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語

人人都說色慾之關難破,是因爲色慾是人的本能。正因爲如此,能破此關纔是真的丈夫!下面的文章來自於微信公衆號「雲溪伴石居」,帶你我一探色慾難破的原因。

偉人毛澤東在他學生時代的讀書筆記中曾寫下:「貨色兩關不破,其人不足道也!」(參見李銳著《毛澤東同志的初期革命活動》一書)

貨是指財寶,色指的是色慾。而人之色心所欲,根源於人的性本能。古人云:江山易改,本性難移。這個本性,主要便是指人與生俱來的本能,「食色性也,人之大欲存焉」。

顯然,人之爲萬物之靈,雖有動物相通一面的動物性,但人與動物又有本質性的區別。這個區別在於:人的特質不在動物性的本能上,人高於萬物的本質特徵乃因爲人是精神性的存在。

正如黑格爾所說:人的本質是精神,精神的本質是自由,自由的本質是創新。人類有別於且高於所有動物的獨特本質,就在於人類歷史是一部不斷創新的文明史。

由上可見,人是動物性與精神性合二爲一的同一存在,也是一分爲二的矛盾存在,這便註定了人的一生都在本能的動物性與超本能的精神性的矛盾漩渦裏掙扎沉浮,沒有例外

就連被人們神化了的弘一法師,臨終前手書的「悲欣交集」四字,也似乎從字縫透露出大師對「悲欣」這強烈情感的無法可施,無可奈何。

這說明,一個人,不論精神發展程度多高,始終不可能完全擺脫人天生性本能及熾熱情感的反覆糾纏。一生以思想創新爲生活主旋律的革命導師馬克思,也曾說過:「人所具有的我都具有。」

打個比方說,色慾猶如一座充滿誘惑的城,城中的人想出去,但只是想想而已,城外的人一進來,弄得不好,便在酒池肉林中走失了自己。

寫《道德經》的老子,早已看透了人性,他知道所有人在道德上都有瑕疵,能夠做到「少私寡慾」就相當優秀了。至於說自己「大公無私」的人,大概都只是說說而已,或者甚至是以「大公」來「成其私」。(老子語)

佛教苦行僧一派實踐的禁慾,太不容易了。如今世風日下,追求錦衣玉食、香車美人成爲時尚,佛門也似乎不清靜了,乃至於成了世人垢病的不潔之地,斂財工具。

色慾這一關,打遊戲的高手也過不了,色慾乃人天生的動物性,而動物性中必有隱藏的獸性、非理性,這是不可能由人的理性來完全操控的,如同我們無法不讓潛意識中的慾望以夢的形式趁人入睡時跑出來,變相的滿足我們一樣。

從修行的角度來看,色慾是迷魂藥,是民間諺語說的「皮下抽肉」,是呂洞賓《警世》詩所言:「二八佳人體似酥,腰間仗劍斬愚夫。雖然不見人頭落,暗裏教君骨髓枯。」

色慾有如此巨大的誘惑力,因爲它是人之大欲的表現又是人所欲的性福的達成。人天生的本能,必須得到直接的或間接的滿足,否則人性可能會被扭曲。然而,沉溺於慾海不能自拔,又可能給人帶來滅頂之災,例如那個慾望無邊的賴小民。

色慾乃是世界上所有人之「通病」,無論是在紅塵滾滾的鬧市,還是在庭院深深的閨房,無論是達官貴人還是平民百姓,都免不了色迷心竅,色心騷動,甚至色膽包天!

