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經導讀・心累為什麼要讀《心經》?

推薦語 《心經》如何解決眾生的問題?核心方法是以「色即是空」等觀念「擾亂」固有認知。「空」並非指不存在,而是指萬物皆因緣和合、無獨立不變的本體。通過顛覆對股票、婚姻等世間事物的執著,引導心靈跳出局限,抵達更高境界 —— 心本如秋月皎潔,卻不可言說,在一念間即能轉換現實的體驗。 心累為什麼要讀心經?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有一個形象的說法,他說「《心經》就好像一個會議紀要,就像七國峰會,像聯合國大會一樣。這些會議也試圖解決問題,唯一不同的是,這次會議試圖解決所有眾生的問題,而不僅僅是人類的問題。」 《心經》如何解決所有眾生的問題呢?它的基本方法是「擾亂」。《心經》裡面那句廣為流傳的句子「色即是空」就是一種擾亂,一下子打亂我們習以為常的秩序。一切有形的東西、一切可以觸摸的東西、一切我們追求的東西,因為這句話突然變得可疑起來。當我們按照一般的理解把「空」理解為「沒有」或「空無」,我們就會發現這個句子顛覆了某種根深蒂固的認知。明明存在著的東西怎麼就「沒有」了呢?明明是一個美麗的女子、明明是顯赫的名望,怎麼就是「空無」呢?當然,如果我們深究下去,就知道把「空」理解成「沒有」或「虛無」並非佛陀的本意。 「色即是空」的空不是沒有,不是不存在,而是指事物都不過因緣和合、緣起緣滅,並沒有一個不變的實體。股票是空的,意味著股票是存在,但同時它不過是一種因緣和合的存在。婚姻、愛情、工作,世間的事情莫不如此。它們並非不存在,也並非存在。一如你去看 3D 電影時,戴上眼鏡,電影人物衝到你的眼前,而你伸手去摸卻什麼都沒有。 佛陀從一個很特別的思路回答了所有的問題。當《心經》說股票是空的、工作是空的,我們就跳出了原來固有的思維框架,完全以一種更高的視野來看待,以一種全新的心態來看待,從而創造了另一種現實。 唐代的夾山善會和尚曾說「眾生只見到色,卻未見到心。」《心經》把所有的問題都帶到了心的層面,當我們抵達心的層面,其實就在一念之間去了另一種境界。那麼有心的心在哪裡呢?寒山有一首詩說「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潔。無物堪比倫,教我如何說。」大意是「我有一顆心,皎潔的像秋天的明月,世上任何東西都無法和它比擬,但你要我說說它怎樣,我卻說不出來。」說不出來並不等於不存在,恰恰相反,說不出來的恰恰是最深刻的存在,最具有力量源泉。 塵世繁華,但又處處荒涼。因為很多人那顆「秋月」似的心靈荒蕪了,或者說丟失了。因為丟失了自己的心,就不明白自己內心真正想要什麼,也不明白自己能夠真正做什麼,整天出於虛榮心在追求人云亦云的成功,追求人云亦云的幸福,卻在追求的過程裡越來越失敗,越來越不幸。 臨濟慧照禪師曾經說過「佛者,心清靜是;法者,心光明是;道者,處處無礙淨光是。」如真正學道人,念念心不間斷。所謂成佛,不過是靜心的旅程。當心清靜了,也就抵達了。而心如何才能清靜呢?要從一個又一個剎那的念頭上下功夫。所謂思想,所謂清靜心,都是從一個又一個的念頭而來。