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嚮往自在清靜,爲何煩惱如影隨形?

推薦語 您是否任由身中的感受肆意影響情緒而無法自拔?你是否嚮往清淨卻無法做到?下面的文章整理自「黃庭書院」張慶詳老師的音頻。讓我們一起從道德經中的一段原文出發,來聽老師講講「人人嚮往自在清靜,爲何煩惱如影隨形?」 《道德經》雲:「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爲上,辱爲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乘乘兮若無所歸。」 一、你的心情起伏不定,只因身心交互感應 「貴大患若身」,我們看這個「身有所忿懥」(出自《大學》)的身,特別要注意的。意思是說人的七情在哪裏上演?它是在身上,而不是心。 心可能是當時的一個誘因,心可能是最後的承受者,但是正在發動的時候,它卻在身。一股一股的熱浪,一股一股的氣血,就在你的身體裏面上演的。沒有錯,身心兩者總是交互感應,但是誰讓心起伏不定?那個禍首便是身。 爲什麼是身而不是心?因爲人的身中有氣血,而周身氣血主宰於黃庭,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這個心。 黃庭又是忠誠地與外物不斷地感應,黃庭不聽你的。把你關在幽暗的山洞,忽然讓你出來看到燦爛的陽光,內在是不是也有一個燦爛?你會燦爛,你不要說我現在在山洞裏面,待會我出去一定會見到光,我千萬不要燦爛,結果一出去看到燦爛陽光呢?還是燦爛。你看到非常開闊的山谷,內心還是開懷。 黃庭是本性具足的人身的感應場,它不聽你的,但我們一直誤以黃庭的微微動盪爲你的心,這只是你的誤解。 這個心頭一起伏,周身氣機一起伏,便讓衆生的內心同時感受到動盪,感受到七情。它的煩惱,它的久久不能自已,它的感動,它的哀傷……是由黃庭而開始的。 你的潛意識呢?也是從黃庭讓你感受到,從黃庭浮出來的,也不是你可以去控制的。 你說:我最怕毛毛蟲,待會我就要看到一條毛毛蟲,我告訴自己千萬不要害怕。可是一看到呢?還是害怕。你那個不由自主還是從黃庭冒出來,潛意識還是跑出來。 二、心向清靜卻煩惱不已,都是感受惹的禍? 人們當然願意從內心深處去徹底放下煩惱,只是若周身氣血久久不能自已,那麼人們便苦於不知道怎麼樣的去放下,也就是說人們的最大禍患,並非來自於心。 坦白講,我們捫心自問,我們想不想清淨?想啊!我們想不想自在?想啊!你想不想孝順?想啊!你想不想跟朋友和平相處?你都想!最後呢,都統統不太想,原因是心還是身?身出了問題。 所以人們的禍患並非只是心的問題,但眼耳鼻舌身意,意也是其中的一個影響因素,是沒有錯。但六根感應到你的身體之後,這些情緒在哪裏發生?都在身。 這是源自於我們身中不斷起伏的感受,這個纔是人類的最大禍患所在。因此說貴大患若身,身內的感受纔是問題,而不說「貴大患若心」,不是心的問題,心是每個人都想清靜的。 三、解析「寵辱若驚」:爲何得失皆擾心? 何謂寵辱若驚?寵爲上,辱爲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 寵爲上,辱爲下:上,得意洋洋的氣血叫做上;下,哀哀慼戚的氣血那個感受叫做下。寵的時候,你有個得意洋洋,那個感受出來的時候叫做上;被貶的時候,有一個非常緊非常沉的感受在胸口,那個叫做下。 什麼是寵辱若驚?稍微褒一下,那麼身內就興起了波浪;稍微貶一下,我們的身內也興起了波浪。褒也擾亂它的心神,貶也會擾亂它的心神。 可以說,任何得得失失都能夠在身中興起或大或小的波浪,都足以擾亂人們的心神,都足以令人煩惱不安,所以說寵辱若驚。 寵辱,不限於寵辱兩個字,凡得失,凡對待都是寵辱若驚之「寵辱」所包的範圍! 四、感受興起時,做個自在衝浪人 「乘乘兮若無所歸。」 當身內興起了感受的波浪,乘乘兮,好像踏着衝浪板,不論大的浪、小的浪在上面奔馳。不論內在的感受是好的不好的,緊的熱的,大的小的,你就好像駕着一個衝浪板在上面衝浪。 乘乘兮,若無所歸,就是隨便它載我去哪裏,隨便它在我身中產生什麼樣的姿態。 (2025 年 10 月 7 日整理自微信公衆號「黃庭書院」)

