裏,要喫什麼已經全部定好、設計好了,當然也是可以。 但我全然不知道就開始往前走,那也有那種人生的味道。 你說哪一個比較好呢?我覺得都可以。 沒錯,如果事先知道的話,可能就可以減少錯誤的機會。 聖人教我們《易經》:希望我們能夠在做人處事還沒出問題之前,先把人生怎麼待人處事,大概什麼情況會出問題,大概什麼情況是比較好,什麼情況是對良心有愧的,什麼情況是對良心無愧的,預先演習了,預先有了解了,他當然希望我們不要犯古人重複的錯誤。 比如,你的朋友裏面有一個人就很喜歡佔人便宜,他偶爾佔你便宜一次兩次、三次五次,終究在你心裏會有個疙瘩,終究你會唾棄這個朋友,這是人生哲學。但你正在得到小便宜的時候,你並不這麼認爲。 聖人是看歷史的人,他跳開來看整個歷史的洪流,確實交朋友,如果你不老實也不誠懇,老是愛占人家便宜,總有一天你還是要喫虧。人家也不惹你,也不理你,有什麼好的也絕對輪不到你。 這就是聖人的智慧,是有軌跡可循的。 好像我們現在已經有點年紀了,已經五六十了,已經有了一點人生的經驗,我們現在告訴二十幾歲的小孩子,他天天聽,他不一定照你這樣子想。但他到了五六十的時候,就知道,當時那個老人家跟我講得都是對的。 當然講起科技,我們比不上小孩子,比不上新的一代,但是爲人處事的道理,從亙古到現在都是一樣的。 四、是配合命運安排,還是做出應有的選擇? 現在說回算命先生跟他說五年之內不適合結婚,但他現在偏偏有一個覺得很適合結婚的對象,相處得也不錯,這說不定就是個選項,是個際遇。 依我的看法就順其自然。如果你真的想要結婚,她也想要結婚,全家人都贊同,浪費五年也不一定有必要了。 會不會在心裏埋下一點點隱微的想法?這都是個人得失的問題。 我還是要回到那句話:人活在世上,老天爺就是想讓你經歷各種不同的人、事,讓你好好地去歷練歷練,能不能光明磊落,能不能問心無愧。 給你各種處境,富貴的處境、貧賤的處境。「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在患難的時候還能不能俯仰無愧? 你說,這跟結不結婚有什麼關係?我們今天就算結婚了,那麼你跟你夫人在一起的時候,處事的時候,擔起一家人的責任的時候,有沒有俯仰無愧? 萬一有一天正如易經大師所說,真的要分開怎麼辦?如果註定要分開,其實結不結婚都是要分開了,這只是多一個手續、少一個手續的問題而已。 如果我多等五年,也許就少了一個錯誤,這中間的差異在哪裏呢?就是麻不麻煩而已,其他也沒什麼差異。 我今天誠懇待人,就算只能夠跟她在一起三年、五年,我盡心盡力地去保護她,把她當成家庭的一份子,那我問心無愧。 就算三年到了,結束了,我還是問心無愧。 萬一碰到這樣的情形,萬一不得不分開,那不得不分開的過程,我沒有佔她便宜。不是說我很多錢不給她,還是說我就把她當仇人,對她落井下石。 我們真的要分開,還可以寫封信給她,祝福她有個好歸宿。該給人家一點補貼,力有所能就給她補貼,那你還是俯仰無愧。 人,不是在一生的順遂裏面顯示出他的高貴人格,往往是在困厄、困難、逆境裏面才顯示出人格。當然也有一大部分的人在困難、逆境裏面才更顯得墮落,這個就是老天爺的意思。 老天爺的意思就是:你們都下去吧,我要看看誰是真正的正人君子。我會給你們很多題目、很多考驗,會讓你跟你的女朋友邂逅,然後分開,會讓你結婚,然後離婚,會讓你生意成功然後失敗。不是這樣嗎?然後我看看你們考幾分,考高分的就回來。 我們人生在世不也是這樣嗎?不求無事。就算古聖先賢、英雄豪傑,就是再大的事情,天要塌下來他是爲衆生去頂着,寧可自己受傷,也不要別人受傷;寧可自己挑責任,讓衆生能夠更安穩,是這種氣量。 不求無事,只求無愧! 所以這樣來說,現在碰到了,她一副要嫁你的樣子,你也很喜歡她,親戚朋友也都祝福了,那你蹉跎個什麼呢?浪費光陰要幹什麼呢? 在一起是很好的姻緣,分開是有很多原因。有這個原因,有那個原因,說不定一個意外就分開了,也不一定吵架。 你一定要是什麼樣的狀況都會贏才肯去做的話,那歷練的機會也就少了。 五、談戀愛,要不要找大師算一下? 談戀愛,需要找易經大師去合一合八字嗎? 以前是沒有自由戀愛,所以合合八字。既然現在都已經自由戀愛了,千萬不要拿八字砸自己的腳,因爲那會讓你無所適從、左右猶豫。 既然你都相信自由戀愛,已經看順眼了,他沒你不行,你沒他也不行,那就把八字忘了吧! 人生也許有命運這麼一回事,可是不論命運好或壞,我們還是儘量氣宇軒昂、光明磊落。 有時明知道前方有坎坷,既然是出來旅遊,出來看風景,哪有一直走柏油路的,偶爾也要走走棧道,偶爾也要溯溪,走走河牀,偶爾也要攀巖,不就是這樣人生纔有點意思嗎? (2025 年 7 月 28 日整理自微信公衆號「黃庭學院」)

