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康寶鑑・戒淫聖訓

原文 文帝垂訓曰:吾奉金闕至尊之命,於每月寅卯日,按行酆都地獄,考定天下有罪人民事實。見夫黑籍如山,皆是世人一生孽案。其間作惡多端,唯淫惡之報,天律最嚴。 奸人妻女,玷人閨門,在地獄中受苦五百劫,方得脫生,爲騾爲馬;又五百劫,乃復人身,爲娼爲優。設謀造計,奸宿寡婦、尼僧,敗人操履,在地獄中受苦八百劫,方得脫生,爲羊爲豕,供人宰殺;又八百劫,乃復人身,爲瞽爲啞。以卑亂尊,以長亂幼,敗壞綱常,在地獄中受苦一千五百劫,方得脫生,爲蛇爲鼠;又一千五百劫,方得人身,或在母胎中死,或在孩抱中亡,畢竟不享天年。更有造作淫書,壞人心術,死入無間地獄,直至其書滅盡,因其書而作惡者罪報皆空,方得脫生。 淫書之爲害,不可勝數。常有名閨淑媛,識字知文,或綠窗晝靜,或青燈夜闌,展卷視之,魂搖魄蕩,不禁慾火之焚,遽成奔竊之行,致節婦失節,貞女喪貞。更有聰明子弟,秀而有文,一見此書,遂起欲想,或手淫而不制,或目挑而苟從,小則斲喪元陽,少年夭折,大則瀆亂倫紀,不齒士林。若夫巧作傳奇,當場演出,教習嬖童,備示淫態,亂人清操,不可勝數。職其根由,皆淫書所致。奈何士子以夙世之慧根,握七寸之斑管,不思有功於世,積福於身,徒造無窮之孽,幹上帝之怒,自蹈於冰淵火坑而不恤,深可悲也! 今譯 文昌帝君垂慈訓誡說:我奉玉皇大帝的命令,在每月的寅日和卯日,巡察酆都地獄,考察覈定天下造罪人的犯罪事實。見到黑藉堆積如山,那都是世間人的造孽罪案。在天律所定的各種罪惡報應中,以淫罪的處罰最爲嚴酷。 姦淫別人的妻女、玷污人家的閨門名節者,在地獄中要受五百劫嚴厲酷刑,才能出離,託生爲騾爲馬,又要經過五百劫,才能再投生人世,淪落爲娼妓等類。那些設計姦污寡婦或尼僧、敗壞人家貞操的人,將墮地獄受極苦八百劫,然後投胎爲羊爲豬,供人宰殺。又經過八百劫,才得脫離羊身豬身,接着又託生爲蛇爲鼠。這樣又經過一千五百劫,才得脫離蛇身鼠身,投生爲人。在人中或死於母胎之中,或在懷抱中夭亡,畢竟不能長大。更有造作淫穢圖書、壞人心術者,這種人死後墮入無間地獄(受苦沒有間斷的地獄),直到這些書完全消失,而且看了這些淫書而造罪者的苦報也受盡了,淫書的作者,方能出離地獄。 淫穢圖書對世人的危害,實在是罄竹難書。常有名門閨秀,賢淑女子,她們識文解字,或於白天綠樹飄拂的窗前,或於夜深人靜的青燈之下,偷看淫書,不覺心神盪漾,慾火中燒,因此做出了淫奔偷情的惡行,守節的寡婦由此失去了節操,純潔的少女由此喪失貞節。更有一些聰明俊秀而有才華的青少年,偶爾看到淫書,立即燃起淫慾妄想,有的發生手淫而不能自制,有的則眉來眼去輕薄地挑逗異性,從而發生傷風敗俗的男女關係。從小處看,則由此損傷元陽,摧殘了少年的脆弱之軀,導致夭折早亡;從大處說,則瀆亂敗壞了倫理法度,爲人們所鄙視。還有一些人編寫傳奇故事,當衆演出,教使年幼的嬖童,表演各種色慾情態,惑亂了他人原本清純的操守,這樣的事,也是數不清的。追究其根源,都是由於淫穢圖書所造成的。可嘆這些文人,有着多生多世培植的慧根,卻不思考如何建功勳於世間,積福德於自身,反而造下無窮的罪孽,惹起上天的震怒。這真是往冰窟火坑裏面跳,自己不知珍惜自己,實在太可悲了! (2024 年 7 月 28 日整理自《壽康寶鑑》)

