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佔的便宜,都是債

推薦語 人們都喜歡佔便宜,殊不知這便宜的背後卻有一個「坑」,你佔到的便宜,到某時定會在別的事上還回去。你能看清,在以後遇到事的時候就不會總想着佔便宜了。 世人喜歡佔便宜。佔了便宜後,要麼得意洋洋向人炫耀,要麼閉口不說裝委屈,反正都是心裏歡喜得狠。 這些佔的便宜,有若干種,說不全面。大體上包括言語上的便宜,行爲上的便宜,物質上的便宜,甚至如阿 Q 那樣思想上的便宜:「我是你爹。」 其實,這些佔的便宜,都是債。 若干年前,身邊一哥們,行爲不檢點。在酒店喫酒,去衛生間時,迎面遇漂亮美女,便隨口說了句「曼真俊」。這就是言語上的便宜。這美女啥也沒有說,看了一眼轉身走了。很快,這美女領着一羣青年衝了進去,對那哥們一頓揍。原來,那美女的男朋友是一個跟着道上大哥混社會的。這哥們下跪也沒有解決問題,最終找了道上的人說了情、然後賠了錢纔算完。 某單位組織團建,去參加某農場的勞動,自願參加。某人心裏一盤算,稱家裏有事不去了。就當他在家裏喜滋滋地喝茶時,領導來電話了,有一急件,讓他抓緊去單位系統裏接收並傳給領導。這哥們沒有辦法,按照安排去了單位。下午團建的回來了,都帶了不少的新鮮蔬菜。 趙本山有個小品,就是捧紅小瀋陽的那個。其中有一臺詞:「你看小雞都燉上了。」這話的意思就是:喫人嘴短,拿人手短。得了別人的便宜,總是要付出的。就像古人說的,天下哪有免費的午餐? 佔的便宜都是債,那就要還。一旦還債,肯定就比原來佔到的便宜要多、要大、要重。 古人說:「天道損益,天道盈虧。」這話的意思是:天道是公平的,會減少那些得到多的,增補那些沒有得到的。那些佔到的便宜,本質上本不屬於你。當你得到了不應該得到的,就會讓你損失本來屬於你的。由此有句總結:吃虧就是佔便宜。又有:撿了芝麻、丟了西瓜。意思是:得小便宜喫大虧。 持平常心,持公正心,養豁達之態度,樹淡然之情懷。該你的,自然會來;不該你的,千萬莫搶。搶來的,終究留不住,還會造成其它的損失。 這就是:得不償失。 (2025 年 1 月 2 日整理自微信公衆號「知本學社」)

2025年1月2日

人這一生,平安就好

推薦語 人這一生最重要的是什麼?是金錢?是名譽?且聽老師的分享。 人這一生,有道不盡的快樂,也有數不清的煩惱。莫幻想心想事成,別奢求萬事如意,平平安安地過好每一天,比一切空想都現實。 都說人生最快樂的是「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可世間不可能只有婚與嫁,難免會有喪亡事;也不可能只有「金榜題名時」的喜與樂,還會有「名落孫山」的煩惱事。 人啊, 各有各的生活,各過各的日子,沒有必要模仿,沒有必要攀比。模仿不好就成了「東施效顰」,攀比不成就會滿腹窩屈。 山有山的高度,小山不必和五嶽比;水有水的深度,小溪無需和海洋比。 世間沒有同樣的人,紅塵卻有相似的事。你認爲有用的就去嘗試,你認爲憂煩的就要放棄,你認爲看準的就去追求,你認爲值得的就要珍惜。 人活一輩子,相逢千萬人,遭遇萬千事,有你看不慣的人,也有人看不慣你。 也許有人恥笑你,也許有人羨慕你,也許有人討厭你,也許有人嫉妒你,也許有人誹謗你,也許有人陷害你,也許有人誤會你。只要你能看得淡,想得開,這一切都沒關係。 你要坦然地告訴自己:生活本來就如此,不能爲別人而活,我要活好我自己! 沒有不被議論的人,話真話假別入心;沒有不被評說的事,事實事虛別當真。 世事繁雜莫懼怕,心有明鏡可照人。照了自己可改過,照了別人可識人。做事只管憑良心,不怕半夜鬼敲門。人心難測不去測,做好自己最要緊。不可只把脾氣留給親人,也不能只將微笑留給外人。 請你喝酒的人不算少,你喝醉了照顧你的人卻很少;平時對你誇海口的人可不少,有災有難時能幫你的人卻很少;生病時問候你的人不算少,能帶你看病、牀前伺候的人卻很少;颳風下雨時問你要不要雨傘的人不算少,真正能去給你送傘的人卻很少。 雖說追名逐利人之常情,但一個心思地算計名利不可取。雖說渴望錢權富貴無可厚非,但切不可踩着別人當天梯。 你的人生不能被別人控制,決定命運的應該是自己。 人不能被物慾金錢控制,能讓你幸福的應該是知足;人不能被怒氣情緒控制,能讓你快樂的應該是心態;人不能被恩怨仇恨控制,能讓你淡定的應該是寬恕;人不能被假象控制,能讓你清醒的應該是看淡;人不能被曾經過往控制,決定你生活的應該是當下。 說來說去,人生不必過於計較。人老人少,健康就好;錢多錢少,知足就好;家貧家富,和諧就好;誰對誰錯,理解就好;友多友少,真誠就好;人這一生,平安就好! (2024 年 12 月 31 日整理自微信公衆號「慈懷書院」)

