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念來了不要怕,老道長教你三招

推薦語 下面的文章摘錄自一位道長。文章講靜功修煉的核心在於止念入靜。將到道家有三種主要方法:有念即止、收回忘掉、順其自然。這三種方法由淺入深,修煉者可根據自身情況選擇運用,最終臻至清靜無為的妙境。供正在修行的同學參考學習。 静功的关键,在于入静;入静的关键,在于止念。那么如何如何将止念与静功玩美地结合呢?下面介绍几种道家修炼所用的办法。 靜功的關鍵,在於入靜;入靜的關鍵,在於止念。那麼如何如何將止念與靜功玩美地結合呢?下面介紹幾種道家修煉所用的辦法。 一、有念即止 靜坐之中,始終保持警惕,如有雜念生出,隨即除去,這樣使前念消除,後念不生,當下無念,即是清靜。或者有的念頭,是個需要考慮的問題,比如明天要不要去做一件事情,那麼可以考慮一下,有了結果馬上停止。 這樣心中不抱負擔,停止這後一般不會再來。倘若還有其他事情需要考慮,仍用這個辦法解決之。實在考慮不好的問題,就先放下再說,不必苦思冥想,耽誤做功。這樣逐漸減少,自然達到無念的地步。老子《道德經》曰: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損者減少之意,無念即無為境界。 這種做法的好處,比較便於掌握。就怕雜念太多,腦子不斷地思考問題,此起彼伏,按下葫蘆又起瓢,弄得不可招架,一旦急躁,雜念更多。所以還不算是上善的方法,但在一般人可以試行,短時間內能夠起到一定的作用。 二、收回忘掉 這種方法,屬於心法,需要有點司性才能做到。靜坐之時如有雜念,即用微意歸身內,然後忘悼,一忘而雜念自無。可以想像自身如同大冶洪爐,熔化一切物我念想,所有雜念如似雪花片片,入爐即為消熔。 這樣雜念生出,即收歸身內,「忘」了之後,化為烏有。遂生遂收,遂收遂忘。漸漸導心入靜,自臻清靜無為之妙境。為什麼說修煉需要悟性,這個「忘」字需要「悟」(領會)了才能做到。所謂「忘」,非是一般人什麼都不知道的傻忘,乃是對於自性心性層次的一調節,即由雜念叢生的心境,移入一念不存的靜地。 馬丹陽祖師曾言:「無心者,非同貓狗蠢然無心也。務在存心於清靜之域,耐我邪心也。故俗人無清靜之心,道人無塵垢之心,非所謂俱無心而與木石同也。」此中「無心」即「忘」之本義,「邪心」即邪忘之心,可見「忘」字,非貓狗蠢然之忘,亦非俗人無心之忘,乃是修煉所要深入所要深入的一種境界。以「忘」的境界來行持入靜,這是道家內丹獨有的心法。 三、順其自然 這種方法,是一種易簡法門,即不加任何意念,自然入靜。假若浮游亂想,縈繞心懷,雖然雜念不重,但是暗裏許多,一時分辨不清,如同亂絲無頭,用「有念即止」法難以清理,用「收回忘悼」法難以控制。 這時就不用管他,只須自己靜坐不動,順其自然,聽其自生自滅。只要自心將其置之不理,這些雜念也就成為「假想」,因為念自心生,心中靜坐不理,雜念失去市場,也就無奈我何,只有仍歸自心,化為靜念。 在做功夫中只要身體穩坐不動,任他雜念自動起伏,經過一段時間的「假想」之後,雜念自然也就慢慢地平息下去,而自然歸於清境。中間猛然一覺,雜念全消,此時身心自靜,舒暢難言。 就像不聽話孩子,淘氣玩耍,大人勸其回家安份,反而和大人較勁,這時索性不去管他,等他玩累玩乏之後,無處可去,不用勸說,自然乖乖地回家了。這種順其自然的辦法,有一點須要注意,倘繫惡念,必須馬上用第一種辦法除掉,決不姑息,否則其害更烈。 (2025 年 11 月 10 日整理自微信公眾號「崑崙文化家園」)