2025年10月7日

一個人業力開始逐漸清淨,會有這六個徵兆

推薦語 許多人在修行中感到停滯不前,是因業力尚未清淨。一個人業力開始逐漸清淨時,是有徵兆的。一個人真正的轉變源於內心的覺察與覺醒,通過止惡行善、淨化自心,才能改變命運,迎來真正的清淨與福報。下面分享一位老師的文章,讓我們都能消減業力,帶來福報。 修行多年,卻總覺原地踏步。痛苦未消、關係不順、財富難聚、情感反覆,彷彿命運從不曾善待自己。 其實,這一切背後藏着一個深層真相:你的業力尚未清淨,靈魂仍承載着過往種種因果的牽絆。 真正走向清淨的人,身上會逐漸顯現出一些清晰可辨的徵兆。 一、情緒平穩,不爲外境所動 從前的你,或許旁人的無心之言就能刺痛內心。一個眼神、一句評價,足以讓你陷入情緒漩渦,久久難以平復。 而當業力逐漸清淨,你會覺察到:別人說什麼、做什麼,其實與你無關。 你不再輕易動怒,不再感到委屈,不再爲了討好誰、也不再爲了證明什麼而活。 這不是冷漠,而是內在的「如如不動」,佛法稱之爲「心無所住,隨緣而行」。 他人的態度、外境的變化,都只是因緣的聚散。你看明白了,也就放下了。 內在的安定升起時,業障自然脫落。 二、關係重整,虛緣漸散 修行路上最令人唏噓的,莫過於人際關係的變遷。 你會發現,那些曾經形影不離的朋友、親密無間的伴侶、熟悉的親友同事,漸漸疏遠、冷淡,甚至莫名對你產生敵意。 不必驚慌,這是業力在清算。 佛說:「萬法緣生,皆是業感。」 你今生所欠、所被欠的,到了該了結之時,自會散去。 無需強留、也無需多言。 真正的緣分,時空隔不斷;虛妄的關係,自會在你能量提升時悄然瓦解。 這其實是上天在助你消業解縛,輕裝前行。 三、主動遠離低頻環境與負面信息 過去,你可能熱衷八卦、習慣抱怨、喜歡爭辯,容易被低質量信息吸引,陷入情緒的泥沼。 而當業力開始淨化,你會自然而然遠離這些。 不願參與、不想評論、懶得聽、也懶得看。 彷彿內心有個聲音在提醒:別沾染這些低頻的因緣。 佛法有言:「心染濁境,易入迷途。」 當業障減輕,頻率提升,你自然會脫離低層次的能量場。 這不是清高,而是靈魂的本能保護。 四、真正承認:「一切都是自己創造的」 曾經的你,或許習慣抱怨原生家庭、指責過往感情、歸咎於環境,甚至嫉妒他人的擁有。 而當業力清淨,你會深刻體認到一個事實:「一切皆由我造,一切果報自受。」 這不是自我譴責,而是對宇宙法則的清醒認知。 佛經中說:「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 當你真正認賬,不再推諉,業障才能真正開始消融。 五、面對無常,心常安穩 修行到一定階段,生命會密集經歷無常:親友離世、事業起伏、健康告急、財物得失。 從前的你,或許痛苦不堪,怨天尤人。 而當業力清淨,你反而能在無常中生出一種深層的安寧,面對變故,內心如鏡,平靜而豁達。 你明白:生老病死、成敗得失,本是常態;萬法皆空,並無一物可執。 當你的覺知安住於此,舊業就如秋葉飄落,新的福報悄然萌芽。 六、放下情執,安然獨處 修行人終究要走過一段孤獨的旅程。 業力清淨之後,你不再執着於「被愛」、「被理解」、「有人陪伴」,而是享受獨處的自在與清明。 這不是孤傲,而是因爲你真正領悟到:沒有人能真正拯救你,除了你自己。 你願意少言、不爭、寡慾,把時間留給靜坐、誦唸、觀心、內照。 孤獨不再是懲罰,而是成長的禮物。 不必一味追逐外在的顯化,真正的轉變始於內心的能量淨化。 當你認賬、止業、釋怨、淡欲、放下執着,福氣與好運自會不期而至。 業力清淨,從來不是靠念多少經文、焚多少香火,而是靠你對自己的深刻覺察與持續不斷的醒覺之力。 記住這句話:「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 當你真正做到,命就徹底改了。 (2025 年 10 月 7 日整理自微信公衆號「靈性醒覺」)