2025年7月28日

人生本過客,一切皆隨緣

推薦語 你看那花草隨着四季生生滅滅;大樹看我們也是來去匆匆。人生中的相遇皆是緣分;世間的聚散也皆不由人。凡事看淡一點,生活過的灑脫一點。下面分享慈懷書院老師的一篇文章,讓我們聽聽老師爲什麼說「人生本過客,一切皆隨緣」。 佛說:「隨緣自在,隨喜而作。若是能一切隨它去,便是世間自在人。」 世間萬事,不必苦苦謀劃、強行追求,更應該順應自然,一切隨緣。如此,才能活得灑脫安然。 一、情感,聚散隨心 人與人,心與心,有緣千里來相聚,無緣對面手難牽。 當我們在茫茫人海相遇相知時,就該以誠相待,以心相交,以情相暖,此時,大家可以泛舟同遊、秉燭夜談,可以親密無間、互爲依靠。總之,雙方應該聽從上天的安排,聽從內心的召喚,相互交付真心真情,譜寫一段友情佳話。 但是,當我們走到岔路口,必須分開時,就應該揮一揮手,溫柔作別。可以淚溼衣襟,也可以十里長亭相送;可以遙遙祝福,也可以萬里鴻雁傳書。總之,大家應該回歸人海,各生歡喜,給這份情誼畫上最後的句點。 緣起相聚,緣滅相離,都是情分,只要在廝守時足夠珍惜,那麼放手時就不再惋惜。有道是「合久必分」,天下無不散之筵席,飲盡杯中酒,記得對那個陪了我們一程的人,說聲「謝謝」,再道聲「再見」,從此只能江湖相望,再無彼此相偎。 緣來不拒,緣盡則散;聚時兩情依依,散時一別兩寬。這纔是隨心對待緣分聚散的態度。 二、生活,自在隨意 人這一生,外在的枷鎖太多,有很多不得不做的事,比如擔責任、盡義務,等等。當我們被壓得喘不過氣時,最好的解脫,是活得自在一些。 活得自在,是凡事盡力而爲,不超荷負重。某些事遇上了,有心力就處理,能力外的就不管。我們是自己的第一責任人,要守護好自己的能量,那些咬緊牙關才能辦成的事,不必奉陪,更不必做無謂犧牲。 活得自在,是遠離閒人閒事。生活的節奏太快,要操心的事很多,忙忙碌碌之後,就不要接觸一些閒雜人等,那會干擾我們的磁場,讓我們費心費神。去結交併維護好一個簡單幹淨的圈子,讓它成爲我們遠離人羣后的去處。 活得自在,是不內耗不自貶。生活的意義,是怎麼開心怎麼來,一些小挫折,小失落,一笑而過就好,不必堆積情緒,更不必自我貶低。要相信除了生死無大事。 生活生活,唯有自在,纔會真的快樂。餘生,不妨活得愜意悠然一些,無瑣事相擾,無壓力相逼,擁抱小確幸。 三、人生,得失隨緣 人生的兩面,是得與失。得,要殫心竭力,是追逐之後的戰利品;失,非我所願,是力有不逮的成績單。 過於執着人生得失,只會活得面目全非、痛苦不堪。那些想永遠做贏家的,在得到之後,更加苦心經營,更加戰戰兢兢;那些不甘落於人後的,在失敗之後,仍然披掛上陣,流汗又流血。 其實,人生本就是一場關於平衡的遊戲,所有的得與失,都自有定數。該得到的,自會花落正主,不會流落他處;該失去的,也必會擦肩而過,不會停留半分。 與其在得失成敗中焦慮,不如隨緣看淡。當我們在平常人生中,盡力去做而不強求結果,就會遠離患得患失,也會收穫意外之喜。 人生沒有捷徑,得失隨緣是答案。在最該奮力一搏的年紀,我們要拼盡全力,如果有所得,就心懷感恩、好好珍惜,如果無所成,就坦然接受、不悲不喜。 人生路很長,不必在乎一毫一釐的得,也不必執念一絲一縷的失。如此,才能走得更遠。 人生本過客,不必千千結。當我們做到了聚散隨心、生活隨意、得失隨緣,就會過得恣意瀟灑,活得豁達自在,綻放出璀璨的光芒! (2025 年 4 月 18 日整理自微信公衆號「慈懷書院」)