2025年11月10日

修煉中絕不能忽視「觀心」和「回光」

推薦語 下面的內容來自於一位道長,供正在修行的同學參考。文章說:道家打坐修行,重在心神活潑、氣息平和。入靜時需清醒自如,既不執着萬念,也不墮入昏沉。修煉中可能出現三種效驗:神入谷中而聞聲若遠;虛室生白而內外通明;神歸頭頂而體暖上浮。修行須堅持每日靜坐,並在日常中練習返照法,不著人相我相。百日築基後,精氣充足,真陽自生,坎離交媾而聖胎凝結。整個過程須自然無為,心空為丹,心靜為藥。一息回光即一息成仙,此乃修行根本。 我們道家功法的修行,每進行一步就有一步的效驗。在打坐修行的時候,先要作好準備工作,不要多用心,要讓自己的心神活活潑潑地,先讓氣息平和,心神恬淡,坐下後也可以先做幾次深呼吸,然後再靜坐。 修行入靜,真要得機得竅,不能坐在一種無所事事的硬殼裏。在放下一切感覺和思慮當中,心神亦然要和平常一樣的清醒,但又不能興致勃勃地放下萬念,那就太過分了。 在清醒而不糊塗之中,自自如如地放下萬念;但又不能放任自流,以致墮入蘊界。所謂「蘊界」,是指色(形象)、受(感覺)、想(意象)、行(意志)、識(意識)五種陰魔的活動。 在修煉過程中,要做到心平氣和,安靜自然,心裏什麼都不想,而又什麼都清楚。 上面講的是大家修煉中可能出現的一些情況。目前大家在打坐入靜時能夠印證的效驗,大致有三種: 一種是入靜之後,神進入谷中;聽到外邊有人講話,聲音就象隔了一里多路似的,但又清楚而明瞭。那聲音進入耳鼓,好像深山大谷中的回聲,未嘗聽不見,但又未嘗能聽得見。這種神入谷中的現象,大家可能有時會體驗到。 一種是在入靜之中,眼光騰騰散開,前面一片白色,就象在雲彩當中,即使睜眼去看自己的身體,也無從看見。這種現象,稱為「虛室生白」,那是內外通明,吉祥止止的徵象。 一種是在入靜之中,肉體溫暖和軟,又像棉花,又像璧玉。坐在那裏好像留不住似的,有騰騰上浮的感覺。那是因為神歸頭頂時產生的一種感覺。 這三種,是有可能在修煉時得到驗證的景象。但許多效驗是要隨各人的素質不同,而產生不同的景象的。總之一句話,必須自己信得過,那才真切。 回光的功法要按部就班地進行,不管平時做什麼事,都不要影響自己修煉的正業。古人說:「事來要應過,物來要識破。」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要用正念行事,那光就不會隨物而轉移。遇事以正確態度對待,光隨時可以返回。這叫做時時刻刻作無形無相的回光。 在日常生活中,能夠時時處處作返照功法,不著人相,不著我相,那就等於隨時隨地在回光。這才是修行的第一妙用。 懂得了以上幾個修行的主要功法步驟,對於我們學習道家養生修行是至關重要的,但關鍵還是在於堅持修煉,如果每天清晨起來,能排除各種干擾,靜坐一兩個小時,那就最妙。 另外,就是在平常的一切待人接物活動中,要練習返照法,能夠做到沒有一刻間斷;照此實行兩個月、三個月,就會有較大的印證效果了。《心印經》說過:「迴風混合,百日功靈。」 說明練功要有一百天,才能奠定基礎,才有真光出現。比如說,各位回的光,目前還只是一種眼光,不能說是神火,不能說是性光,更不能說是智慧金光。 等到回光一百天之後,精氣自然充足,真陽自然生成,水中自然會產生真火;照這樣實行下去,坎離自然會交媾,聖胎自然會凝結。 自己還在不知不識之中,那嬰兒卻已經發育生成了。整個過程完全是自然的;如果稍稍用意念來促進的話,那就不是正道,而是外道。 總而言之,用心用意就是識光,放下意念就是性光;這裏頭有毫釐千里之差,不可不去仔細地分辨。我們要知道識不斷,神就不生;心不空,丹就不結。心靜就成了藥,心空就成了丹。 不執着任何事物,叫作心靜;不留戀任何事物,叫作心空。空,如果是能夠發現的空,那空就不能算空。直到空得忘掉了是空,這才算作是真空。真空才能妙有。 觀心和回光,全在於專心至致去實行。只須將真息凝照在中宮,久而久之,自然會通靈達變。觀心和回光就是要讓識神退位,元神就位。 總之,要以心靜氣定為基礎,心忘氣凝為效驗,氣息心空為丹成,心氣合一為溫養,明心見性為了道。修道養生是人生第一要務,必須認真而行,錯過了光陰,那就太可惜了。 一天的時間不回光,那一天就作了鬼;一息的功夫能回光,那一息就成了仙。修行悟道,脫胎換骨,就從這裏開始。 我們現在從事的工作是研究人類人體科學的重大工程,是一件偉大的事業!各位一定要努力去修煉實踐才行! (2025 年 11 月 10 日整理自微信公眾號「打坐仙翁」)