2024年12月31日

不爭就是慈悲,不辨就是智慧!

推薦語 人生在世,爲何要修一個不爭的心?請看老師的一篇分享。 一 人生其實就是一場修行,修的是一顆心,修的是一顆不污不垢、淡看浮華的平淡、平和、寧靜之心。 在道家教義中,「不爭」則是人們順乎天理而不強求的原則。而這種原則,是天地萬物的運行以及人的爲人處世都必須遵循的。 《老子想爾注》說:「聖人不與俗人爭,有爭,避之高逝,俗人如何能與之共爭乎?」並指出:「求長生者,不勞精思求財以養身,不以無功劫君取祿以榮身,不食五味以恣,衣弊履穿,不與俗爭」。 柔弱不爭是道家修養自我,處世生活的教義。老子從對自然界的觀察思考和分析中,深刻闡述了「柔之勝剛,弱之勝強」和「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的道理。 所以「道」以柔弱爲用,道家弟子信道學道,以柔弱的教義思想規範和修持自己,是非常必要的。 而道家「不爭」的教義,與「柔弱」思想有着相互的聯繫。 所謂「不爭」,《道德經》說:「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爲而不爭。」 即天地萬物的運行和人的行爲都應順乎自然而不能強求,與自然無爲的教義思想非常相近。所以,又有「無爲不爭」之說。 二 學會平淡,便會淡看榮辱得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讓清淡的日子活出精彩;學會平和,適時清掃心靈污垢,便會讓腳步輕盈,享受詩意人生。 在我們人生的這趟旅行中,若能讓心時時不被灰暗的煙塵所覆蓋,若能以平和寧靜的心態上路,得不到的物質引起的重負就自然變輕了。 如此,人生的這趟旅行,我們走得豈能不更輕快愉悅? 簡單的做人,不沉迷於幻想,不茫然於未來,走今天的路,過當下的生活,自然從容,豐潤底蘊,洗盡鉛華,這纔是人生大智慧。 風也好,雨也罷,坎坷泥濘,委屈憂傷,寂寞痛苦,歡喜惆悵。始終懷着一顆平和的心,微笑着去面對,苦樂人生,不卑不亢,亦不彷徨。 人生看淡的誘惑越多,或許會缺少許多做人的歡樂,卻因心境的簡單、平和而少去更多的煩惱。 平淡使人簡單,簡單又使人快樂。 只有活得平淡,心平氣和地對待自己的有無,珍惜上天的賜予,做好自己該做的事,我們的內心才能裝下滿滿的幸福。 三 人生路上,靜靜的敞開內心,保持內心的平淡、平和與寧靜,不貪、不妒、不諂、不驕、不去苛求別人什麼,心中有愛世界就會充滿愛。 急於追求,只會把自己弄得身心疲憊;攻於心計,只會把自己變得世俗平庸。 如此,何不看淡,看透,鎖一份平和於生命處,然後於人生路上且歌且行?若凡事但求無愧於心,得失榮辱不介懷,自然就會落得清閒自在。 如水人生,單純見底;雲海煙波,飄拂於心。人活一世,心態比什麼都重要,要做自己人生的主人,就得要有一顆陽光的心態,懂得進退,方能成就人生。 功名利祿來來往往,炎涼榮辱浮浮沉沉,人生一份平淡,一份平和,一份寧靜。 《雲笈七籤》有:「太上曰: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爲而不爭。故與時爭之者昌,與人爭之者亡,是以有兵甲而無所陳之,以其不爭。夫不祥者,人之所不爭;垢辱者,人之所不欲。能受人所不欲則足矣」。 大家都知道,俗人所不爭的事物,一般都是不祥的;俗人所不欲的事物,基本都是垢辱的。道家弟子的「不爭」,還不僅僅是謙讓,而且還得一心爲善,絕不造惡。 道家認爲,一個爲善的道家弟子,即使「不爭」,也不會不勝利;即使「不言」,也會有響應的人。 這是因爲,「不爭」的高尚行爲,自然會感動周圍的人。「不爭」本身是無聲的語言,標誌着一個道家弟子的思想境界。 (2024 年 12 月 31 日整理自微信公衆號「崑崙文化家園」)

2024年12月31日

佛學上如何看待「愛情」?