2025年10月7日

改命之了凡四訓:十種行善積德、改造命運的方法

推薦語 下面是了凡先生列出的十條善行舉措。若我們能在日常生活中時時做善事、行善行,那麼我們的命運軌跡就會朝好的方向去轉變,這是毋庸置疑的。希望大家一起學習這十條善規,然後最重要的是去做去堅持,我們的身心靈就會得到昇華。 一、與人爲善 這是講存心,要存一個善心,以善心看待一切衆生。 二、愛敬存心 以真誠心愛一切衆生,愛一切人事物;「敬」是恭敬、謹慎、細心,對人、對事、對物,愛敬存心。 三、成人之美 人家有好事,我們要幫助他、成全他,不能破壞。此人是惡人,但是他做的事是好事,即「偏中正」,我們也要幫助他。不能對人要對事,此事對社會有好處,對大衆有好處,就應當幫助。人雖然不善,我們要常常輔導他,盡心盡力去幫助他,使他的善行能成就。 四、勸人爲善 特別勸導有能力、有機會的人,他們有能力、有機會行善,錯過非常可惜。沒有機會去創造機會,比較困難;創造機會也必須有創造機會的條件,否則也是做不到。所以認識機會,掌握機會,這是真正的智慧。 五、救人危急 人在有急難、危險之時,不論他是好人、惡人,是恩人、冤家,不能見死不救,一定要救援。 六、興建大利 所謂大利,利益社會、利益衆生的就是大利。自己有能力,自己一個人做;沒有能力,就集合大衆的能力來做。利益社會大衆的事情太多,什麼是真正的大利,真實的大利無過於聖賢教育,聖賢教育是根本。 今天人心不安,災難頻繁,其原因就是缺失了聖賢教育,做人的教育。所以當前最大的利益是培養師資,然後纔有一批人來推動聖賢教育,來教化衆生,幫助衆生斷惡修善、積功累德。 七、舍財作福 在我們擴大心量、不斷地「舍」的過程中,舍掉的是狹隘的心胸,獲得了寬廣的情懷;舍掉的是狹隘的眼光,獲得了長遠的人生智慧。 所以我們中國人經常講「量大福大」。每個人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來改變自己,首先觀察自己的缺點,從最嚴重的缺點開始入手改變自己,比如:最愛財,就從舍財開始做起。 財可以分爲內財和外財,外財指金錢、物品、良好的環境等等身外之物,內財指我們的生命能量。所以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比如老師奉獻自己來幫助別人,就是舍內財。 剛剛進入社會的人,從最基層的工作做起,一直付出比得到的多,就是在舍內財、積福,就是「作福」。經過一定的時間以後,會得到社會大衆的尊重、承擔更大的社會責任,經濟條件和社會地位也相應地越來越好,直到退休的時候功成名就。 如果一生默默無聞地拼命工作,爲社會做出了很多的貢獻,在這個過程中積了很多的善,將忠孝的品德傳給了孩子,孩子得到了忠誠盡責的德行,必定會獲得人生的成功和幸福。 我們今天安定、富足的生活正是因爲祖輩們的積功累德,付出的多,得到的少。我們要給後代做出表率,不愧於祖先對我們的期待。 世間人不肯舍財,就是有顧慮,擔心舍了之後生活沒着落,這是他不懂因果的道理。命裏有的決定有,舍都舍不掉;命裏沒有的,求也求不來。佈施越多,財富越多。 八、護持正法 世間正法、出世間正法都要維護。真正遇到善知識是大幸,遇到善知識要真正肯學,發心學習弘揚、護持,這是無比的福報。 九、敬重尊長 佛教導我們要孝親尊師,要做到。現在世間人不重視孝道、師道,我們要爲社會大衆做好榜樣,念念不忘父母師長的恩德,這是存心厚道。 孝親尊師,要有行動去表現,要真正做到。這是提倡孝道、師道,提倡知恩報恩,人不能忘本,這是教育的作用。 十、愛惜物命 佛家提倡素食,素食是不殺生。戒律裏,將「不殺生」列爲第一條戒。殺生是大惡,我們要學習愛護一切衆生的生命。 結語 善行真的無量無邊,了凡居士在此地,爲我們列出這十條,我們能做到,然後將這十條推廣,才真正是積善、行善。真正依教奉行,這一生過得很充實、很美滿。 積善積德要及時,有一分的能力,就盡一分的能力;有了二分的能力,盡二分的能力;有了十分的能力,再盡十分的能力。只要是好事,就不要瞻望,也無需等待,而要及時去行,及時去做。 行善,貴在誠意,貴在力行,貴在用心,而不在於多少,不在於大小。養成及時行善的習慣,時時爲他人着想,處處奉獻你的愛心,如此,我們的社會將更加和諧,我們的人生將更加美好! (2025 年 9 月 21 日整理自微信公衆號「戒者正氣」)