2025年4月18日

你心中的怨恨,一直在消耗生命的能量

推薦語 你是否在帶着怨恨生活?你是否在帶着情緒呼吸?這些都是你的包袱。如果你能放下怨恨,那些糾纏與不順就會離你而去,如果你不能放下怨恨,那麼你會永遠活在痛苦中。下面請看一位老師的分享,讓我們試着放下包袱,放下怨恨,輕裝生活。 根據生命能量的運行法則,懷揣仇怨會大大消耗你的能量。 試想一下,你和某人吵了一架,最後又不了了之。 你和他分開了,但卻無法釋懷。 問題在心中越變越大,越變越大,那種糾結最終佔據和消耗了你很多生命能量。 在現代科學界,稱這種事件爲「吸引場」,內心情緒能量越多,吸引場也就越強大。 一、爲過去的事花費能量越多,留給現在的能量就越少 心理數理研究院的人發現,持續表達的消極情緒會緊緊纏繞於你的 DNA 之上,並且妨礙精神以及物理能力。 你向宇宙發射出去的消極能量,只會招致能與之共振共存的同類能量。 簡而言之,在你扮演受害者,或者對他人大發雷霆時,真正受到傷害的是誰呢? 一場吵架或是誤會就如同一個十五磅重的啞鈴,想象一下,帶着這個啞鈴在你口袋中去上班。 你努力想視而不見,卻無法如願。 在過道走路的時候,它把牆壁撞得叮噹作響; 坐下的時候,它狠狠砸在了椅子上; 你起身,又感到它在拖拽你的襯衫和褲子。 只要它在你口袋裏,你就不可能忽略這個隨行的啞鈴。 它消耗能量,同時吸引着你的注意。 我們之中還是要有一些人需要把那個啞鈴拿出口袋的,不是嗎?你是不是呢? 如果你和某人的關係破裂了,即使你認爲自己是對的,也向他道歉吧。 爲了自己好,釋放那些能量,原諒他人吧。 有一種誤解,認爲原諒他人,是你給予他人的禮物。 其實,那是你給自己的禮物,是燃燒了能量之後,所獲得的自由。 不願意原諒他人,恰如自己吞下毒藥,卻指望着別人受死。 因爲,爲了自己的利益,無論如何都原諒別人吧,那並非純粹爲別人着想,而是爲了把你從自己所設的陷阱中解救出來。 原諒他們可以發生在一轉念之間,是對放棄過去的恩恩怨怨的一種承諾。 真正的原諒,就是能夠在內心以及腦海中說出:「謝謝你給了我這段經歷」,這樣的話。 如果你已經無法和那個人直接交流,那就送出自己的祈禱振動,寫出原諒之信吧。 不管他是否能夠收到,不管你是否有他的地址,這麼做會讓你獲得其他行爲無法獲得的自由。 如果你認爲自己生活中出現的問題,是由外界的事物引起的,那麼這種想法本身就是個錯誤,因爲,你是在放棄自己的能量。 你可能會說:都怪我的丈夫,都怪我的妻子,都怪我的老闆,都怪我現在所處的環境,都怪我的工資,都怪我的政府。 這種說辭無邊無際,一般人都不願意選擇完全承擔責任。 很多時候,大家都選擇相對比較好走的路,都選擇扮演受害者,責備自己以外的人和物總是會更讓人感覺很舒服。 可惜從長遠來看,扮演受害者只是在減少你的能量,讓你在這個世界無所立足。記住,「關注」就意味着「喜歡」。 你扮演受害者時,其實就是在培養受害者能量,而根據吸引力法則,宇宙也會讓你獲得更多的機會成爲受害者。 生活中事情的意義全部都是你賦予給它的,那麼你在生活中的體驗也就與外物無關了。 而是取決於你的內心體驗,取決於你如何賦予外部事物的意義,完全看你如何給自己解釋。 這是更深層次的一種責任。 主動承擔責任需要勇氣,要爲發生在自己身邊的事負起責任也需要勇氣。 讓我們把責任的標杆抬高一下,讓我們爲生活中每一件事都完全負起責任吧。 是的,你沒讀錯,每一件事,即使那件事不是你的過錯。 因爲,到現在,你已經明白了,生活中是否犯過錯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結果。 當你能夠承擔起全部責任時,就能收穫好的結果。 只有對生活中每一件事負起責任,才能承擔起改變的責任。 我們之所以對舊愛不能釋懷,之所以自怨自艾,部分原因,或許是因爲在分手或者悲劇發生後,我們常常不能重拾自己的身份與和諧。 而是陷入了消極的能量之中無法自拔,將注意力集中在他人身上,白白將自己的能量給了那些人。 所有的心思和精力,都放在了過去,同時你個人的能量也就源源不斷地被送回到了過去。 很顯然,你爲過去的事花費越多的能量,留給你現在生活、創造、行動所用的能量就會相應減少。 二、重構自己的歷史,修復分裂的能量 根據愛因斯坦的理論,時間只是一種錯覺。 過去,現在,將來,都同時在現時發生。你可以將能量發射給受到傷害時的自己。 回想一下過去,有哪些事情你真心的希望它們不要發生呢? 是你父親拋棄你的家庭,還是你一生摯愛離你而去,或者是你經歷了嚴重的災難? 不管是什麼事,如果它們令你覺得自己的靈魂和能量分裂了,就嘗試一下重構自己歷史的方法自我修復。 回到當時的思想中,審視那個場景,想象一下那些事情畫面,感受當時的感受。 然後讓現在的你對過去的你去做那些當時沒有人做的事。 可能是握緊自己的雙手,擁抱自己,或者用力搖晃自己,說一些讓自己有自信的話等。 回想最讓你心碎的分手,讓那個人說: 我只是沒有準備好,分手和你沒關係,會有更好的人來愛你,我不是你生命中的那個人。 謝謝你曾經愛過我,陪我走過這一段旅程。 你並非在重寫歷史,你是在重構歷史。 重構歷史的目的就是改變今天。 量子物理學告訴我們,每一個帶着負電的電子,必有與之匹配的正電子。 用我們外行的話說就是,如果一件事看上去極壞的話,那麼一定在其中也有一些極好的東西。 一定會有!這是科學定律。 萬物本無好壞,是我們置於其上的價值觀傷害了自己。...