推薦語 愛情讓我們如癡如醉,愛情帶給我們歡喜也帶給我們憂愁。愛情的本質是什麼?讓我們看看從佛學的角度如何看待愛情? 愛情是人類最主要的感情之一,也是藝術作品中長盛不衰的主題。古有牛郎織女鵲橋相會,梁山伯與祝英臺化蝶相守,今有羅密歐與朱麗葉爲愛奮不顧身,那愛情的本質是什麼? 愛情的特點 在佛學上看來,愛情有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是癡,就是無明,看不清楚。有個詞叫作「癡情」,可謂一語道破。因爲癡,所以沒道理可講。有道是「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古往今來,多少癡男怨女爲了一個情字,萬般痛苦,甚至走上絕路。因爲這些情是在妄心的基礎上建立的,如果缺乏智慧,是很難看清真相的。如果自己不想醒來,也很難接受別人的規勸。 第二是貪,具有粘著的特點。對於戀人,當你在愛對方的時候,同時也在建立對愛的需求;當你說「我愛你」的時候,其實在告訴對方「你也要愛我」。投入的感情越多,由此產生的需要和期待就越高。男女之間是這樣,父母對兒女也是這樣。愛之所以會成爲繫縛,就是因爲粘著像膠水那樣,把雙方粘在一起。 在不斷投入感情的過程中,粘著程度會隨之增加,對愛的需求也在增加。當你對他人有一分的愛,內心會建立一分的需求;有十分的愛,會建立十分的需求;有一百分的愛,會建立一百分的需求。這些需求必須通過對方的回饋,才能得到滿足和平衡。但隨着需要的不斷提升,得到同樣回饋的概率就越低。當付出和所得之間的懸殊越來越大,痛苦就隨之降臨。 第三是我執,是從自我出發的一份佔有。男女之間的愛情,特別容易引發佔有慾,進而是控制慾。這是破壞彼此關係的大敵,也是直接引發痛苦的導火索。因爲控制會帶來逆反心理,並進一步造成衝突。同時會因爲害怕失去,帶來焦慮、恐懼、胡思亂想等各種負面情緒。一旦這種關係發生變化,還會因爲對方的「背叛」激起嗔心。這種因愛生恨的悲劇,世間已發生太多了。 愛情的過患 關於愛情的美好,《詩經》雲:「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車遙遙篇》說:「願我如星君如月,夜夜流光相皎潔。」 白居易在《長恨歌》中寫到:「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爲連理枝。」愛情固然有其美好的一面,但「積聚皆消散,崇高必墮落 」,再真摯、再熾熱的愛情也終究敵不過無常。且不說在相處磨合的過程中,在柴、米、油、鹽、醬、醋、茶的日常生活中,愛意可能會逐漸銷散殆盡。即使兩人能數十年如一日的相愛相守,也終將要面對愛人會逝去的現實,而曾經的愛有多麼地刻骨銘心,現在陰陽兩隔的痛苦就有多麼地撕心裂肺。世人大多讚頌愛情美好的一面,對痛苦的一面卻鮮少提及,但逃避並不能阻止痛苦的到來,反而是理性地看待愛情的美好與過患,更能讓我們保持清醒,在面對愛情時,不至於沉溺其中,難以自拔。 學佛需要捨棄愛情嗎? 世間的情愛大多以癡、貪、我執爲特點,但愛本身並沒有錯,學佛也並不是要我們斷情絕愛,而是要我們把這種污染、有限、粘著的情愛,昇華爲平等、無限、清淨的大愛,比如佛菩薩對衆生的大慈大悲就屬於被淨化、昇華的愛。所以愛沒有問題,關鍵要以智慧認識愛的真相,避免貪、癡、我執等問題,進而加以管理和提升。善緣具足的話,還可以把世間伴侶變成菩提眷屬,建設清淨、和諧的佛化家庭。比如《淨土聖賢錄》中記載: 鍾九思居士,浙江杭州人,居住於西溪。爲人樸實敦厚,深信三寶。平常對於鄰近僧舍茅篷數十間,鍾九思都一一護持,恭敬供養而不怠慢。有時因種種事故而虧損很多錢財,也沒有抱怨的臉色,和人交往做生意,沒有一絲一毫的欺騙詐欺。他的妻子沈氏,也同修淨土行業,對於鍾九思所作的一切功德善事,都很喜悅地幫助他。所生的一子一女,皆非常樸素勤勞、恭謹有禮。清宣宗道光六年初夏四月,鍾九思現出些微疾病。至二十四日清晨,告訴他的妻子說:「我因平日忠實不欺,求生淨土的願力、至誠懇切的緣故,現在承蒙佛菩薩接引,今天中午將往生西方。你們對於善事應當量力而時常去作,要謹慎遵守我的志願。」到了午時說:「爲我焚香點燃蠟燭。」又告訴沈氏說:「你來日無多,唸佛要緊。」說完後就往生,年五十二歲。第二年七月,沈氏亦現出病態,邀請丈夫的兄長,將家事交待囑咐完畢後,即自己靜坐唸佛。至二十一日,告訴子女說:「要做好人。」然後安祥而往生,年五十四歲。 由上可知,學佛並不一定要捨棄愛情,也可以把愛人、家人之間的羈絆變成度化衆生的良機。印光大師雲:「即家庭便是道場。以父母兄弟妻子朋友親戚,盡作法眷。自行化他,口勸身率,使其同歸淨域,盡出苦輪。則可謂戴發高僧,居家佛子矣。」 願大衆都能: 擁有智慧之愛,遠離無明和我執; 擁有清淨之愛,遠離污染和佔有; 擁有平等之愛,遠離親疏和分別。 (2024 年 11 月 8 日整理自微信公衆號「寧海靈峯禪寺」)