2024年7月28日

壽康寶鑑・文昌帝君訓飭士子戒淫文

原文 文帝曰:天道禍淫,其報甚速。人之不畏,夢夢無知。苟行檢之不修,即災殃之立至。嗟(jiē)爾有衆,聽予訓言。惟惠迪吉,自古云然。不善降殃,昔人明戒。春秋之淫亂,皆敗國而亡家。風雅之刺譏,盡鶉(chún)奔而鵲逐。故逆理乃自戕其性,而貪淫即自奪其名。人事一乖,天心盡怒。桂香上苑(yuàn),非潔己者難邀。杏宴天恩,豈污名者可得? 予蒞(lì)文衡,嘗垂教示。奈士子只貪半晌之歡,罔(wǎng)惜終身之計。淫人人淫,交手爲市。業報慘酷,洗心者誰?吾於二八試闈(wéi),每多臨時去取。一筆勾削,只緣窺(kuī)彼鄰妻。數字增加,端爲拒茲(zī)室女。欲聞平地之雷,莫起寸心之火。終年潦倒,豈負學苦文高。一世迍(zhūn)邅(zhān),悉是逾(yú)閒敗節。士人不察於所由,反或怨天而恨地。植來黃甲,只在心田。衣爾紫袍,總由陰騭(zhì)。棘(jí)闈滿地皆神,文院三場有鬼。惜哉字字珠璣,忽遇燈煤落卷。悵矣篇篇錦繡,無端墨跡污文。此時予實主持,孰謂蒼天無眼。榜發三元,爲有驚神之德。蓮開並蒂,旋聞墜蕊之兇。倘(tǎng)能持正而不邪,自爾名歸而祿得。特頒新諭。鹹使聞知。 今譯 文昌帝君說:上天常降禍於好色貪淫之人,而且其報應也特別快。愚人卻像做夢一樣的顛倒無知,不知畏懼。世人如果放縱自己的行爲不加檢點,那麼災殃隨時都會降臨。諸位學子請聽我的勸導之言:自古以來只有積德行善,才能獲得吉慶;違背天理,造作罪惡,必然遭受禍殃。這是往昔聖賢的明訓。春秋時期那些邪淫亂倫的諸侯大夫,最後都導致了敗國亡家。《詩經》也譏刺男逐女奔的荒淫無恥。所以違逆天理,就是自害性命,而貪圖淫亂,就是自敗名節。人的作爲背天理,上天豈能不震怒。高貴香潔的御花園,只有潔身自好的人才能受邀遊覽;天子爲新科貴人賜宴的恩寵,豈是名聲污穢者所能享得? 上帝命我掌管士子功名,我於此類事也曾作過教誨訓示。無奈有些讀書人,只爲貪圖片刻的歡樂,而不顧惜一生的前程。淫亂別人的妻女,自己的妻女必被他人所淫,如同交易有買就有賣。淫惡的報應殘酷無情,可是能洗心革面、痛改前非的又有幾人呢?我在春秋兩季的科考中,經常臨時取捨一些人:有的原本該考中,而被一筆勾銷名字,那是因爲他偷看了鄰家的妻室;而那些原本不在錄取之列,後被增補上來的人,是由於拒絕了私奔的少女。要想聽到金榜題名的平地驚雷,心中就不要生起淫慾之火。那些落榜後的貧困潦倒者,並不是沒有寒窗苦讀和滿腹文章,他們一輩子艱難困苦,說起來還是由於越規犯淫,自壞節操。可嘆這些人不去檢查自身的原因,卻反而怨天尤人。高中進士的福報,是從心地上種來的;身穿大臣的紫袍,也是陰德中修出。科考場中處處都有神明監察。可惜呀,考卷中字字珠璣,忽然燈灰落紙毀壞考卷;悵恨呀,篇篇文章錦繡,似乎無緣無故被墨跡污髒。其實都是我在冥冥中主持公道,怎麼說老天沒長眼睛呢?高登金榜前三名的,都是因爲有驚動鬼神的陰德;而本來有蓮開並蒂瑞兆的,卻因爲犯淫敗節,隨即就聽到花敗榜落的凶信。諸位士子,只要你們堅守節操而不犯邪淫,自然能功名成就,福祿隨身。特頒新諭,希望你們都能明白這個道理。 (2024 年 7 月 28 日整理自《壽康寶鑑》)