2025年3月30日

丹道修行要勘破世情擺脫愛慾情仇,甚至做到「見色不色」的境界

推薦語 對於有邪淫惡習的人們,普通的戒色方法都是術,真正的戒色方法是戒心。下面請參看一篇修行相關的文章,看看從道家的角度如何看待修行的次第。 一、掃除世情,是道門修真的第一步 掃除世情,是道門修真的第一步。然而人類受七情六慾的影響,不神之神的真心,會逐漸隱退。爲學日益的假心,會日益張狂。所以,修出真心,這對丹道修真者來講,既重要又艱難。它先要掃除世情,後才能漸漸走向道情的世界。 簡單地講,道門修真之前,是要明白積德修行對修真的意義。在丹道入門之前,修真者先要做到的,是要把世情勘破,是要把凡夫俗子難以擺脫的愛慾情仇,從嘗探的經歷中走出來,甚至要做到「見色不色」的境界,才能放下萬有,去一心修行。這個道理,丹道叫做「無假不能成真」的借假修真。 所以,《悟真篇》說:「未煉還丹莫入山,山中內外盡非鉛;此般至寶家家有,自是愚人識不全。」 一個修真者,如果沒有將世情的愛慾情仇放下、看穿,這在丹道文化來講,修行是難以成功的。 一個修真者,如果難以放下世情,仍然處於流浪生死之海,奢望不負如來不負卿的世俗生活,往往就不能做到一心一意作功夫。人心就會處於頑劣的境地,這就導致修真者打坐修真時,難逃心猿意馬的遐想連篇,難以馴服這顆頑劣的人心,故而出現百欲感其心,萬物勞其形的世情萬有。處於這樣的境地,修出陰陽際會的玄關,是很困難的,即便倏忽修出來了,這個玄關也是「稍縱即逝」,難以善持的。 這就是張三丰祖師在《道情歌》指出的:「先把世情齊放下,次將道理細研精。」的修道原則。這就是丹道「還丹最易,煉己最難」的深邃修煉道理。 二、積德立行,也是修行玄關的必要條件 由此看來,積德修行,衆善奉行,利己利人,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坦坦蕩蕩,光明磊落,這樣的處事態度,這樣的做人道理,這些都是修得玄關,丹道修煉成功,所必備的要素。 丹道修煉需要如此艱苦的外在條件,不是靠某個師傅的口訣,就可以立馬實現的。尤其在人心不古、世風日下、物慾橫流的時代,大都難以具備修行的基礎條件。故而人們的修行,「密叩玄關」就會困難重重。 道家丹道文化跟社會因素的這些關係,表現出對亂世的人性,具備獨特的救贖作用,這些丹道文化思想,對彰顯人性的光輝,對丹道玄關修真的價值,具有其它修真文化,無與倫比的美麗。 《悟真篇》也說:「故知上善利源深,不比尋常藥品。」丹道的藥品,丹道的玄關,是需要站在修道高度,靠個人去積德立行,去密叩玄關。 三、煉己築基,才能逐漸顯露玄關 古人早就告訴了我們,「還丹最易,煉己最難。」什麼叫煉己?我們爲什麼要煉己?我們在前文已經用「全憑戊己成功」的修真思想,從陰陽合一的角度,跟大家作了相應的介紹。 丹道的煉己,也就是一個逐漸排遣人慾私心的過程。只有將這個「己」,這個私慾之心,通過具體的修煉,促其漸漸消磨,直消磨到「無己」時,即是海蟾翁《至真訣》所講的「無心心即真心」的玄關自然顯現,纔是張三丰祖師所說的「機死神活」的玄關出現。 所以,張三丰祖師告訴我們:「要築基,先煉己;煉成熟,明採取。」怎麼叫「煉成熟」呢?就是修真者要練到「無己時」的那個心意狀態。怎麼叫「明採取」呢?採取的又是什麼呢?很顯然,就是修真者煉己煉到無己時,處於「微茫之中,心光發現」的道心、真心自然出現,對這個「玄關」的顯露,要不驚不喜,有一顆「萬般景象皆非類」的真心善持,祖師叫做「明採取」,用一個「明」字,將玄關顯露時的心意運用,清楚地告訴了我們。 呂祖《沁園春》說:「七返還丹,在人先須煉己待時。」這個「待時」,就是漸修出玄關,這個真心出現的時刻。 煉己即是築基,築基即是煉己,二者沒有絕對的界限。修真者不可將二者割裂開來。丹道並沒有那些稀奇古怪「打妄想」的「添油接命」之法。丹道煉己的過程,也是築基的時刻。怎麼去煉己,呂祖說「養氣忘言守,降心爲不爲」,《呂祖百字碑》用一句話,就高度地概括了丹道煉己築基的修真法則。 後世道學家對《呂祖百字碑》的崇高地位的認可,是含有道家文化因素在裏面的。 四、丹道修真,其實也是「養氣」之學 簡單地說,丹道修真就是傳統文化的「養氣」之學。孟子說:「氣以直養而無害」。現代丹道所揣測出的「玩弄精氣」的戕生遊戲,不是直養,而是一種曲養,這對修煉者的壽命,是無益的。 古代聖賢告誡後人,那些打着丹道旗號的道術,非但不能延年,反而會促壽的道理,就在這裏。 道門的丹道,是仙佛同源的「降心」之法。是《陰符經》告訴世人的:「火生於木,禍發必克」的降伏其心。 這些修玄關的道理,我們曾經告訴大家,應從張三丰祖師《道言淺近說》中,去參看如何修出玄關的那些理法。 五、只有漸修之功,才能修得玄關 我們反覆強調,道門的玄關,是通過漸修之功修出來的,也是道門「道法兩用」的結果,是丹道煉己煉到無己時的「無心之心」。 我們反覆解釋玄關的這些道理,是好讓大家明白,道門修命的玄關,這個祕密不在於某種師傳的口訣當中,不在於某人神神祕祕的隻言片語當中,而在於修真者去身體力行,腳踏實地,克己復禮,從大造化當中,去參悟正念,日積月累,煉己築基,才能立於正信、正行的修行之路。 (2025 年 3 月 15 日整理自微信公衆號「崑崙文化家園」)

2025年3月15日

爲什麼正向思維無法撇淨煩惱?