2024年11月8日

怎樣斷除貪戀一個人的痛苦

推薦語 當你貪戀一個異性時,幻想者「TA」拉的屎都是香的。那種強烈的感覺,抓心撓肝,幻想着能跟「TA」在一起是多麼的幸福。但隨着時間的推移,你似乎又看清了些什麼,之前那種強烈的、深信不移的感覺不知何時也隨着時間完全消散了,那時對那個人的貪戀明明是那麼的強烈、那麼的真實?爲什麼也會消散呢?但當你陷入對下一個人的貪戀時,又會重複當時的感覺。那種得不到的感覺好難受啊,你又會丟了魂似的怎麼都走不出來。這種貪戀一個人的痛苦該如何看清?如何斷除呢?請聽一聽「普章瑪布」老師分享的一篇故事吧。 當你對一個人生起強烈愛意,心變得極不自在時,用什麼方法可以平息由此而生的諸多煩惱呢? 下面,我們來學習麥彭仁波切的一個教言,看看一個貪慾熾盛的老密咒士,是怎樣通過觀修大圓滿,將貪慾融入美妙的道用中的。 很久很久以前,在一個名叫「蓮花地」的地方,盛開着各色爭奇鬥豔的鮮花,這裏居住着一個老密咒士,他的貪慾就像烈火般熊熊燃燒,故其名爲「貪慾火燃」。 一天,老密咒士遇到一位美女,他的魂當場就像被勾走了一樣,只見他衝到美女面前,卑微地趴在她的腳下,乞求她跟自己一起生活。 美女見這密咒士又老又醜,不但不願搭理他,還一腳踢到他的頭上,狠狠罵道:「給我滾!」然後,跑到旁邊一位叫「青春快樂」的年輕人面前,與他接吻、擁抱…… 老密咒士的願望得不到滿足,還白白遭受了一番侮辱。看到美女與年輕人整天卿卿我我,他的貪慾比以前更強了,以至於茶飯不思、夜不成眠,口中不停地發出嘆息…… 旁人以爲老密咒士生病了,便爲他找來了不少名醫。 有的醫生認爲,他的病是由風引起,還有的認爲是由火或者魔引起的,並都做了相應治療。但這些方法不但沒有見效,反而讓他的病日益嚴重。 老密咒士天天呼喊着那個美女的名字,身體每況愈下,後來竟然瘋了。 其間,好心的人們還迎請了衆多上師爲他灌頂加持,但還是無濟於事。 後來,一位文殊菩薩化現的十六歲月亮童子,嘴裏散發出悅意的妙香,來到了他的面前,對他說:「老人家啊,您到底得了什麼病呢?」 一見到月亮童子,老密咒士生起一絲歡喜心,心智也稍稍恢復了一點。 他摸着童子的手說:「我看見一個美女後,當下就生起了難以控制的慾念。每當見她跟別人在一起,對別人流露出愛戀的眼神,我總是私下期盼:那個人是我該多好!因爲反反覆覆想這事,不知不覺就變成了這樣。」 月亮童子說:「老人家啊,您真該好好想想!您對她生起愛慕心,真的就像飛蛾撲火一樣。要知道,女人的青春如同蓮花一樣短暫,有朝一日,這個美女人老珠黃、滿臉皺紋,您還願像現在這樣愛她嗎? 您既不顧自己白髮蒼蒼的現狀,也不明白她的嬌軀是無常的本性,真是已經着魔了。請不要再對她執著,斷了這種貪心吧!」 聽到這番話,老人簌簌流下了眼淚:「月亮童子啊,雖然你講得有道理,但也改變不了我的心意。你如果悲憫我,就請把她帶到我身邊吧。除此之外,哪怕擁有全世界的財富,也無法讓我滿足。在這世上,只有她才能讓我快樂。」 月亮童子繼續勸老人:「對於毫無意義的事情,您深陷其中、無法自拔,有何必要呢?以前您沒見到她時,心很清淨,但自從看見她,就一反常態,您的心已經被魔衆的貪心箭射中了,真是非常可憐。若人人都像您這樣,甚至對天女也心生傾慕而失望絕食,那就實在太愚笨了!對於始終不能達成的願望,或根本無法得到的東西,您不應該太強求。否則,只會給身心帶來劇烈的痛苦,不但今生中煩惱迭起,而且把來世也摧毀無餘了。本來您是一位威風凜凜的密咒士,可以降伏外面的邪魔,爲世人所敬重。但現在當自己的心魔顯現時,卻無力對治,這是非常可笑的。