2025年9月21日

結婚,該不該由「玄學」決定?

推薦語 婚姻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有的人知道人生有很多的定數,那對於結婚,要不要去卜卦?要不要由「玄學」來決定?下面的文章來自於張慶詳老師,讓我們來一看究竟。 即將步入婚姻的他,因易經大師預言「五年內不宜結婚」,陷入兩難境地。這個婚,到底還能不能結? 一、真的有命運之「數」嗎? 我年輕的時候認識不少臺灣的易經大師,因爲我喜歡到處求學。 年輕的時候對道學還不是很清楚,一股腦就栽進數術類裏面,堪輿、八字、星象,然後學《易經》,最後發現天地之間有一個「數」在裏面。 「數」的意思就是:天下的萬事萬物有個規律。 這個規律現在科學界也是可以印證的。比如說炮彈從這裏打出去,仰角多少,火藥填多少,它會飛多遠,在哪裏落地,都可以算。所以爲什麼你的導彈發射出來別人可以攔截,就是因爲有一個「數」。 這個「數」如果被掌握到的話,就可以知道它的軌跡,精準地預測它未來會落在哪裏。 人生差不多也是這個意味,人從出生的時候八字就已經定了(出生的年、月、日、時都有天干地支兩個字,這樣人一出生就有了八個字),這八個字就是你的陰陽比例。 譬如泡一杯咖啡,咖啡幾克,牛奶幾克,糖幾克,有的還要再加個巧克力。你只要比例抓好,給它調進去,我們就給它取一個名字,叫拿鐵或是卡布奇諾。 八字會不會被人爲造作出來呢?如果懂這個原理,當然也可以對它有影響力。我們知道仰角多少,裏面火藥多少,打出去會到哪裏,那就可以調角度,不是這樣嗎? 有些人對數術不懂,或者是半吊子,有時候我們就稱其爲「江湖郎中」,就是因爲他算的有時候準,有時候不準,到底是騙的還是真的,搞不清楚。 但是像劉伯溫、諸葛亮那種人,他就鐵口直斷,很準。 怎麼知道那個很準的人是誰呢!這實在是可遇不可求,真的很懂的人不喜歡說話,很喜歡說話的又不懂,這個事情難就難在這。 二、既然命運不可選擇,除了認命還能做什麼? 我開始學道之後,就發現以前花了這麼多錢,這麼多的精力,這麼多的時間,算是買個經驗,後來再看就有一點覺得白費。 一個人從出生到人生結束,就算這軌跡都被定了,這不是重點!重點就是在這個過程裏面,你體會到了什麼,在這個過程裏面,你是不是俯仰無愧! 出生在哪個家庭,你不能選擇;有幾個兄弟姐妹,也沒辦法選擇;父母長什麼樣,你也沒辦法選擇;他的脾氣怎樣,你也沒辦法選擇;你有沒有發現,可以選擇的其實不多。 看起來伴侶可以選擇,可是在你身旁認識的這麼多朋友裏面,有的人就找不出伴侶來。然後你翻一翻就會發現這個不適合、那個不適合,最後一直翻,好像這個還稍微可以交往……。 其實你所謂的可以選擇,很多情況也都是因爲在你可以認識的這一羣人裏面去選擇。 有的人說,我到公園微信搖一搖,就可以認識一個人。這也是很妙,就剛好那時候他就在你旁邊。有的人搖一搖,搖出一個姻緣來;有的人搖一搖,搖出一匹狼來。這個不一定。 沒有錯,人生是有很多可以選擇。 比如我今天要喫什麼,可以選擇。我有三五個可以挑,我要交哪一個男朋友、女朋友,可以選擇;我現在要做這個行業還是那個行業,可以選擇;我今天早上要走這條路還是那條路上班,可以選擇。 但是其實說穿了還是有很多不能選擇。 三、真假如人生是一場旅行,需不需要做攻略? 當遇到一個人生的十字路口,必須要做選擇的時候,我想先去算個命,先知道人生的軌跡再選擇,這也沒什麼不好。 譬如說我要去旅行,先在網絡上把那些該看的風景看一遍,把要走的每一步模擬一遍,這也是可以。 但是,也有另外一種人,他實在是不知道那邊是怎麼樣,假設我要去新疆,還是要去西藏,我知道大概要從布達拉宮,要往日喀則走,最後要到阿里。有的人知道這樣就好了,中間都不知道。不知道纔好玩嘛! 然後有碰到這種際遇、那種際遇。而不是每天你要經過哪,你要入住那裏,要喫什麼已經全部定好、設計好了,當然也是可以。 但我全然不知道就開始往前走,那也有那種人生的味道。 你說哪一個比較好呢?我覺得都可以。 沒錯,如果事先知道的話,可能就可以減少錯誤的機會。 聖人教我們《易經》:希望我們能夠在做人處事還沒出問題之前,先把人生怎麼待人處事,大概什麼情況會出問題,大概什麼情況是比較好,什麼情況是對良心有愧的,什麼情況是對良心無愧的,預先演習了,預先有了解了,他當然希望我們不要犯古人重複的錯誤。 