俗話說「一念之間天堂地獄」,所謂修心,其實就是要看住自己的念頭。我們無法決定颱風的方向,也無法決定生命如何死亡。但是,透過修行,我們完全可以決定,自己每個念頭的方向。 《法句譬喻經》裡有一個故事「說是一位少年比丘,性慾旺盛,難以自制。於是拿了把斧頭想砍掉自己的男根。釋迦牟尼佛阻止了他,說到『卿何愚痴,不解道理;欲求道者,先斷其痴。然後制心。心者,善惡之根源;欲斷根者,先制其心;心定意解,然後得道。』」意思是說「你怎麼如此不明白呢?想要求道,首先要斷除自己的愚昧偏執,然後調節自己的心理。心是善惡的根源,想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必須學會駕馭自己的心。心定了,意識通達了,就能夠得到解脫。」當我們問如何解決性慾的問題?我們就很容易讓性慾帶著我們走。要麼我們去學會尋找更多的方法滿足自己的性慾,要麼我們會去尋找更多的方法遏制自己的性慾,但是佛陀提供了另一種方法,就是從「心」這個根源上去解決。從心的層面去覺知性慾的空性,從而面對它時,不再受到它的主宰。 我們喜歡把人生比喻成一場賭博,人生確實像一場賭博,理所當然的我們陷於各種比賽的規則裡,會費盡心思去琢磨怎樣贏得比賽。我們困在賭局裡,總是挖空心思想著改變牌的大小和組合,想著如何抓到大牌、好牌。想著有什麼技巧能夠打敗對方,諸如此類。然而,最後都不免竹籃打水一場空。 《心經》向我們顯示了所謂比賽的規則,乃至世間的一切事情,並非理所當然。大多數不過是一種不知不覺沉澱在我們意識裡的習性而已。如果我們有所覺知,我們隨時都能夠離開,我們隨時都能夠發現我們沉迷於其中的不過是一個又一個顛倒的幻像。《心經》還向我們顯示了一個難以用語言表達的事情「其實我們已經決定了我們自己的命運,每個人的所謂現實其實是每個人自己成就的,但每個人都以為有一個外屬於自己的強大的現實,都把成長當作了與現實妥協的過程,這種謬誤造成了無數煩惱平庸的人生。」 如果人生像一場賭博,我們無法決定牌的大小和組合,但是我們可以決定這場賭博對於我們自己來說是什麼。如果以輸贏為目的,整個賭博的過程就是一次緊張的鬥爭,我們不斷學習成功的法門又不斷承受失敗的煩惱。如果以審美為目的,我們就創造了一種遊戲的現實,整個賭博過程帶給我們的不過是趣味,不過是花開花落。如果以平靜為目的,我們就創造了一種修行的現實,整個過程不過給了我們一次又一次的機會,讓我們不斷學習著看清楚存在的真相。 人生沒有答案,只有真相,只有在發現真相的旅程裡我們才能真正的成為自己的主人,我們才能真正的超越輸贏的羈絆、越過苦樂的循環,融入到平靜的大海裡。只有我們不再妄想著有什麼不變的成功的秘訣,不再妄想著不變的快樂,而是在生命的旅程裡安靜的去覺知生命的真相和存在的真相,我們才能夠成為命運的主人,不論做什麼都是喜樂。 儘管《心經》全文僅 260 個字,卻包含了 600 卷《波若波羅蜜經》的精華和核心,是一切覺悟者成就無上智慧的必修之法。是超脫世俗困苦的根本途徑。所以,當你心累時,不妨安安靜靜地抄寫一遍《心經》,或者清靜地誦念一遍《心經》。 (2025 年 10 月 24 日手動整理自田園讀書會《心經導讀》音頻之「心累為什麼要讀心經」)