您屢屢執著她的花容月貌,認爲她長得國色天香,這也只是您的分別念而已。」 老人喃喃道:「你說得很對,但我還是忘不掉她,就像有個樁子插在心坎中一樣,對她的愛實在放不下。」 月亮童子告訴他:「老人家,請聽聽我的肺腑之言:您說您的心愛着她,那現在,我給您講一個故事,裏面有遣除痛苦的最好方法 —— 用『心』來斷除自己的貪心。在阿賴耶的大地上,有個叫分別唸的孩子正在哭泣,路人問他:『你爲什麼哭啊?』。孩子說:『我看見了一個美女,想要她』。這個好心的路人就安慰他:『你別哭了,其實並不是美女引誘了你,而是你的心散到了外境上,把自己緊緊纏縛。心本來猶如虛空,不存在任何痛苦,但你偏偏要貪著外境,這就像在虛空裏打疙瘩一樣,人爲地製造了各種煩惱。求不得苦是源於自己的心,貪執美女也是如此。孩子,如果你能使自己的心坦然安住,那誰也無力傷害和引誘你。反之,假如你的心緊緊地執著外境而不願放下,那就像被關在監獄中一樣,恆常承受各種苦痛。所以,請仔細觀察自己的心,就會發現它本如虛空,根本不存在任何能貪之念。如此,貪心就像陽光下的黑暗,自然消於法界中了。』這種令心自然安住的竅訣,您必須要了知,並運用它,來斷除自己的貪心。總之,在您生起貪心時,若能立即觀它的本性,貪心當下就會消失。」 聽完此話,老密咒士一下生起了綿綿不斷的安樂,貪心徹底根除了。 他感激不盡地說:「月亮童子,你真是一位利樂的引路人,非常可惜這麼晚才遇見你!以前我雖也聽說過『萬法唯心造』,但只是停留在文字上,從未對此實修過,以至於在無意義的貪慾中,白白耗費了大半生。我以前修的法,沒能調伏自心,反令煩惱越來越增上,貪心越來越熾盛。與我相似的密咒士也有很多,對這些自以爲在行持密法的人,我希望你依靠善巧方便,好好也給他們宣說殊勝教言。你對我恩重如山,現在,我已了知『依止貪慾來希求解脫』是癡心妄想。雖然我已經老了,但貪慾對我的危害還是非常大。今天遇見了你,令我在功德上增添了一道彩虹,所以,你是我真正的大恩上師!」 說着,老人一邊熱淚盈眶,一邊對月亮童子恭敬頂禮。 月亮童子繼續開示:「我再給您傳授一個教言:日後見到美女生貪心時,要明白這實際上是輪迴的粘合劑。若想把貪心轉爲道用,首先應將一切萬法的顯現觀爲自己的心。了知美女是自心的顯現,再將心觀爲空性,此時虛空中的彩虹還會不會捆住虛空呢?肯定不會。然後再觀察能貪和所貪,就會發現外境和自心沒有差別,貪心和外境根本無法束縛自己。一旦明白此理,看不看美女都沒有差別,就像夢中踩在火上而毫髮無損一樣,這時您所見的一切全能轉爲道用,不像一般的世間人,見到美女就生貪心,註定會感受無量痛苦。若能將此貪心轉爲道用,與美女相見甚至進一步接觸,都是可以的。當然,自己必須要有相應的境界纔行。就像狂風對小小燈火是一種違緣,但對森林大火反而是很好的助緣,當風越來越大時,森林裏的火也越來越旺。因此,我們應根據自己智慧身體的實際狀況,享用與之相適應的竅訣美食。(往昔印度八十位大成就者中,有些行持無取無舍的行爲,顯現爲獵人、屠夫、妓女的形象,但這一切並不會染污他們絲毫。不過,聖者的這些超勝行爲,不是一般人可隨意效仿的,所以,初學者最好守持淨戒,不要胡思亂想爲佳。)」 最後,月亮童子對老密咒士諄諄告誡:「聽了我的這番教言,以密宗爲藉口的很多修行人,可能害怕將來會墮入地獄。但願他們依此甚深方便教言,在儘快時間內得到解脫!」 迷妄和串習的力量,如此強大,因此剛開始,修持佛法似乎非常困難,但這些困難將逐漸消失。一旦你瞭解教法的精髓,修行將沒有困難。你的努力精進,將爲你帶來喜樂。 —— 頂果欽哲仁波切 (2024 年 7 月 27 日整理自微信公衆號「普章瑪布」)