比如,你的朋友裏面有一個人就很喜歡佔人便宜,他偶爾佔你便宜一次兩次、三次五次,終究在你心裏會有個疙瘩,終究你會唾棄這個朋友,這是人生哲學。但你正在得到小便宜的時候,你並不這麼認爲。 聖人是看歷史的人,他跳開來看整個歷史的洪流,確實交朋友,如果你不老實也不誠懇,老是愛占人家便宜,總有一天你還是要喫虧。人家也不惹你,也不理你,有什麼好的也絕對輪不到你。 這就是聖人的智慧,是有軌跡可循的。 好像我們現在已經有點年紀了,已經五六十了,已經有了一點人生的經驗,我們現在告訴二十幾歲的小孩子,他天天聽,他不一定照你這樣子想。但他到了五六十的時候,就知道,當時那個老人家跟我講得都是對的。 當然講起科技,我們比不上小孩子,比不上新的一代,但是爲人處事的道理,從亙古到現在都是一樣的。 四、是配合命運安排,還是做出應有的選擇? 現在說回算命先生跟他說五年之內不適合結婚,但他現在偏偏有一個覺得很適合結婚的對象,相處得也不錯,這說不定就是個選項,是個際遇。 依我的看法就順其自然。如果你真的想要結婚,她也想要結婚,全家人都贊同,浪費五年也不一定有必要了。 會不會在心裏埋下一點點隱微的想法?這都是個人得失的問題。 我還是要回到那句話:人活在世上,老天爺就是想讓你經歷各種不同的人、事,讓你好好地去歷練歷練,能不能光明磊落,能不能問心無愧。 給你各種處境,富貴的處境、貧賤的處境。「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在患難的時候還能不能俯仰無愧? 你說,這跟結不結婚有什麼關係?我們今天就算結婚了,那麼你跟你夫人在一起的時候,處事的時候,擔起一家人的責任的時候,有沒有俯仰無愧? 萬一有一天正如易經大師所說,真的要分開怎麼辦?如果註定要分開,其實結不結婚都是要分開了,這只是多一個手續、少一個手續的問題而已。 如果我多等五年,也許就少了一個錯誤,這中間的差異在哪裏呢?就是麻不麻煩而已,其他也沒什麼差異。 我今天誠懇待人,就算只能夠跟她在一起三年、五年,我盡心盡力地去保護她,把她當成家庭的一份子,那我問心無愧。 就算三年到了,結束了,我還是問心無愧。 萬一碰到這樣的情形,萬一不得不分開,那不得不分開的過程,我沒有佔她便宜。不是說我很多錢不給她,還是說我就把她當仇人,對她落井下石。 我們真的要分開,還可以寫封信給她,祝福她有個好歸宿。該給人家一點補貼,力有所能就給她補貼,那你還是俯仰無愧。 人,不是在一生的順遂裏面顯示出他的高貴人格,往往是在困厄、困難、逆境裏面才顯示出人格。當然也有一大部分的人在困難、逆境裏面才更顯得墮落,這個就是老天爺的意思。 老天爺的意思就是:你們都下去吧,我要看看誰是真正的正人君子。我會給你們很多題目、很多考驗,會讓你跟你的女朋友邂逅,然後分開,會讓你結婚,然後離婚,會讓你生意成功然後失敗。不是這樣嗎?然後我看看你們考幾分,考高分的就回來。 我們人生在世不也是這樣嗎?不求無事。就算古聖先賢、英雄豪傑,就是再大的事情,天要塌下來他是爲衆生去頂着,寧可自己受傷,也不要別人受傷;寧可自己挑責任,讓衆生能夠更安穩,是這種氣量。 不求無事,只求無愧! 所以這樣來說,現在碰到了,她一副要嫁你的樣子,你也很喜歡她,親戚朋友也都祝福了,那你蹉跎個什麼呢?浪費光陰要幹什麼呢? 在一起是很好的姻緣,分開是有很多原因。有這個原因,有那個原因,說不定一個意外就分開了,也不一定吵架。 你一定要是什麼樣的狀況都會贏才肯去做的話,那歷練的機會也就少了。 五、談戀愛,要不要找大師算一下? 談戀愛,需要找易經大師去合一合八字嗎? 以前是沒有自由戀愛,所以合合八字。既然現在都已經自由戀愛了,千萬不要拿八字砸自己的腳,因爲那會讓你無所適從、左右猶豫。 既然你都相信自由戀愛,已經看順眼了,他沒你不行,你沒他也不行,那就把八字忘了吧! 人生也許有命運這麼一回事,可是不論命運好或壞,我們還是儘量氣宇軒昂、光明磊落。 有時明知道前方有坎坷,既然是出來旅遊,出來看風景,哪有一直走柏油路的,偶爾也要走走棧道,偶爾也要溯溪,走走河牀,偶爾也要攀巖,不就是這樣人生纔有點意思嗎? (2025 年 7 月 28 日整理自微信公衆號「黃庭學院」)