2025年10月24日

人生沒什麼不可放下・捨棄浮躁,人生才能淡定如水

推薦語 想徹底戒色,可以先從改正自己在生活中的各種小毛病開始,這樣便可以慢慢克服自己的心浮氣躁。情緒、心態穩定了,做事情便能事半功倍。請看一篇文章「捨棄浮躁,人生才能淡定如水」。 處事大忌急躁,急躁則先自處不暇,何暇治事?—— 弘一法師《格言別錄》 這是弘一法師在一次演講中談到關於戒除浮躁的話。 大師認爲,一個人在改正缺點和不良習慣時,很容易浮躁,將缺點一條條地列出來,恨不得一下子就全部改正,這樣反而可能適得其反。還不如慢慢來,一次改掉一個壞習慣,這樣,效果反而更好些。 做事急於求成,恨不能一口喫成個胖子,如果短期內見不到事情的效果,就會半途而廢,不了了之,這就是浮躁的表現。 心浮氣躁是很多年輕人的通病。具體表現爲:做事情三心二意,淺嘗輒止;東一榔頭西一棒槌,妄想魚和熊掌兼得;這山望着那山高,熊瞎子掰棒子,掰一個扔一個;耐不得寂寞,稍有不順就輕易放棄;急功近利,恨不得一鍬掘出一眼井,遇到一點兒挫折,就會焦躁不安,怨天尤人……這 些浮躁的毛病,或輕或重地存在於每一個人身上。人一浮躁,就會終日處在煩躁忙碌的狀態中,長期下去,就容易變得脾氣暴躁、神經緊張。浮躁還會使我們缺乏幸福感、缺少快樂,太過於計較得失。如果不能夠有效地克服它們,會影響到我們生活的質量和工作的成就。 世上有很多聰明但浮躁的人,浮躁的人在短時間內或許可以取得一點成績,但是,卻很難成就大業。 《了凡四訓》裏面有一個故事:一個秀才認爲自己的文章寫得不錯,卻沒考中進士,便發牢騷說:「考官眼睛瞎了,不識貨!」一個道士在旁邊聽了,便說:「你的文章一定不好!」秀才很不服氣:「你又沒有看到我的文章,憑什麼說我的文章不好?​」道士說:「看你心浮氣躁的樣子,怎能寫得出好文章?​」當局者迷,旁觀者清。道士一語驚醒了秀才,從此沉下心去讀書,再也不自負了。 我聽到一個忙碌了半生的男人訴說自己的苦悶:「眼看着別人房子、車子、票子都有了,我辛苦半輩子,什麼都沒有,像我這種年紀又大、又沒有技術的人,一輩子就這樣完了。​」爲什麼過了半輩子卻連門手藝都沒學到?我們可以平凡,生活可以平淡,但一個人平凡到連門手藝都沒學到,是誰的錯?試問,有多少年輕人浮躁到連一門過硬的手藝都不想學就想發大財的地步?一個讀了很多年書的研究生,抱怨自己的收入不及農民工,這樣的人就是讀到博士也不會有太高的成就,因爲他太浮躁了,不問自己做了什麼事,取得了什麼成就,只一味算計自己的收入。 有一個老母親生病了,兩個兒子爲了給母親治病,每天都要上山砍柴賺錢買藥。一位神仙被兄弟二人的孝心感動,便給了他們一個祕方,用 4 月的麥子、8 月的高粱、9 月的稻穀、10 月的豆子、臘月的白雪,放在千年泥做成的大缸裏密封七七四十九天,待雞叫 3 遍後取出汁水賣錢。兄弟倆按照神仙的祕方各做了一缸。好不容易等到了可以開缸的日子,雞才叫第二遍,哥哥已經等不及了,打開密封的蓋子,看到的是一缸黑臭的污水。弟弟堅持等到雞叫第三遍後纔打開缸蓋,頓時清香撲鼻,原來缸裏是又香又醇的酒。這就像我們做事情,做到百分之八九十就急不可耐地求結果,結果可想而知。其實,只要耐心做下去,用不了多久,完成那未完的部分,成功便唾手可得。 顯微鏡是 19 世紀最偉大的發明之一。但你知道嗎,顯微鏡的發明者只是荷蘭西部一個小鎮上的門衛。爲了打發時間,他試着用水晶石磨放大鏡片。磨一副鏡片需要幾個月的時間,他不斷地嘗試以提高放大倍數。60 年後,他磨出了可以放大 300 倍的鏡片。人們第一次在鏡片下看見了細菌,他的名字叫列文虎克。當然,作爲普通人,你不必像列文虎克那樣用 60 年做一件事情,因爲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 我們要學會享受當下,這也是不浮躁的一種表現。浮躁的人往往焦慮於當下的失敗,而忽略了生活的質量和快樂。他們用一些損人利己的手段去贏得金錢、車子和房子,在追逐名利的過程中,心靈慢慢被塵埃遮蓋,他們不再有淡定的人生,只有更浮躁和不安的靈魂。 淡定而不浮躁的人,即使生活賜予他的是苦難與失敗,他也仍然能夠從容面對。 泰國商人施利華,是一位擁有億萬資產的富豪。1997 年爆發的金融危機使他破產了。這時,他只說了一句:「好哇!又可以從頭再來了!」他從容地走進街頭小販的行列叫賣三明治。一年後,他東山再起。 自古以來,真正建大功、立大業的人,都是心定身安的人。我們在生活、工作和學習中,愈是艱難愈要有耐心。就像流水那樣,遇到阻擋就繞過去,繞不過去,便積蓄水量,漫溢過去。能力有限時,如小溪水淙淙不絕;能力大時,便匯成江。只有摒棄浮躁心態,人生才能淡定如水。 (2025 年 2 月 15 日摘錄自宋默先生編著的《人生沒什麼不可放下》之「捨棄浮躁,人生才能淡定如水」)