2024年7月28日

人生沒什麽不可放下・恬淡是養心的第一法

恬淡是養心第一法 —— 弘一法師《格言別錄》 恬淡,是一種發自内心的恬靜淡泊。古人認爲:「恬靜養神,弗役於物。」意思就是說,恬靜可以養神,使人不拘於外物。恬靜講的就是一種「退」的處世態度,萬事不縈於懷,保持這種心境的人,在養心方面必然可以做得很好。 現代越來越多的人在追求「養生」,養生包括養心、養性和養身。但很多人只熱衷於養生之法,認爲只要身體養好了、健康了,就能更長久的享受生活。所以,很多人能堅持每天鍛煉身體,吃健康的食物,但很少有人能夠堅持每天養心。 有一個朋友的媽媽非常注重養生,每次見到她,她都會不厭其煩地向別人宣講養生的道理,告訴別人每天要吃什麽東西,吃多少、怎麽吃,每天要運動多長時間,等等。她一次又一次地聲明:只有這樣,才能不生病!可是,我每次聽到這些卻很奇怪,一個人每天從早到晚都為如何給自己準備健康的食物而忙個不停,害怕自己一頓飯吃得不好就會生病。一邊養生卻一邊為身體而焦慮,唯恐自己生病,唯恐自己不夠長壽。每天都這樣擔心,怎麽能開心? 如果我們不從養心和養性開始養生,心中有諸多煩惱,有萬般慾念,就算身體再健康,不過是一具軀殼罷了。我們所能體驗到的幸福,也無非是吃穿玩樂這些享受,人生本身並沒有得到真正的升華。 弘一法師認爲恬淡是「養心第一法」。他所講的「恬淡」,歸根到底就是要人靜心。世間的事紛紛擾擾,容易擾亂人的心境。所以,很多人認爲自己心不靜,是因爲有太多事情在干擾。其實,擾亂我們的不是紛擾的世事,而是不靜的心。當我們能把一切外在事物剝離的時候,不管處在什麽樣的環境中,都能真正享受閑適的生活。 (2023 年 10 月 15 日摘錄自宋默先生編著的《人生沒什麽不可放下》之第一部分「放下慾念,修一顆清净心」)

2023年10月15日

太上清靜經

第一章 老君曰: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 第二章 夫道者,有清有濁,有動有靜。天清地濁,天動地靜。男清女濁,男動女靜。降本流末,而生萬物。 第三章 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 第四章 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慾牽之。 第五章 常能遣其慾,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慾不生,三毒消滅。 第六章 所以不能者,為心未澄,慾未遣也。 第七章 能遣之者,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三者既無,唯見於空。 第八章 觀空亦空,空無所空。所空既無,無無亦無。無無既無,湛然常寂。寂無所寂,慾豈能生。慾既不生,即是真靜。 第九章 真常應物,真常得性。常應常靜,常清靜矣。 第十章 如此清靜,漸入真道。既入真道,名為得道。雖名得道,實無所得。為化眾生,名為得道。能悟之者,可傳聖道。 第十一章 太上老君曰:上士無爭,下士好爭。上德不德,下德執德。執著之者,不明道德。 第十二章 眾生所以不得真道者,為有妄心。 第十三章 既有妄心,即驚其神。既驚其神,即著萬物。既著萬物,即生貪求。既生貪求,即是煩惱。 第十四章 煩惱妄想,憂苦身心。便遭濁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 第十五章 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靜矣。 (2023 年 6 月 12 日整理自「黃庭書院」《經典讀本 · 貳五 · 中》)