2025年7月28日

人生本過客,一切皆隨緣

推薦語 你看那花草隨着四季生生滅滅;大樹看我們也是來去匆匆。人生中的相遇皆是緣分;世間的聚散也皆不由人。凡事看淡一點,生活過的灑脫一點。下面分享慈懷書院老師的一篇文章,讓我們聽聽老師爲什麼說「人生本過客,一切皆隨緣」。 佛說:「隨緣自在,隨喜而作。若是能一切隨它去,便是世間自在人。」 世間萬事,不必苦苦謀劃、強行追求,更應該順應自然,一切隨緣。如此,才能活得灑脫安然。 一、情感,聚散隨心 人與人,心與心,有緣千里來相聚,無緣對面手難牽。 當我們在茫茫人海相遇相知時,就該以誠相待,以心相交,以情相暖,此時,大家可以泛舟同遊、秉燭夜談,可以親密無間、互爲依靠。總之,雙方應該聽從上天的安排,聽從內心的召喚,相互交付真心真情,譜寫一段友情佳話。 但是,當我們走到岔路口,必須分開時,就應該揮一揮手,溫柔作別。可以淚溼衣襟,也可以十里長亭相送;可以遙遙祝福,也可以萬里鴻雁傳書。總之,大家應該回歸人海,各生歡喜,給這份情誼畫上最後的句點。 緣起相聚,緣滅相離,都是情分,只要在廝守時足夠珍惜,那麼放手時就不再惋惜。有道是「合久必分」,天下無不散之筵席,飲盡杯中酒,記得對那個陪了我們一程的人,說聲「謝謝」,再道聲「再見」,從此只能江湖相望,再無彼此相偎。 緣來不拒,緣盡則散;聚時兩情依依,散時一別兩寬。這纔是隨心對待緣分聚散的態度。 二、生活,自在隨意 人這一生,外在的枷鎖太多,有很多不得不做的事,比如擔責任、盡義務,等等。當我們被壓得喘不過氣時,最好的解脫,是活得自在一些。 活得自在,是凡事盡力而爲,不超荷負重。某些事遇上了,有心力就處理,能力外的就不管。我們是自己的第一責任人,要守護好自己的能量,那些咬緊牙關才能辦成的事,不必奉陪,更不必做無謂犧牲。 活得自在,是遠離閒人閒事。生活的節奏太快,要操心的事很多,忙忙碌碌之後,就不要接觸一些閒雜人等,那會干擾我們的磁場,讓我們費心費神。去結交併維護好一個簡單幹淨的圈子,讓它成爲我們遠離人羣后的去處。 活得自在,是不內耗不自貶。生活的意義,是怎麼開心怎麼來,一些小挫折,小失落,一笑而過就好,不必堆積情緒,更不必自我貶低。要相信除了生死無大事。 生活生活,唯有自在,纔會真的快樂。餘生,不妨活得愜意悠然一些,無瑣事相擾,無壓力相逼,擁抱小確幸。 三、人生,得失隨緣 人生的兩面,是得與失。得,要殫心竭力,是追逐之後的戰利品;失,非我所願,是力有不逮的成績單。 過於執着人生得失,只會活得面目全非、痛苦不堪。那些想永遠做贏家的,在得到之後,更加苦心經營,更加戰戰兢兢;那些不甘落於人後的,在失敗之後,仍然披掛上陣,流汗又流血。 其實,人生本就是一場關於平衡的遊戲,所有的得與失,都自有定數。該得到的,自會花落正主,不會流落他處;該失去的,也必會擦肩而過,不會停留半分。 與其在得失成敗中焦慮,不如隨緣看淡。當我們在平常人生中,盡力去做而不強求結果,就會遠離患得患失,也會收穫意外之喜。 人生沒有捷徑,得失隨緣是答案。在最該奮力一搏的年紀,我們要拼盡全力,如果有所得,就心懷感恩、好好珍惜,如果無所成,就坦然接受、不悲不喜。 人生路很長,不必在乎一毫一釐的得,也不必執念一絲一縷的失。如此,才能走得更遠。 人生本過客,不必千千結。當我們做到了聚散隨心、生活隨意、得失隨緣,就會過得恣意瀟灑,活得豁達自在,綻放出璀璨的光芒! (2025 年 4 月 18 日整理自微信公衆號「慈懷書院」)