2025年11月10日

心有執念,萬劫不復

推薦語 下面是從微信公眾號摘錄的一篇文章。文章說:世人因執着於「我」而生分別心,陷入得失、美醜等煩惱中,人生由此困苦。對財富、權力等的執念更讓人在比較中沉淪。《金剛經》揭示「無我」智慧,破除執著需領悟「無相」——即無分別心。佛說「放下」,實是放下對「我」的執着,包括行為、感受及其關聯。如祥林嫂因執念毀掉生活。唯有放下過往包袱,才能面向新生。 世人之心,都有若干執念。因為對「我」的執着,凡事總是以「我」的感受而取捨,便有了若干的得失、進退、美醜、好壞等等,就會生出若干的煩惱。人生因此而苦。 執念生起的時候,人就會在劫難中起伏。因為對錢的執念,今天看到他人得到了錢財,心裏就生氣;明天看到他人丟了錢財,心裏就開心。或者別人家致富了,自己還是原來的樣子,心裏就憋屈。其它如權力、社會地位、享樂等等的執念,也是如此。如此日復一日,事復一事,就會在執念裏沉淪,因而萬劫不復。 《金剛經》中,佛陀這樣告訴他的學生們:「一切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因此,《金剛經》是所有佛經的母經,原因就在於,此經讓人們理解「無我」的本質,從無我、進而無人、無眾生、無壽者,直至「無相」。心裏無相,就不會有任何的執着,就不會在劫難中沉淪。通俗地理解「無相」,其實就是「無分別心」。凡事沒有分別,就不會生出得失、取捨、多少等的區別,世界本一,也就不會執着於某物某事了。 佛曰「放下」。放下的是什麼?放下的其實是「我」。既要放下行為的「我」,也要放下受體的「我」,同時包括行、受之間的聯結。比如救助了某個貧困者,不可以認為在行施救助的是我,也不要認為是我的救助他才脫困,更不可以在認為自己曾經救助過他因而有恩於他。凡有此種念頭,那都是執念。佛曰放下,就是放下「我」。 祥林嫂在起初,人們是同情她的。但是,在她喋喋不休地說她的阿毛的時候,人們就慢慢遠離了。因為她對阿毛被狼吃掉有了濃重的執念,這份執念不僅害了她,讓她不能正常生活,也影響了她周圍的人。祥林嫂就處在萬劫不復中,難以解脫。 放下包袱,奔向新生命。執念就是包袱。不論過去發生了什麼,那都已經過去。我們需要不斷面對新的生活,讓自己獲得新生。 (2025 年 11 月 10 日整理自微信公眾號「知本學社」)

2025年11月10日

妄念很奇妙

推薦語 你是否總是被妄念拉著跑,哪怕知道它是妄念不是你真實的念頭,也無法逃脫它的「魔掌」?有空了,請做一個小遊戲吧,靜靜地看著妄念,你會對它既熟悉又陌生,你會發現有時候它真的很奇妙。下面請看一篇從微信公眾號摘錄來的文章,讓我們跟著老師的指導,體會妄念的奇妙。 妄念很奇妙,有點像社會上的一些騙子。 當你與他們交談,並被他們的邏輯俘虜時,他們就會激起你的慾望,進而控制你。 當你不管他們,任由他們自說自話,更不會被他們矇騙時,他們也就無功而返了。 同樣的,當你太執著於妄想時,它就算一回事。 如果你不執著它,不理會它,它就只是擦身而過的過客。 你可以做個試驗,看看你能否把那妄想保持十天十夜? 活到一定的年紀,如果要說學到什麼的話,那就是學到了對人生的境遇要有信心。 不論上天怎麼安排,我都欣然接受。 因為我深信,每一件發生在我身上的事,都將指向一個更加廣大、完美的計劃,遠非我一時片刻所能想像得到。 (2025 年 10 月 31 日整理自微信公眾號「普章瑪布」)

2025年10月31日

人人嚮往自在清靜,爲何煩惱如影隨形?