2025年2月15日

人生沒什麼不可放下・心被外物所牽你纔會受煎熬

推薦語 邪淫的人就是心在被色慾所牽,無法看清事物的真相,一直在幻境裏死去活來。你所感受到的是快樂嗎?還是煎熬?如何才能逃出慾望的魔掌,從而不被外物所牽呢?請看文章「心被外物所牽你纔會受煎熬」。 不爲外物所動之謂靜,不爲外物所實之謂虛。 —— 弘一法師《格言別錄》 弘一法師在講經說法時曾提到智者大師的一句話:「世間色、聲、香、味常能誘惑一切凡夫,令生愛著。」他解釋說:「『色、聲、香、味、觸』是五塵,屬於物質,再加上一個『法』,名爲六塵,法屬於知識。眼所見者爲色,耳所聞者爲聲,鼻所嗅者爲香,舌所嘗者爲味,身所接觸者爲觸。這都是外面的環境,容易迷惑人,令人生起貪嗔癡慢。爲了追求物慾享受,使人生起愛著,一愛一執着,毛病就來了。心被境界所轉,即是凡夫。」 法師剛出家那陣子,住在浙江的一座古寺中修行。寺裏的老和尚派了一個小和尚照顧他。其實,法師喫飯的碗碟向來都是自己洗,桌子自己抹,居室自己掃,自己洗衣服,自己補衣服,洗臉漱口的用水也是自己打的,是不需要人照顧的。法師不忍拒絕老和尚的心意,便只好接受了這份盛情。好在他只是在此暫住個把月。一天,照顧法師的小和尚看牆上新貼着一張紙條,上書: 無盡禪師偈句: 一池荷葉衣無盡,數樹松花食有餘。 深恐世人知住處,爲移茅舍入深居。 小和尚似要問什麼,卻沒好意思張口,只是看着字條出神。法師便輕聲問他:「看得懂嗎?」小和尚恭敬回答:「字懂得,就是意思沒懂。」 法師親切地說:「這是無盡禪師出家時寫的偈句,說的是一個出家人,應該以學佛修道爲本,不要爲衣食所累。日中一食,樹下一宿,是出家人的本色。我福薄業重,又出家未久,深恐爲在俗時的虛名所擾,故常擇居偏僻茅舍,以避聲華。無盡禪師『深恐世人知住處,爲移茅舍入深居』這兩句,我很喜歡,所以手錄牆壁,用以自加做戒。」 法師到深山中修行,是因爲覺得自己的修行不夠,恐爲世俗人情打擾,難免心念不一。那麼,我們平常人想在俗世保持清靜之心,不被外物所擾就更是難上加難了。 美國著名小說家塞林格的《麥田裏的守望者》被認爲是美國文學的經典,總銷售量已超過千萬冊。在成名之後,塞林格不是像常人那樣,住豪宅、穿華衣、開名車,而是過起了深居簡出的隱居生活。他退隱到新罕布什爾州鄉間,在一個風景秀麗的地方買了九十多英畝土地,在山頂蓋了一座小屋,房屋的周圍都種上樹木,屋外攔着將近 2 米高的鐵絲網,網上還裝有警報器。他每天早上八點半帶了飯盒入內寫作,下午五點半纔出來,在此期間,家人不能來打擾他,如有要事,只能電話聯繫。 他偶爾去小鎮購買書刊,有人認出他,他馬上拔腿就跑。有人登門造訪,得先遞上信件或便條,如果來訪者是生客,就拒之門外。他從不接受媒體的採訪,成名後,只回答過一個記者的問題,那是一個 16 歲的女中學生爲給校刊寫稿特地去找他的。 誠然,塞林格的與世隔絕也是很奢侈的。畢竟,那 90 多畝的土地和裝着鐵絲網的小屋就不是一般人置得起的。 一位禁慾苦行的僧人,到山中去隱居修行。有一天,他發現自己唯一的一件換洗衣服破了一個洞。於是就到山下的村莊向村民要來一塊布縫補。回到山中,過了幾天,他發現原來茅屋裏有一個鼠洞,衣服就是被老鼠咬破的。爲了防止老鼠再咬破衣服,他到山下向村民討來一隻貓。