2024年7月27日

南懷謹:我們都被男女那點快樂給騙了

推薦語 男女性愛的快樂爲什麼那麼讓人如癡如醉。這點「快樂」到底是真實的還是虛幻的?我們可以聽聽南懷瑾老師怎麼從佛家的角度去看「男女的那點事」。 此文章摘錄自微信公衆號,其內容綜合了南懷瑾老師的兩篇口述《現代學佛者修證對話》與《人生的起點和終點》。 佛家告訴你,有時候不一定看到男女性愛才入胎。他說我們這一生作人,慳吝,整人,但是其它方面人品還好,來生還作人,不過變一個窮人。 當你中陰的時候,像做夢一樣,忽然感覺到刮颱風,又打雷,下大雨,淋溼了,又害怕,趕快跑;這時看到旁邊一個茅草棚,或者一個山洞,趕緊鑽進去躲,就入胎了。那個時候沒有性愛,是生在貧窮人家,很苦。 有時候,中陰走進一個地方,這個地方風和日麗,建築也非常好,就進去玩玩。進去就入胎了,是富貴人家。所以入胎的因緣有很多種,也沒有一定看到性愛。 十二因緣,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等講到「觸」,一有六入以後,就發生接觸,觸就是交感,互相就受影響。 「觸緣受」,觸就是發生感覺、感受。你說,我受涼了,給風吹了,就是十一切入的地水火風這個風進來,冷氣進來涼到了。一涼了以後裏面發炎了,火起來了;接着流鼻水了,鼻子不通了,水大不流暢了;所以地水火風在裏頭變化,觸受接二連三太多了。 我們從孃胎生出來到現在,沒有一天是舒服過的,每一秒鐘的觸受都是很痛苦的。但是人們沒有感受到,因爲麻木了,習慣了,加上智慧不夠,觀察不清楚。 工夫能夠做到離開了觸受,那你就變成虹光之身了,一片光明,空靈,與虛空合一,那也就是空無邊處定了。這不是理論,也不是幻想,是真的工夫。 這個中間的修持關鍵,就靠你心意識的力量,能夠做到不受這股業力的驅使。所以叫你們仔細瞭解《三十七菩提道品》。 打坐不過是練習學定啊!坐着能夠定了,還要在行住坐臥中,隨時都能定,定慧等持。 如果連定的根都沒有紮好,五根中的定根都沒有,當然就沒有定力,怎麼不受這股業力的驅使呢?五根是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依五根發起五力,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 有了慧力,智慧變成力量了,破一切執着掛礙,那才叫做修行。 觸受是很嚴重的,一切衆生都被觸受騙走了。男女兩個爲什麼要做愛啊?是觸受的舒服嘛!可是很短暫的。因爲觸而有感受,你們叫享受。你看,性的高潮享受不到一秒鐘就沒有了,這個力量就散了。 那個高潮來的時候,是十分切入,都進入,集中了,那個力量一集中,爆炸了,又散了,結果什麼都沒有。可是衆生凡夫呢,愚癡,沒有智慧,給騙住了。所以觸緣受,受是感覺。 「受緣愛」,愛就是喜歡、貪圖。「愛緣取」,明明抓不住的東西還要拼命抓。所以我說你們拼命抓財富、大權、高位,有什麼用?那都是暫時之所屬,給你用一下,它不是你之所有,都要散去的。 「取緣有」,抓到手,所謂有,是暫時做到歸你之所有,不是真的屬於你,是騙你的,都會變去消散的。即使一部分你用掉了,好像這部分用掉的真屬於你了,其實也都是欺騙自己,不過是剎那之間的因緣聚會觸受而已。 一切都是因緣聚會復消散,根本沒有個「得」,沒有真的擁有過,連你自己的身心都在隨時新陳代謝,都留不住。所謂有所得、擁有過,不過是心理上的想法,騙自己的。 既然無所得,當然也無所失,一切緣起性空,性空緣起。真的看清了這個道理,就不會拼命去抓了,也就可以把一切無保留的貢獻給社會了,所謂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不是有心爲善,是自然的如此,當然也要智慧去做,不是亂來的。 「有緣生,生緣老死」,因爲「有」,比如有孕了,就有生,有老死。人生如此,一件事情,一個東西,一切有爲法都如此,有生必有毀滅。 老死了以後呢,靈魂再來,無明緣行,就這麼輪迴。這是大原則,瞭解了之後,才曉得入胎是怎麼回事,人生是怎麼回事。 (人生都在追求喜樂)歸納起來講,「喜」是心理方面的境界和現象,「樂」是身體生理方面的反應。喜樂的境界有大有小,我們普通講的喜樂都是欲界的事。譬如飲食,看到好的菜,心裏很高興,就是喜,喫得很舒服就是樂。但喫飽了以後又生病,不舒服。 如果拿男女作比喻就更清楚了,兩個人情啊愛啊抱在一起,有了性慾就性交做愛,就會高興、有快感,喜樂都包含在裏面了。男女性高潮的快感只有一剎那的時間,喜樂都過去以後,兩人身心都空空洞洞的,嚴重的甚至有虛脫的情況,因爲這是普通的喜樂。 一切衆生都有一個共同的目標,那就是離苦得樂,包括修道成佛也是這個目標。譬如欲界天人也和我們一樣,仍有男女飲食的慾望,他們交合還是五欲(色聲香味觸)之樂。 但是與我們人相比,天人的修養層次高一點,他們的福報大一點,喜樂也比我們高一點強一點。欲界天分六層,人道以上的有四天王天、三十三天(忉利天),以及再上面的焰摩天、兜率天、化樂天,和他化自在天。 以性這個問題來講,四大天王和三十三天的喜樂比我們高了,但是和我們人一樣,還是從「笑視交抱觸」中得喜樂。眼睛要看漂亮的,耳朵要聽好聽的,像「我愛你」啊、「達令」啊之類的,還要聞氣味對不對,還要接吻呀等等,總之身心都要接觸在一起。 天人境界比我們高,福報比我們大,因爲他們的生理和心理結構與我們不同,至於說有沒有悟道,那完全是另一回事。 在三十三天以上的欲界天,就不一定是笑視交抱觸了。焰摩天的天人是「執手爲樂」,手一握住就達到喜樂的最高境界了。再高一點的天人,連手、身體都不用接觸了,笑一笑就達到那個最高境界了。 再高一點到化樂天和他化自在天,眼睛一看,甚至連看都不需要看了,意識一溝通就可以了。 所以說天人境界比我們高,不像我們,要身心合一才能達到很短暫的一點點喜樂。我們人類的性交需要精氣神合一,比我們高一點的天人境界是精交,再高一點的是氣交和神交。 所以說密宗的欲樂定的修法是欲界天天人的修法,不是佛法中最高最了不起的,但也可以變成最高最了不起的,那就要看你自己的智慧了。 關於天人的性愛和生育 天分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三大類二十八個層次。像徐某跟他的朋友王某兩個,照徐某所報告的,這是欲界天裏最低層的四天王天,接近人間的,比我們高一點點,還在太陽系中。 四天王天以上是忉利天,也叫三十三天。三十三天不是三十三層哎,是像聯合國一樣組織。三十三天的天主,中國道家叫玉皇大帝,佛家叫釋提桓因,也叫帝釋。這還是離不開太陽系統。 忉利天再上去,有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這些都是欲界,共有六個大層次; 同時,這些天人離不開六種慾望:色聲香味觸法,所以叫六慾天。六慾還有一種解釋,是指色慾,形貌欲,威儀姿態欲,言語音聲欲,細滑欲,想欲。總之是身心兩方面的各種慾望。 欲界天人有男女差別,有笑、視、交、抱、觸,你看我,我看你,彼此笑笑,相愛,擁抱,觸摸,有性關係。不過層次越高,性關係的形式也越不同。有的兩個一拉手已經完成了,比我們還高,還舒服。 再高一層呢,連手都不拉了,彼此兩個人對面一笑,完成了。而這些天人生的孩子,不是從女人下部生的,是男人從肩膀上、頭頂上、腿旁邊生的,各種各樣。這個講起來完全像神話,可是說得很清楚。 你們修行,這些都沒有研究過,修個什麼行啊!你打坐到了什麼境界,自己也不知道,你跟哪裏接近也不知道。你問那些師父們,這個境界是在那個境界裏頭?大多師父們也不知道。 夜摩天,也叫焰摩天,時分天。我們地球時間是依太陽系統來的,焰摩天大概超過這個太陽系統了,時間有差別,是相對的。 那裏以蓮花開合爲一晝夜,一晝夜等於我們這裏二百年,所以他們看人類,像我們人類看蜉蝣一樣,比蜉蝣還不如,早晨生的,不到中午就死了。那裏沒有日月光,天人自己發光的,男女拉拉手性慾就滿足了。 焰摩天上去是兜率天,彌勒菩薩在兜率天內院說法,外面還是有六慾,男女笑笑就行啦。我們現在譬如是彌勒內院,在這個房間裏專門說法;在外面,有人喝酒喫肉啊亂來。那裏的一天,等於我們這裏的四百年。 