推薦語 你的無休止的想法或者念頭來自於大腦還是內心?如何才能讓煩惱遠去?你能否讓所有的念頭都停止下來,什麼都不想?讓我們閱讀一篇來自於《黃庭心學》的文章,一起來探索煩惱的根源,以及與感受自處的方法。 理性思維與內心感受的區別 造成我們認識自己內心無比困難的其中一堵牆,就是我們腦中的想法、思緒。腦中的理性思維跟內心的感受相混淆,到底你的煩惱是屬於內心的感受,還是腦中的想法? 爲什麼大家都在這個地方有相當的混淆?原因是科學界無法檢驗到你的內心感受究竟是什麼,但是可以測得出腦波的一些科學反應。 很多人就以爲安寧必定是要來自於我腦中理性的邏輯思考,甚至我們可以把頭腦分成左腦右腦,哪一邊管情緒,哪一邊管理性,我們如何增加理性的思考,以便於我人生就會更幸福。 正向思維的侷限性 社會上有很多課程在教正向思維、正向思考,以便讓我們的情緒更正向、更自在。 比如說什麼是正向的思維呢?像是學習寬恕,要知足,要慈悲,要勇敢,要無畏,要懂得感恩,你就不會那麼多煩惱。你不要計較就不會那麼多煩惱,當我們知足,懂得感恩的時候,煩惱就自然會減少。 有時候逆境太多了,或是常被人欺負,我們就會想佛家講因果,不是不報,是時候未到,忍着,忍到忍無可忍,那就這麼想吧,心裏會釋懷一些。 有時候想,吃虧就是佔便宜,現在我喫虧,以後你總該還我的嘛,或者把目前的逆境,悲慘的命運,就當作是前輩子欠他的嘛。 有很多人告訴我們,說應該這樣想、應該那樣想,一開始,也許你聽得萬分的感動說:「啊,我忽然開悟了,我忽然想通了!」 可是過一陣子,當這個新鮮感失去的時候,你會發現煩惱依舊。你又想到是因爲他們還存在,就又墮入了第一堵牆的陷阱,想辦法要把外在人和事一一擺平。 當然,你可以去擺平外面的事情。但是擺不平之前,難道你就沒有資格可以獲得與生俱來、本自擁有的安寧嗎? 或者你會找一個很擅於禪定的禪師,他教你如何對世上所發生的一切事情不要分別取捨,都用平常心來看待;他教你頭腦不要這麼紛亂,教你如何一念不起,教你怎麼止住腦中的想法,讓腦波停下來。 甚至發明了機器來檢測你的腦波,讓你的腦波從什麼 α 波 β 波 轉到 θ 波 ,你就會非常的定靜,你就會充滿了幸福。 他們教你怎麼樣讓紛亂的思緒停下來,止住它,一個念頭都不要發生。但是在短暫特殊的感受,那種激情過後,你還是會發現,這是最容易失去的事情,短暫的一種寧靜,一種感覺,並不能貫穿在生活的每一時每一刻。 就算讓你做到了,那剛好進入佛家所謂的頑空,佛家的頑空是說什麼?就是說頭腦都停住,都不要動;還有一種是叫你不要出去做事情,在家裏靜坐就好了;叫你離開了三綱五常,遁到深山裏面去修行就好了。 其實到深山裏還是有三綱五常,因爲有人,你的旁邊永遠有人。如果你做這樣的思維,就是佛家所說的頑空之病。 這是不可行的,爲什麼?