貓需要喫食物,於是,他又向村民要了一頭奶牛,每天擠牛奶喂貓。但是,每天要照顧小貓和奶牛影響了他的修行,他便到山下尋來一個流浪漢,請流浪漢代替自己照顧貓和奶牛。爲了喫飯,流浪漢又在山上開了一片地,種了一些作物。過了一些日子,流浪漢說:「我需要一個老婆。」事情可想而知,有了女人,接下來便是孩子,有了老婆孩子便需要更大的房子,種更多的地,養更多的奶牛……到了後來,整個村莊都搬到山上去了。 這個苦行僧只爲了一件衣服便新造了一個村莊,想修行也不可能了。慾望就像一條鎖鏈,一個牽着一個,永遠不能滿足。慾望是人性中的一部分,無法泯滅,我們所能做的,就是合理控制自己的慾望,修剪自己的野心,讓自己不做慾望的奴隸。 在曼谷的西郊有一座寺院,索提那克法師是寺院的新住持。索提那克法師發現寺院的山坡上到處生長着雜亂而青翠的灌木。爲了讓它們看起來美麗一些,索提那克找來一把剪子,一有時間就去修剪灌木。半年過去了,一些灌木被修剪成一個半球形狀。 有一天,寺院來了一個有錢人。有錢人向法師請教了一個問題:「人怎樣才能清除掉自己的慾望?」索提那克法師微微一笑,折身進內室拿出剪子,讓客人跟着自己來到寺院外的山坡上,然後指着那些修剪好的灌木說道:「只要經常像我這樣,反覆修剪一棵樹,你的慾望就會消除。」 有錢人疑惑地接過剪子,走向一叢灌木,咔嚓咔嚓地剪了起來。過了一會兒,法師問他感覺如何。他說:「身體倒是輕鬆了許多,心裏也不像先前那樣煩躁了,但腦子裏那些慾望好像還在,並沒有消除。」 索提那克法師笑着說:「你以後要經常來這裏修剪,過一陣子就好了。」 這個人就經常到寺院裏修剪灌木。三個月後,一隻展翅欲飛的雄鷹已經初具形狀了。這時,法師來到有錢人身後,問他:「你懂得如何消除慾望了嗎?」 有錢人面帶愧色地回答說:「每次在修剪的時候,我覺得心裏的慾望已經沒有了,可是,一旦回到家裏,回到我的生意圈子裏,所有的慾望又全部冒出來了。法師,你說,這是怎麼回事?是不是我太愚鈍了?」索提那克法師笑而不言。 當這隻鷹完全成型之後,有錢人還是沒能擺脫慾望的枷鎖。他甚至懷疑法師的辦法根本不靈。法師笑了,說:「你知道我當初爲什麼建議你來修剪灌木嗎?我不知道你每次修剪前發現沒有,原來剪去的部分,會重新長出來。就像我們的慾望,你別指望完全消除它們。你所能做的,就是儘量去修剪它。放任慾望,它就會瘋長,如果你能經常修剪它,反而會成爲一道悅目的風景。」 每個人都會有慾望,一個慾望剛剛消失掉,新的慾望又會浮上心頭。甚至可以說,產生慾望是人的本能,如果人沒有慾望,每天確實不需要那麼忙碌,但人生的樂趣就會減少很多。但是,如果慾望太多,不但對人一點兒好處也沒有,反而會成爲枷鎖,讓我們疲憊不堪。甚至,有很多欲望難以達成的人,會因爲急功近利做出一些不理智的事情來。 定期清理你的慾望,甚至當慾望來到時,你不妨將它暫時放一放,看過一段時間,你是否還會對它念念不忘。比如當你看中一件價值不菲的衣服時,不要急於將它買下來,待過幾天,你會發現,你已經沒有了當時那樣強烈的購買衝動。當你有了超出自己能力的慾望時,不妨問問自己,我真的需要那些慾望嗎? (2025 年 2 月 6 日摘錄自宋默先生編著的《人生沒什麼不可放下》之「心被外物所牽你纔會受煎熬」)