從慧根來講,不單是中下之人,被如花似玉的色相所迷。即使是上根之人,若不慎獨自持,嚴於律己,守靜入定,則亦難免不被花容月貌所打倒。

而今各個網絡平臺上,搔首弄姿,賣弄色相,已成時尚乃至流量密碼。不少快刷手抖的,色不迷人人自迷,萬花叢中忘了睡。迷戀色慾,睡眠不足,成了網絡時代的流行病。

古今中外,無數出類拔萃的人傑,立功立言者不少,這方面固然足夠稱之爲聖賢。可是,卻極少有人能在「立德」上打破貨色關。更多見的是,彷彿人們功成名就的成功,正是爲了盡享人間的榮華富貴,特別是閱盡人間的窈窕春色。

按照弗洛伊德學說,性本能,力必多,性能量,是生命力的體現,也是人之精神性昇華的基礎和動力。色慾,反過來則是欲一一色,人因生命能量的推動而欲求有色彩的生活,追求詩意的美的生活。例如畢加索,僞裝成愛情的色慾,每一次都促進了他的藝術創作,精神世界的昇華使他產生了不少傑作。

但從佛經上講,「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萬相非相,四大皆空,外息諸緣,本自具足。

凡修練過氣功的人,在守靜入定中大致體驗過內心清淨圓融的喜悅,這是反觀自身,內求通達的結果。但要守住這靈肉圓融合一的大喜悅,卻並非易事,因爲在修行過程中,性慾色慾會時不時跑出來干擾迷惑,稍有鬆懈,或太過着力,都可能又被打回起點。

楞嚴經雲:「若諸世界六道衆生,其心不淫,則不隨其生死相續。汝修三昧,本出塵勞。淫心不除,塵不可出」。如果說,人的肉身構造,使人自帶「淫具」和「淫心」,那麼,又如何能在「淫具」存在的情況下,根除「淫心」呢?

如所周知,古代皇宮裏的太監,雖是去勢之人,然「淫心」卻尚在,「淫心不除」,則「塵不可出」,依舊是慾海中苦渡之人。

與太監大不同的是,學道之人,爲的是出離生死,既免生之性福又免死的恐懼。然而,按佛經所示,如果不痛除色慾淫心,貪戀紅塵美色,則是不可能使自己的精神昇華到出離生死,超越動物性本能的。

淫心不除,即使天天唸佛守戒喫素,也只能是「帶業往生」。如果「淫習固結」,剋制不了,縱然身在法門亦必與佛心隔千里,難於感應天地之大道而往生極樂。

但從佛家所求「出離生死,超越六道輪迴,往生極樂世界」來看,「樂」乃至「極樂」,仍是修道者欲求的終極境界,只不過與世俗人的區別在於,前者修的是來世,後者蠅蠅以求的是「今朝有酒今朝醉」的今生。

色慾關難破,難在它根植於人的性本能。記得有老友悄悄告訴我,當他用嬰兒車推着一歲多的小寶寶上街玩兒時,回家後這個小寶寶說:他看見街上的小女孩,居然會有生理反應,「小雞雞硬了」。可見,見色起意,色慾之心,是人生而有之的,而非成人才有的。

學佛修行之人,告訴戒色慾方法曰:欲絕此禍,莫如見一切女人,皆作親想,怨想,不淨想。

所謂親想者,見老者作母想,長者作姊想,少者作妹想,幼者作女想。因此,欲心縱盛,斷不敢於母姊妹女邊起不正念。視一切女人,總是吾之母姊妹女。則理制於欲,欲無由發矣。

這種止慾念之法,說它是佛學,不如說它根據的是宋明理學,以人間的倫理道德,制服心中的色鬼欲魔。不失爲一種方法,但非究竟法、根本法,因爲人的起心動念來自人內部的性能量,僅靠外部道德規範的約束壓抑是不夠的。

試想,人間的疾病都有一個共同的來源,就是慢性病,它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天長日久慢慢生成,所以在病源學上許多疾病都是慢性病。而所有的慢性病都有一個共同源頭即生活方式,不好的生活方式。不好的生活方式的源頭,則是人性三毒:貪嗔癡,特別是貪一個字,害人不淺也害死人無數。