兜率天再上去呢?是化樂天,也叫樂變化天。一天等於我們的八百年。男女兩個相對一笑,就完成性交了。 孩子是在男性的膝蓋附近化生的。各種玩的喫的東西,自己都可以變化出來。 他有他的定境,不過不是真的禪定,是欲界定。那麼,什麼人死後上生到化樂天呢?《楞嚴經》形容「於橫陳時,味同嚼蠟」,健康的男女,在做愛時,味道像嚼蠟一樣,毫無快樂可言,就是說性的慾望已經基本沒有了。這樣的人死後生化樂天,當然還要配上許多善行功德。 化樂天的上層,叫他化自在天,是天魔。他化自在天天主叫魔王波旬,是整個欲界之王。 釋迦牟尼佛成道之前,就是他來干擾測驗的。他化自在天的男女兩個對視一眼,就完成性交了,不像化樂天那樣,他不需要自己變化出東西來娛樂,「此天奪他所化而自娛樂,故言他化自在」。 他到下界,變化各種形象,當人們沉迷於自以爲快樂的事時,剛好被他利用騙走,他以此爲樂。反過來說,他也是測試你們的智慧、定力,能否不被六慾騙走。他的定境也是欲界定。 欲界定是不穩定的,容易因散亂或昏沉而出定,所以也叫電光定。你們常常說這個入定了,那個入定了,都是騙自己,充其量不過是欲界定,閃電一樣,一下就完了。如果能夠一直定下去,「心一境性」,就是得到真的禪定了。 真得了禪定,就跳出欲界的限制了。初禪已到色界,本身已經得樂了。初禪「心一境性,離生喜樂」,不需要男女關係了,從色界天開始到無色界,就沒有男女差異了,那個心身的喜樂不是欲界男女性愛快感所能比的。 這個定境纔有點味道了。不然你們在禪堂打坐,拼命熬腿,那是化苦天,媽呀,咬起牙齒,那是咬牙切齒天,是他化極苦天,被苦受拉走了。 輕安境界的喜樂 不同天人境界的喜樂,其程度也不同。在佛學中我們只是用喜樂二字來說明那種不同的感受,其實這兩個字並不能準確的表達那個境界,所以你們不要執著於這兩個字。 「輕安」也可以說是一種喜樂,得到輕安境界的人,已經過了拙火發動的境界,但用輕安來描述那種境界,也不是很準確。 初禪的喜樂比天人喜樂還要高,其實清淨的定境本身就是一種喜樂,而欲界的喜樂有點執著於其中的意思。打坐的喜樂與性交所發出的喜樂不同,打坐時,氣脈打通的地方就會有喜樂的感覺。 這裏爲大家總結一下初禪境界。要達到初禪喜樂的境界,需要經過很多修持和苦行,但是最重要的還是靠智慧,靠自己行爲功德的修持,靠轉變貪瞋癡慢疑的心理結使。 借用中國古代大禪師的一句話,「一片白雲橫谷口,幾多歸鳥夜迷巢」,理路不通,道理不通,就會像迷巢的飛鳥一樣,找不到自己的窩了。有時境界會突然出現,可是要保住那個境界卻非常難。 男性和女性還是不同,在性慾方面,男性很容易衝動,女性就不大容易衝動。拙火一般人都可以發動,可是,由於習氣的原因,只要一發動,他的第六意識就會配上男女性交的那個欲的觀念,結果那個拙火發動就變成欲了。 如果樂感不配上欲,就可以解脫,得「離生喜樂」了。精蟲和拙火有關係,也沒有關係。對男性來講,拙火的功能引到兩個睾丸,在交媾高潮的時候,精蟲就會出來了。如果拙火發動到了睾丸,沒有配上欲,就會煉精化氣,就不會變成精蟲了。 女性生殖器就像蓮花一樣,到了高潮的時候子宮還會張開,但是性感的地方不一定是子宮,有些人是外生殖器敏感。高潮時,脈打開,蓮宮打開,有分泌液流出,這個分泌液不一定是卵。 不管是男是女,這個流下來的液體都是由於快感刺激腦下垂體,變成另外一種液體而來的。 一般人高潮的時候,真正的頭腦智慧都不會用的,頭腦都是迷迷糊糊的,都有獨頭意識的境界。 入定的時候是「樂、明、無念」,是明白的,和性愛高潮的情況相反。 普通男女性交的快感,是像下雨一樣沉下來,沒有昇華。如果昇華了,真正的快感是在腦部,不是下面。氣脈打通了,頭腦有了樂感以後,下面的快感就看得很低了。 (2024 年 5 月 19 日整理自微信公衆號「修行圈」)

2024年5月19日
免費結緣一本善書

建站宗旨:幫助深陷邪淫惡習中的人們看清幻象、重歸正途!

投稿、糾錯、投訴、合作等請聯系:contact@buzhu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