2025年2月6日

人生沒什麽不可放下・恬淡是養心的第一法

恬淡是養心第一法 —— 弘一法師《格言別錄》 恬淡,是一種發自内心的恬靜淡泊。古人認爲:「恬靜養神,弗役於物。」意思就是說,恬靜可以養神,使人不拘於外物。恬靜講的就是一種「退」的處世態度,萬事不縈於懷,保持這種心境的人,在養心方面必然可以做得很好。 現代越來越多的人在追求「養生」,養生包括養心、養性和養身。但很多人只熱衷於養生之法,認爲只要身體養好了、健康了,就能更長久的享受生活。所以,很多人能堅持每天鍛煉身體,吃健康的食物,但很少有人能夠堅持每天養心。 有一個朋友的媽媽非常注重養生,每次見到她,她都會不厭其煩地向別人宣講養生的道理,告訴別人每天要吃什麽東西,吃多少、怎麽吃,每天要運動多長時間,等等。她一次又一次地聲明:只有這樣,才能不生病!可是,我每次聽到這些卻很奇怪,一個人每天從早到晚都為如何給自己準備健康的食物而忙個不停,害怕自己一頓飯吃得不好就會生病。一邊養生卻一邊為身體而焦慮,唯恐自己生病,唯恐自己不夠長壽。每天都這樣擔心,怎麽能開心? 如果我們不從養心和養性開始養生,心中有諸多煩惱,有萬般慾念,就算身體再健康,不過是一具軀殼罷了。我們所能體驗到的幸福,也無非是吃穿玩樂這些享受,人生本身並沒有得到真正的升華。 弘一法師認爲恬淡是「養心第一法」。他所講的「恬淡」,歸根到底就是要人靜心。世間的事紛紛擾擾,容易擾亂人的心境。所以,很多人認爲自己心不靜,是因爲有太多事情在干擾。其實,擾亂我們的不是紛擾的世事,而是不靜的心。當我們能把一切外在事物剝離的時候,不管處在什麽樣的環境中,都能真正享受閑適的生活。 (2023 年 10 月 15 日摘錄自宋默先生編著的《人生沒什麽不可放下》之第一部分「放下慾念,修一顆清净心」)

2023年10月15日
免費結緣一本善書

建站宗旨:幫助深陷邪淫惡習中的人們看清幻象、重歸正途!

投稿、糾錯、投訴、合作等請聯系:contact@buzhu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