推薦語 您是否任由身中的感受肆意影響情緒而無法自拔?你是否嚮往清淨卻無法做到?下面的文章整理自「黃庭書院」張慶詳老師的音頻。讓我們一起從道德經中的一段原文出發,來聽老師講講「人人嚮往自在清靜,爲何煩惱如影隨形?」 《道德經》雲:「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爲上,辱爲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乘乘兮若無所歸。」 一、你的心情起伏不定,只因身心交互感應 「貴大患若身」,我們看這個「身有所忿懥」(出自《大學》)的身,特別要注意的。意思是說人的七情在哪裏上演?它是在身上,而不是心。 心可能是當時的一個誘因,心可能是最後的承受者,但是正在發動的時候,它卻在身。一股一股的熱浪,一股一股的氣血,就在你的身體裏面上演的。沒有錯,身心兩者總是交互感應,但是誰讓心起伏不定?那個禍首便是身。 爲什麼是身而不是心?因爲人的身中有氣血,而周身氣血主宰於黃庭,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這個心。 黃庭又是忠誠地與外物不斷地感應,黃庭不聽你的。把你關在幽暗的山洞,忽然讓你出來看到燦爛的陽光,內在是不是也有一個燦爛?你會燦爛,你不要說我現在在山洞裏面,待會我出去一定會見到光,我千萬不要燦爛,結果一出去看到燦爛陽光呢?還是燦爛。你看到非常開闊的山谷,內心還是開懷。 黃庭是本性具足的人身的感應場,它不聽你的,但我們一直誤以黃庭的微微動盪爲你的心,這只是你的誤解。 這個心頭一起伏,周身氣機一起伏,便讓衆生的內心同時感受到動盪,感受到七情。它的煩惱,它的久久不能自已,它的感動,它的哀傷……是由黃庭而開始的。 你的潛意識呢?也是從黃庭讓你感受到,從黃庭浮出來的,也不是你可以去控制的。 你說:我最怕毛毛蟲,待會我就要看到一條毛毛蟲,我告訴自己千萬不要害怕。可是一看到呢?還是害怕。你那個不由自主還是從黃庭冒出來,潛意識還是跑出來。 二、心向清靜卻煩惱不已,都是感受惹的禍? 人們當然願意從內心深處去徹底放下煩惱,只是若周身氣血久久不能自已,那麼人們便苦於不知道怎麼樣的去放下,也就是說人們的最大禍患,並非來自於心。 坦白講,我們捫心自問,我們想不想清淨?想啊!我們想不想自在?想啊!你想不想孝順?想啊!你想不想跟朋友和平相處?你都想!最後呢,都統統不太想,原因是心還是身?身出了問題。 所以人們的禍患並非只是心的問題,但眼耳鼻舌身意,意也是其中的一個影響因素,是沒有錯。但六根感應到你的身體之後,這些情緒在哪裏發生?都在身。 這是源自於我們身中不斷起伏的感受,這個纔是人類的最大禍患所在。因此說貴大患若身,身內的感受纔是問題,而不說「貴大患若心」,不是心的問題,心是每個人都想清靜的。 三、解析「寵辱若驚」:爲何得失皆擾心? 何謂寵辱若驚?寵爲上,辱爲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 寵爲上,辱爲下:上,得意洋洋的氣血叫做上;下,哀哀慼戚的氣血那個感受叫做下。寵的時候,你有個得意洋洋,那個感受出來的時候叫做上;被貶的時候,有一個非常緊非常沉的感受在胸口,那個叫做下。 什麼是寵辱若驚?稍微褒一下,那麼身內就興起了波浪;稍微貶一下,我們的身內也興起了波浪。褒也擾亂它的心神,貶也會擾亂它的心神。 可以說,任何得得失失都能夠在身中興起或大或小的波浪,都足以擾亂人們的心神,都足以令人煩惱不安,所以說寵辱若驚。 寵辱,不限於寵辱兩個字,凡得失,凡對待都是寵辱若驚之「寵辱」所包的範圍! 四、感受興起時,做個自在衝浪人 「乘乘兮若無所歸。」 當身內興起了感受的波浪,乘乘兮,好像踏着衝浪板,不論大的浪、小的浪在上面奔馳。不論內在的感受是好的不好的,緊的熱的,大的小的,你就好像駕着一個衝浪板在上面衝浪。 乘乘兮,若無所歸,就是隨便它載我去哪裏,隨便它在我身中產生什麼樣的姿態。 (2025 年 10 月 7 日整理自微信公衆號「黃庭書院」)

