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嚮往自在清靜,爲何煩惱如影隨形?
推薦語 您是否任由身中的感受肆意影響情緒而無法自拔?你是否嚮往清淨卻無法做到?下面的文章整理自「黃庭書院」張慶詳老師的音頻。讓我們一起從道德經中的一段原文出發,來聽老師講講「人人嚮往自在清靜,爲何煩惱如影隨形?」 《道德經》雲:「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爲上,辱爲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乘乘兮若無所歸。」 一、你的心情起伏不定,只因身心交互感應 「貴大患若身」,我們看這個「身有所忿懥」(出自《大學》)的身,特別要注意的。意思是說人的七情在哪裏上演?它是在身上,而不是心。 心可能是當時的一個誘因,心可能是最後的承受者,但是正在發動的時候,它卻在身。一股一股的熱浪,一股一股的氣血,就在你的身體裏面上演的。沒有錯,身心兩者總是交互感應,但是誰讓心起伏不定?那個禍首便是身。 爲什麼是身而不是心?因爲人的身中有氣血,而周身氣血主宰於黃庭,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這個心。 黃庭又是忠誠地與外物不斷地感應,黃庭不聽你的。把你關在幽暗的山洞,忽然讓你出來看到燦爛的陽光,內在是不是也有一個燦爛?你會燦爛,你不要說我現在在山洞裏面,待會我出去一定會見到光,我千萬不要燦爛,結果一出去看到燦爛陽光呢?還是燦爛。你看到非常開闊的山谷,內心還是開懷。 黃庭是本性具足的人身的感應場,它不聽你的,但我們一直誤以黃庭的微微動盪爲你的心,這只是你的誤解。 這個心頭一起伏,周身氣機一起伏,便讓衆生的內心同時感受到動盪,感受到七情。它的煩惱,它的久久不能自已,它的感動,它的哀傷……是由黃庭而開始的。 你的潛意識呢?也是從黃庭讓你感受到,從黃庭浮出來的,也不是你可以去控制的。 你說:我最怕毛毛蟲,待會我就要看到一條毛毛蟲,我告訴自己千萬不要害怕。可是一看到呢?還是害怕。你那個不由自主還是從黃庭冒出來,潛意識還是跑出來。 二、心向清靜卻煩惱不已,都是感受惹的禍? 人們當然願意從內心深處去徹底放下煩惱,只是若周身氣血久久不能自已,那麼人們便苦於不知道怎麼樣的去放下,也就是說人們的最大禍患,並非來自於心。 坦白講,我們捫心自問,我們想不想清淨?想啊!我們想不想自在?想啊!你想不想孝順?想啊!你想不想跟朋友和平相處?你都想!最後呢,都統統不太想,原因是心還是身?身出了問題。 所以人們的禍患並非只是心的問題,但眼耳鼻舌身意,意也是其中的一個影響因素,是沒有錯。但六根感應到你的身體之後,這些情緒在哪裏發生?都在身。 這是源自於我們身中不斷起伏的感受,這個纔是人類的最大禍患所在。因此說貴大患若身,身內的感受纔是問題,而不說「貴大患若心」,不是心的問題,心是每個人都想清靜的。 三、解析「寵辱若驚」:爲何得失皆擾心? 何謂寵辱若驚?寵爲上,辱爲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 寵爲上,辱爲下:上,得意洋洋的氣血叫做上;下,哀哀慼戚的氣血那個感受叫做下。寵的時候,你有個得意洋洋,那個感受出來的時候叫做上;被貶的時候,有一個非常緊非常沉的感受在胸口,那個叫做下。 什麼是寵辱若驚?稍微褒一下,那麼身內就興起了波浪;稍微貶一下,我們的身內也興起了波浪。褒也擾亂它的心神,貶也會擾亂它的心神。 可以說,任何得得失失都能夠在身中興起或大或小的波浪,都足以擾亂人們的心神,都足以令人煩惱不安,所以說寵辱若驚。 寵辱,不限於寵辱兩個字,凡得失,凡對待都是寵辱若驚之「寵辱」所包的範圍! 四、感受興起時,做個自在衝浪人 「乘乘兮若無所歸。」 當身內興起了感受的波浪,乘乘兮,好像踏着衝浪板,不論大的浪、小的浪在上面奔馳。不論內在的感受是好的不好的,緊的熱的,大的小的,你就好像駕着一個衝浪板在上面衝浪。 乘乘兮,若無所歸,就是隨便它載我去哪裏,隨便它在我身中產生什麼樣的姿態。 (2025 年 10 月 7 日整理自微信公衆號「黃庭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