人爲什麼管不住嘴?貪喫,喫得腦滿肥腸體態變形,還在貪喫,渾身油膩,在外表上就給人不潔的印象。

人爲什麼邁不開腿?貪懶,好喫懶做。

人爲什麼破不了色慾關?貪婪。注意,「婪」的意思是林木一樣多的女人,抑或「林」象徵的是男人陽物的貪慾本性。

佛教徒及學佛修行的人,爲什麼尊稱佛祖爲大醫王,恰是因爲他道出了所有疾病的共同源頭,在於人性內蘊的貪慾這個貪嗔癡三毒中最大的毒根。

一個人,只有克服了貪念,貪慾,貪心,貪婪,纔不致於隨波逐流,受外物的引誘和掌控,也才能真正做到獨立而自由,有一個良好的心態。心態決定體態,心體和體態決定生命形態。人最高的追求,應該是老子所言的「返樸歸真」,過有機的有詩意的生活,喫的自然,唾的安然,心情坦然,處世超然,獨處悠然。

有詩友稱我是「情癡」,其實我是一個特別念舊的人,天蠍座的人,是慢熱型的,不可能如世間癡男,一見美女,便起愛心。

須知,人由愛心可昇華自己的精神,也可由此愛心而墮入惡道,長期受色慾折磨,不能出離生死。對於癡男怨女,所謂女色男色,皆猶如美麗鮮豔的罌粟花暗中含毒。

佛教人做如是觀,觀所有美色皆不淨者,外表美貌動人,只是外面一層薄皮而已。倘若揭去此粉面表皮,則醜不忍目睹矣。骨肉膿血,屎尿毛髮,淋漓狼藉,了無一物可令人愛。

但人皆爲薄皮色相所矇蔽,則妄生貪癡愛戀,而實則美人不論男女,皆猶如「花瓶盛糞」,人不可以貌相而日日把玩。美人美色之薄皮,如同漂亮花瓶,而皮內所容納的,有人性的貪嗔癡,還有肉身的病毒便

人爲什麼愛其華麗外皮,而忘了色相皮裏藏着的種種穢物呢?如同張愛玲對人性的洞見:華麗的袍子下,爬滿了蝨子。

如何才能打破色慾關,做自己肉身的主人,而不是讓肉身指揮着自己團團轉?

記得五十年前,在我當知青的時候,集體戶土牆縫裏藏着的「儲備糧」,是香菸充足時留下的菸屁股。精神斷糧的知青,從牆縫中掏呀掏呀,連最後一個也不放過。還有將阿斯匹林粉末,放在香菸上點着吸,空虛迷茫的青春樂在其中。

當時我寄居在法王寺,卻與佛遠離,嗜慾溺我太深。直到 2010 年我戒菸後,才知道人是上半身或下半身的奴隸,人的一生只是爲了學會當自己的主人。但煙癮畢竟來自外物影響,與來自本能的色慾性癮相比,色慾的徹底戒除幾乎是不可能的。

怎麼辦?

佛教人,你若想在見境(色境)時不起染心(慾念),必須在未見境時,常作上述白骨觀不潔觀污穢觀,則見境便噁心倒胃,自然可以做到心不隨境遷。否則,縱使個人獨居不見色境,意念地仍復纏綿悱惻,終被淫慾習氣所束縛,而不得解脫和自在。

因此,必須認真滌除惡業貪念,斬斷好色愛美的貪婪,方可以有精神的自由和昇華。學佛之人,每日除了盡己職分外,專心念佛名號,朝暮佛前,竭誠盡敬,誠懇懺悔無始宿業,如是久而久之,當有不可思議的奇蹟發生,色慾之關竟然於不知不覺中便打破了,有了一顆舍利子那樣晶瑩剔透的清靜心

法華經雲:「若有衆生,多於淫慾,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欲,瞋恚,愚癡,亦然。是知能至誠念彌陀觀音聖號者,貪瞋癡三惑,自可消除也。」

特作一詩偈以爲本文結束語:世上百病同源貪,萬事從來勝己難。人若破得色慾關,一破即爲人中仙。

(2025 年 7 月 4 日整理自微信公衆號「雲溪伴石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