2025年4月18日

你心中的怨恨,一直在消耗生命的能量

推薦語 你是否在帶着怨恨生活?你是否在帶着情緒呼吸?這些都是你的包袱。如果你能放下怨恨,那些糾纏與不順就會離你而去,如果你不能放下怨恨,那麼你會永遠活在痛苦中。下面請看一位老師的分享,讓我們試着放下包袱,放下怨恨,輕裝生活。 根據生命能量的運行法則,懷揣仇怨會大大消耗你的能量。 試想一下,你和某人吵了一架,最後又不了了之。 你和他分開了,但卻無法釋懷。 問題在心中越變越大,越變越大,那種糾結最終佔據和消耗了你很多生命能量。 在現代科學界,稱這種事件爲「吸引場」,內心情緒能量越多,吸引場也就越強大。 一、爲過去的事花費能量越多,留給現在的能量就越少 心理數理研究院的人發現,持續表達的消極情緒會緊緊纏繞於你的 DNA 之上,並且妨礙精神以及物理能力。 你向宇宙發射出去的消極能量,只會招致能與之共振共存的同類能量。 簡而言之,在你扮演受害者,或者對他人大發雷霆時,真正受到傷害的是誰呢? 一場吵架或是誤會就如同一個十五磅重的啞鈴,想象一下,帶着這個啞鈴在你口袋中去上班。 你努力想視而不見,卻無法如願。 在過道走路的時候,它把牆壁撞得叮噹作響; 坐下的時候,它狠狠砸在了椅子上; 你起身,又感到它在拖拽你的襯衫和褲子。 只要它在你口袋裏,你就不可能忽略這個隨行的啞鈴。 它消耗能量,同時吸引着你的注意。 我們之中還是要有一些人需要把那個啞鈴拿出口袋的,不是嗎?你是不是呢? 如果你和某人的關係破裂了,即使你認爲自己是對的,也向他道歉吧。 爲了自己好,釋放那些能量,原諒他人吧。 有一種誤解,認爲原諒他人,是你給予他人的禮物。 其實,那是你給自己的禮物,是燃燒了能量之後,所獲得的自由。 不願意原諒他人,恰如自己吞下毒藥,卻指望着別人受死。 因爲,爲了自己的利益,無論如何都原諒別人吧,那並非純粹爲別人着想,而是爲了把你從自己所設的陷阱中解救出來。 原諒他們可以發生在一轉念之間,是對放棄過去的恩恩怨怨的一種承諾。 真正的原諒,就是能夠在內心以及腦海中說出:「謝謝你給了我這段經歷」,這樣的話。 如果你已經無法和那個人直接交流,那就送出自己的祈禱振動,寫出原諒之信吧。 不管他是否能夠收到,不管你是否有他的地址,這麼做會讓你獲得其他行爲無法獲得的自由。 如果你認爲自己生活中出現的問題,是由外界的事物引起的,那麼這種想法本身就是個錯誤,因爲,你是在放棄自己的能量。 你可能會說:都怪我的丈夫,都怪我的妻子,都怪我的老闆,都怪我現在所處的環境,都怪我的工資,都怪我的政府。 這種說辭無邊無際,一般人都不願意選擇完全承擔責任。 很多時候,大家都選擇相對比較好走的路,都選擇扮演受害者,責備自己以外的人和物總是會更讓人感覺很舒服。 可惜從長遠來看,扮演受害者只是在減少你的能量,讓你在這個世界無所立足。記住,「關注」就意味着「喜歡」。 