2025年10月7日

一個人業力開始逐漸清淨,會有這六個徵兆

推薦語 許多人在修行中感到停滯不前,是因業力尚未清淨。一個人業力開始逐漸清淨時,是有徵兆的。一個人真正的轉變源於內心的覺察與覺醒,通過止惡行善、淨化自心,才能改變命運,迎來真正的清淨與福報。下面分享一位老師的文章,讓我們都能消減業力,帶來福報。 修行多年,卻總覺原地踏步。痛苦未消、關係不順、財富難聚、情感反覆,彷彿命運從不曾善待自己。 其實,這一切背後藏着一個深層真相:你的業力尚未清淨,靈魂仍承載着過往種種因果的牽絆。 真正走向清淨的人,身上會逐漸顯現出一些清晰可辨的徵兆。 一、情緒平穩,不爲外境所動 從前的你,或許旁人的無心之言就能刺痛內心。一個眼神、一句評價,足以讓你陷入情緒漩渦,久久難以平復。 而當業力逐漸清淨,你會覺察到:別人說什麼、做什麼,其實與你無關。 你不再輕易動怒,不再感到委屈,不再爲了討好誰、也不再爲了證明什麼而活。 這不是冷漠,而是內在的「如如不動」,佛法稱之爲「心無所住,隨緣而行」。 他人的態度、外境的變化,都只是因緣的聚散。你看明白了,也就放下了。 內在的安定升起時,業障自然脫落。 二、關係重整,虛緣漸散 修行路上最令人唏噓的,莫過於人際關係的變遷。 你會發現,那些曾經形影不離的朋友、親密無間的伴侶、熟悉的親友同事,漸漸疏遠、冷淡,甚至莫名對你產生敵意。 不必驚慌,這是業力在清算。 佛說:「萬法緣生,皆是業感。」 你今生所欠、所被欠的,到了該了結之時,自會散去。 無需強留、也無需多言。 真正的緣分,時空隔不斷;虛妄的關係,自會在你能量提升時悄然瓦解。 這其實是上天在助你消業解縛,輕裝前行。 三、主動遠離低頻環境與負面信息 過去,你可能熱衷八卦、習慣抱怨、喜歡爭辯,容易被低質量信息吸引,陷入情緒的泥沼。 而當業力開始淨化,你會自然而然遠離這些。 不願參與、不想評論、懶得聽、也懶得看。 彷彿內心有個聲音在提醒:別沾染這些低頻的因緣。 佛法有言:「心染濁境,易入迷途。」 當業障減輕,頻率提升,你自然會脫離低層次的能量場。 這不是清高,而是靈魂的本能保護。 四、真正承認:「一切都是自己創造的」 曾經的你,或許習慣抱怨原生家庭、指責過往感情、歸咎於環境,甚至嫉妒他人的擁有。 而當業力清淨,你會深刻體認到一個事實:「一切皆由我造,一切果報自受。」 這不是自我譴責,而是對宇宙法則的清醒認知。 佛經中說:「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 當你真正認賬,不再推諉,業障才能真正開始消融。 五、面對無常,心常安穩 修行到一定階段,生命會密集經歷無常:親友離世、事業起伏、健康告急、財物得失。 從前的你,或許痛苦不堪,怨天尤人。 而當業力清淨,你反而能在無常中生出一種深層的安寧,面對變故,內心如鏡,平靜而豁達。 你明白:生老病死、成敗得失,本是常態;萬法皆空,並無一物可執。 當你的覺知安住於此,舊業就如秋葉飄落,新的福報悄然萌芽。 六、放下情執,安然獨處 修行人終究要走過一段孤獨的旅程。 業力清淨之後,你不再執着於「被愛」、「被理解」、「有人陪伴」,而是享受獨處的自在與清明。 這不是孤傲,而是因爲你真正領悟到:沒有人能真正拯救你,除了你自己。 你願意少言、不爭、寡慾,把時間留給靜坐、誦唸、觀心、內照。 孤獨不再是懲罰,而是成長的禮物。 不必一味追逐外在的顯化,真正的轉變始於內心的能量淨化。 當你認賬、止業、釋怨、淡欲、放下執着,福氣與好運自會不期而至。 業力清淨,從來不是靠念多少經文、焚多少香火,而是靠你對自己的深刻覺察與持續不斷的醒覺之力。 記住這句話:「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 當你真正做到,命就徹底改了。 (2025 年 10 月 7 日整理自微信公衆號「靈性醒覺」)

2025年10月7日
免費結緣一本善書

建站宗旨:幫助深陷邪淫惡習中的人們看清幻象、重歸正途!

投稿、糾錯、投訴、合作等請聯系:contact@buzhuse.com