各位想想看,眼耳鼻舌身意,這叫六根,頭腦只是六根其中的一根,頭腦阻礙了你,你就想辦法把它給止住,讓它沒有功能,讓它不要發生念頭。 請問,如果眼睛看東西煩惱了你,那接下來怎麼辦,眼睛先挖掉嗎?如果聽聲音煩惱了你,怎麼辦呢,難道把耳朵給廢了?!這就叫頑空之病。 理性思維,無法觸碰到內心的領域 我們說腦中的思維跟內心的感受混淆不清,腦中思維,像是精密的邏輯、念頭、思考都算腦中思維。 那什麼是內心感受呢?內心那一份安寧滿足,這就是一種感受。安寧也是感受,滿足也是感受,內心的喜樂、哀傷、都是感受,情緒是感受,那個澎湃的激情、不能自已的情感是感受。 它不是邏輯想來的,一加二加三,所以我這麼愛他的嗎,不是,它不是邏輯想來的。它不是想象,不是邏輯,它不是理性。因爲它不是計算的,它是當下自自然然、不學而能、不慮而知,就直接發生在你的內心裏面了。它是直接充滿的,當下的,不是未來的。 這個感受只能感覺,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你沒有辦法透過語言,沒有辦法透過文字書寫。 爲什麼沒有辦法書寫?譬如說檸檬是酸的,檸檬怎麼酸,我問你,檸檬的酸跟醋有什麼不一樣,跟酸的水果有什麼不一樣,請問你怎麼描寫?沒有辦法描寫。感受沒有辦法透過文字,用文字只能夠寫給同樣懂這個感受的人看,如果你寫給那個不曾感受過的人看,他看一輩子都不會看懂。 感受不能夠透過邏輯思維,它就很單純,它只是充滿在內心的一種感受,充滿在身體的一種感受。所以,我不需要用推理去分析每一種感覺。 怎麼讀《心經》,你所需要的是用內心去感覺; 怎麼讀《金剛經》,你所需要的是用內心去感覺; 如何瞭解孔子說的仁、孟子說的惻隱之心,你只有用心去感覺,沒有辦法書寫的,沒有辦法邏輯思維的。 在內心感覺到的那一份平靜才叫平靜,那一份滿足才叫滿足,不是牆上寫着平靜跟滿足!所以,邏輯思維是解決不了你的渴求! 你很想安寧,可是用想的,你得不到片刻安寧;你很想拋開憂傷,只是用邏輯堆砌,你無法拋開憂傷,有的話都是暫時的、僥倖的。 好比你腦海中想象着自己正快樂地喝水,問題是空虛的,你內心那個渴望並沒有減少。你只是想象那個畫面,安慰一下自己是可以的,沒有錯,它會轉移一下內心的感受,可是很快就會淹沒你了。 你可以在大太陽下想象着說「我不熱、我不熱」,問題你的汗是一直流出來的,你的內心說「太熱了,自欺欺人啊」! 內心,主軸是感受的,是情感的,是情緒的,當然也是煩惱的。你的煩惱都是感受,你的嫉妒是感受,你的不快是感受,說我心堵堵的,說揪心之痛都是感受,是一種情感的自由發抒。 但它走上了第二條路,變成了煩惱,它不是思維,所以唯有去感受、去感覺,纔可以觸碰到內心的領域。 (2025 年 2 月 28 日整理自微信公衆號「黃庭書院」)