你扮演受害者時,其實就是在培養受害者能量,而根據吸引力法則,宇宙也會讓你獲得更多的機會成爲受害者。 生活中事情的意義全部都是你賦予給它的,那麼你在生活中的體驗也就與外物無關了。 而是取決於你的內心體驗,取決於你如何賦予外部事物的意義,完全看你如何給自己解釋。 這是更深層次的一種責任。 主動承擔責任需要勇氣,要爲發生在自己身邊的事負起責任也需要勇氣。 讓我們把責任的標杆抬高一下,讓我們爲生活中每一件事都完全負起責任吧。 是的,你沒讀錯,每一件事,即使那件事不是你的過錯。 因爲,到現在,你已經明白了,生活中是否犯過錯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結果。 當你能夠承擔起全部責任時,就能收穫好的結果。 只有對生活中每一件事負起責任,才能承擔起改變的責任。 我們之所以對舊愛不能釋懷,之所以自怨自艾,部分原因,或許是因爲在分手或者悲劇發生後,我們常常不能重拾自己的身份與和諧。 而是陷入了消極的能量之中無法自拔,將注意力集中在他人身上,白白將自己的能量給了那些人。 所有的心思和精力,都放在了過去,同時你個人的能量也就源源不斷地被送回到了過去。 很顯然,你爲過去的事花費越多的能量,留給你現在生活、創造、行動所用的能量就會相應減少。 二、重構自己的歷史,修復分裂的能量 根據愛因斯坦的理論,時間只是一種錯覺。 過去,現在,將來,都同時在現時發生。你可以將能量發射給受到傷害時的自己。 回想一下過去,有哪些事情你真心的希望它們不要發生呢? 是你父親拋棄你的家庭,還是你一生摯愛離你而去,或者是你經歷了嚴重的災難? 不管是什麼事,如果它們令你覺得自己的靈魂和能量分裂了,就嘗試一下重構自己歷史的方法自我修復。 回到當時的思想中,審視那個場景,想象一下那些事情畫面,感受當時的感受。 然後讓現在的你對過去的你去做那些當時沒有人做的事。 可能是握緊自己的雙手,擁抱自己,或者用力搖晃自己,說一些讓自己有自信的話等。 回想最讓你心碎的分手,讓那個人說: 我只是沒有準備好,分手和你沒關係,會有更好的人來愛你,我不是你生命中的那個人。 謝謝你曾經愛過我,陪我走過這一段旅程。 你並非在重寫歷史,你是在重構歷史。 重構歷史的目的就是改變今天。 量子物理學告訴我們,每一個帶着負電的電子,必有與之匹配的正電子。 用我們外行的話說就是,如果一件事看上去極壞的話,那麼一定在其中也有一些極好的東西。 一定會有!這是科學定律。 萬物本無好壞,是我們置於其上的價值觀傷害了自己。...

2025年3月30日
免費結緣一本善書

建站宗旨:幫助深陷邪淫惡習中的人們看清幻象、重歸正途!

投稿、糾錯、投訴、合作等請聯系:contact@buzhu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