2023年6月12日

楞嚴經・四種清淨明誨

唐天竺 · 沙門般剌密帝 譯 佛告阿難:「汝常聞我毗奈耶中,宣說修行三決定義。所謂: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則名為三無漏學。阿難,云何攝心,我名為戒?」 「若諸世界六道眾生,其心不淫,則不隨其生死相續。汝修三昧,本出塵勞,淫心不除,塵不可出。縱有多智,禪定現前,如不斷淫,必落魔道: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彼等諸魔,亦有徒眾,各各自謂成無上道。我滅度後末法之中,多此魔民,熾盛世間,廣行貪淫,為善知識,令諸眾生落愛見坑,失菩提路。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先斷心淫,是名如來先佛世尊,第一決定清淨明誨。是故阿難,若不斷淫,修禪定者,如蒸砂石,欲成其飯,經百千劫,只名熱砂。何以故?此非飯本,砂石成故。汝以淫身求佛妙果,縱得妙悟,皆是淫根,根本成淫,輪轉三途,必不能出。如來涅槃,何路修證?必使淫機,身心俱斷,斷性亦無,於佛菩提,斯可希冀。如我此說,名為佛說;不如此說,即波旬說。」 「阿難,又諸世界六道眾生,其心不殺,則不隨其生死相續。汝修三昧,本出塵勞,殺心不除,塵不可出。縱有多智,禪定現前,如不斷殺,必落神道:上品之人為大力鬼,中品則為飛行夜叉、諸鬼帥等,下品當為地行羅剎。彼諸鬼神亦有徒眾,各各自謂成無上道。我滅度後,末法之中,多此鬼神,熾盛世間,自言食肉得菩提路。阿難,我令比丘食五淨肉,此肉皆我神力化生,本無命根。汝婆羅門,地多蒸濕,加以砂石,草菜不生。我以大悲神力所加,因大慈悲假名為肉,汝得其味。奈何如來滅度之後,食眾生肉,名為釋子?汝等當知,是食肉人,縱得心開似三摩地,皆大羅剎,報終必沉生死苦海,非佛弟子。如是之人,相殺相吞,相食未已,云何是人得出三界?汝教世人修三摩地,次斷殺生,是名如來先佛世尊,第二決定清淨明誨。是故阿難,若不斷殺,修禪定者,譬如有人,自塞其耳,高聲大叫,求人不聞,此等名為欲隱彌露。清淨比丘及諸菩薩,於歧路行,不蹋生草,況以手拔,云何大悲,取諸眾生血肉充食?若諸比丘,不服東方絲、綿、絹、帛,及是此土靴、履、裘、毳、乳、酪、醍醐,如是比丘於世真脫,酬還宿債,不遊三界。何以故?服其身分,皆為彼緣,如人食其地中百谷,足不離地。必使身心,於諸眾生,若身身分,身心二途,不服不食,我說是人真解脫者。如我此說,名為佛說;不如此說,即波旬說。」 「阿難,又復世界六道眾生,其心不偷,則不隨其生死相續。汝修三昧,本出塵勞,偷心不除,塵不可出。縱有多智,禪定現前,如不斷偷,必落邪道:上品精靈、中品妖魅、下品邪人。諸魅所著,彼等群邪亦有徒眾,各各自謂成無上道。我滅度後,末法之中多此妖邪,熾盛世間,潛匿奸欺,稱善知識,各自謂已得上人法。詃惑無識,恐令失心,所過之處,其家耗散。我教比丘循方乞食,令其捨貪,成菩提道。諸比丘等,不自熟食,寄於殘生,旅泊三界,示一往還,去已無返。云何賊人,假我衣服,裨販如來,造種種業,皆言佛法?卻非出家,具戒比丘,為小乘道,由是疑誤,無量眾生,墮無間獄。若我滅後,其有比丘,發心決定,修三摩地,能於如來形象之前,身燃一燈,燒一指節,及於身上爇一香炷,我說是人,無始宿債,一時酬畢,長揖世間,永脫諸漏。雖未即明無上覺路,是人於法,已決定心。若不為此,捨身微因,縱成無為,必還生人,酬其宿債,如我馬麥,正等無異。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後斷偷盜,是名如來先佛世尊,第三決定清淨明誨。是故阿難,若不斷偷,修禪定者,譬如有人,水灌漏卮,欲求其滿,縱經塵劫,終無平復。若諸比丘,衣缽之餘,分寸不畜,乞食餘分,施餓眾生。於大集會,合掌禮眾,有人捶詈,同於稱讚。必使身心,二俱捐捨,身肉骨血,與眾生共。不將如來不了義說,回為己解,以誤初學,佛印是人,得真三昧。如我所說,名為佛說;不如此說,即波旬說。」 「阿難,如是世界六道眾生,雖則身心無殺、盜、淫,三行已圓,若大妄語,即三摩地不得清淨,成愛見魔,失如來種。所謂:未得謂得,未證言證。或求世間尊勝第一,謂前人言:我今已得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道、闢支佛乘、十地地前諸位菩薩。求彼禮懺,貪其供養,是一顛迦,銷滅佛種。如人以刀斷多羅木,佛記是人,永殞善根,無復知見,沉三苦海,不成三昧。我滅度後,敕諸菩薩及阿羅漢,應身生彼末法之中,作種種形,度諸輪轉。或作沙門、白衣、居士、人王、宰官、童男、童女,如是乃至淫女、寡婦、奸偷、屠販,與其同事,稱讚佛乘,令其身心入三摩地。終不自言:我真菩薩、真阿羅漢,洩佛密因,輕言未學;唯除命終,陰有遺付。云何是人,惑亂眾生,成大妄語?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後復斷除諸大妄語,是名如來先佛世尊第四決定清淨明誨。是故阿難,若不斷其大妄語者,如刻人糞為旃檀形,欲求香氣,無有是處。我教比丘直心道場,於四威儀,一切行中,尚無虛假,云何自稱得上人法?譬如窮人妄號帝王,自取誅滅,況復法王,如何妄竊?因地不真,果招紆曲,求佛菩提,如噬臍人,欲誰成就?若諸比丘,心如直弦,一切真實,入三摩地,永無魔事,我印是人,成就菩提無上知覺。如我所說,名為佛說;不如此說,即波旬說。」 (2022 年 12 月 31 日整理自《壽康寶鑑》增附與「佛弟子文庫」)

2022年12月31日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唐 三藏法師玄奘 譯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 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2022 年 9 月 4 日整理)

2022年9月4日
免費結緣一本善書

建站宗旨:幫助深陷邪淫惡習中的人們看清幻象、重歸正途!

投稿、糾錯、投訴、合作等請聯系:contact@buzhu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