2025年2月28日

今生的夫妻,必然有着前世的因緣

推薦語 你是否相信因果?你是否相信業力?你是否相信人與人的姻緣冥冥中有一定的定數。不管你信不信佛,你是否想看看從佛家的角度怎麼看待人生?看待姻緣? 每個人的面目不同,其因果也不一樣,每個人在往昔生生世世所欠下的債也不同。有些人欠債太多了,到這個世界上來,還也還不了,所謂「債臺高築」,也就是業障之臺,一天比一天高,一天比一天深,債上加債,糾纏不清。 這是什麼緣故呢?是因爲往昔專門放高利貸,借錢給人,利上加利,貪得無厭,自己以爲佔了便宜,結果是自己吃了虧,業障一天比一天重,終於拔不出腿來了! 有的欠人做父親的債,有的欠人做母親的債,有的欠人做妻子的債,有的欠人做丈夫的債,有的欠人做兒子的債,有的欠人做女兒的債。所謂「父母的饑荒,倫常的賬碼」,種種的因緣,乃促成你我今生命運的安排。 可是一般人不明白一切都是前因後果,定業難逃,所以有時候還不認賬,還想扛債不還,明明欠人的債,卻不承認。因爲這樣不講道理,所以釀成世界上種種麻煩的發生 ── 你有你的麻煩,我有我的麻煩,他有他的麻煩,各人有糾纏不清、善惡夾雜的因果。偶爾遇到佛學,聽了佛理,便明白一點。 可是今天明白了,明天又糊塗了;後天又想明白,大後天又糊塗了。於是變成智愚平等的局面,智慧和愚癡平均,糊塗時便不想修道,明白時便想修道。 可是修道的時候很少,糊塗的時候很多,因此所修的不及所丟的,智慧也一天不如一天;而愚癡卻一天比一天增加,在無明驅使之下,便做出很多糊塗事。心裏糊塗,進一步身上也糊塗了;心裏有貪瞋癡,身上便犯殺盜淫,這些都是糊塗賬,根本算不清! 所以,有時家庭眷屬不和,父子不和、母女不和、夫婦不和、兄弟不和、姊妹不和、兄妹不和,種種問題就發生了。發生了,自己還不承認、不認賬,反而覺得很受委屈。其實這都是前因後果的定律,以前種下的因,如今結果了,有什麼好怨呢? 所以「是故知命者,不立巖牆之下」,「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首先要明白因果,不要再種糊塗因果,要種清淨的因果,要是道則進,非道則退。不要再把善惡混淆不清,是非夾雜不明,若能黑白分明,真假瞭然,便有機會返本還原,回覆到本有的性淨明體、妙真如性。 在種因上不小心,結果上就要認帳了。 那麼人爲什麼做人?我們做人,就是來還債的。還什麼債?還倫常的債、還世間的因果債。你還這個債,就能了這個債;你不還這個債,債就不能了。也就好像什麼呢?好像我們欠人的錢,就還人的錢;不還,債就不能了了。人在世間上,也就這樣的。 我又想起來一個公案。有個家庭養了一隻驢,就天天用它來拉磨。磨坊的主人嫌驢走得慢,在磨坊裏,天天拿着一把竹掃把打它,趕着這驢拉磨,叫它來爲他做工。那麼這一生完了,來生這隻驢就轉生做一個男人,打驢的人就轉做一個女人,兩人就結婚了。 結婚,你說怎樣呢?這個男人一天到晚就打這個女人,無論拿起什麼東西就打,或者喫飯的筷子拿起也打;一天到晚連打帶罵,她做什麼都不對。啊!打來打去,這一天這個女人遇到寶誌禪師來了,就說:「唉!我的丈夫不知道爲什麼天天都打我?您老修行是得五眼六通的,請看看我們這是什麼因果,爲什麼他天天這麼打我呢?」 志公禪師說:「喔!你們兩個什麼因果啊?你前生是個男人,在磨坊裏頭,用一隻驢爲妳磨麪粉,你天天打這隻驢。現在這隻驢就轉生做男人了;你啊,就是打驢那個人,現在做女人。你們兩個結婚了,所以他天天打你,就因爲你以前天天用掃把打這隻驢。一隻掃把是由幾百條竹子做的,你現在要想解這個冤結,我教你一個方法。 妳把家裏所有的東西都收起來,就留一支用馬尾織的拂塵,那個叫蠅甩子。他看沒有其它東西可打的,就會拿拂塵打你;打完了,妳就告訴他說,前生妳是個趕驢拉磨的人,他前生就是那隻驢,因爲天天被妳打,所以現在他也天天打妳。那麼他用馬尾子織的拂塵打妳,這個一下子就有幾百條,所以他打你一頓,今天就把以往的債都還了。你對他說明白以後,他就不會打你了。」 她果然就把所有的物件都藏起了。她的男人回來,不由分說,就要打她;各處找東西都找不到,只找出一支馬尾子,劈頭蓋臉就打。以前他打,這個女人就跑;這一次打,她就坐在那兒捱打,等他打夠了,就問:「喂!我以前打你,你就跑;今天我打你,你怎麼不跑?」 她說:「你不知道你打我是有前因後果的。今天寶誌禪師來,我請教他,爲什麼你天天這麼打我呢?他告訴我說,你前生是隻驢,因爲我叫你拉磨,天天打你;所以今生你投生做一個男人,我變成一個女人,兩個人結婚,因此你天天要來打我。他教我把拂塵放在這兒,等着你來打我,叫我不要躲避;那麼你今天打完了,我們倆的債就沒有了,以後再不會打架。」 這個男人一想:「喔!原來是這麼一回事,那我現在不可以再打了,我今天若打她多了,來生她又要打我。」從此之後,兩夫婦不再打架了。 由這一點看來,人世間誰和誰有緣,誰和誰沒有緣,誰和誰是夫婦、父子、兄弟,這都在往昔有一種因果,所以今生才做這種眷屬。我們若明白因果,就應該要改變因果 —— 往好的做,不要往錯的做。 (2025 年 2 月 15 日整理自微信公衆號「打坐仙翁」)

2025年2月15日
免費結緣一本善書

建站宗旨:幫助深陷邪淫惡習中的人們看清幻象、重歸正途!

投稿、糾錯、投訴、合作等請聯系:contact@buzhu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